•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论明清戏曲女性情感教育的特色

    时间:2021-06-15 12:00: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明清时期,阅读戏曲作品和观赏戏曲演出是女性接受情感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至情”的哲理启发、情爱的心理感染和自觉的伦理意识,构成明清戏曲女性情感教育的文化内涵。同时,借助于戏曲演出的直观性和戏曲语言的通俗性,戏曲女性情感教育利用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手段,充分发挥“能感人”的审美功能。与其他文学艺术样式相比,戏曲女性情感教育具有显著、广泛、深层、持久和潜移默化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女性情感教育 明清戏曲 文化内涵 审美功能 社会效果
      [中图分类号]1207.309;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8)03-0131-07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盛行于世,成为当时女性接受情感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媒介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有文本传播方式和非文本传播方式两种基本模式。戏曲艺术包括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案头剧本和以舞台形象表现出来的现场表演,因此它兼有文本传播方式和非文本传播方式两种教育模式,足以产生相当广泛和极其强烈的教化移情效果。尤其是对于普遍处于文盲状态的下层平民女性来说,在传统的女训教育和诗文教育都无法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时,呈现为舞台形象而不是文字形式的戏曲艺术能够有效地达到这种教育目的。戏曲艺术以广大的城镇和农村为衍生地和传播地,与有着较为深厚教育积淀的男性相比,它在面对严重缺乏教育积淀的女性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社会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女性接受戏曲教育的程度会远远大于男性。戏曲艺术正是在重言情、擅传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情感教育功能。
      明清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主要通过阅读方式或观赏方式接受情感教育,具体体现为阅读女教读物、阅读诗文作品、阅读通俗小说、听讲通俗故事(如说话、弹词、宝卷等)、阅读戏曲作品或观赏戏曲演出等五种方式。在这五种接受方式里,戏曲女性情感教育在文化内涵、审美功能、社会效果等方面表现出极其鲜明的特色。
      
      一、明清戏曲女性情感教育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传统的女子教育以培养相夫教子、料理家务的女子为其目的,主要偏重于妇德妇职教育。“四德与三从,殷殷勤教汝。婉顺习坤仪,其余皆不取。”清梁兰猗的《课女》诗道出了古代千千万万女性对传统女子教育中妇德妇职教育的认可与赞同。正统女教以道德教育为核心,涉及知识教育、艺术教育、劳作教育和母范教育等,而情感教育却很少涉及。也就是说,传统的女教读物一般只言“德、容、功、貌”,强调女性的道德修养,而不关注女性的生存地位、个性养成和情感陶冶,尤其排斥对女性的情爱教育。但是,传统文学原本有“言情”的传统,而明清戏曲更以强烈的言情抒怀特点受到时人的喜欢,明末陈洪绶倡扬的“十分情十分说出,能令有情者皆为之死”,清初洪昇强调的“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皆凸显了戏曲的抒情特点。与女教读物、诗文作品、通俗小说、通俗故事等相比,戏曲的女性情感教育具有独特的哲理启发、心理感染和伦理教化的文化内涵。
      在哲理启发方面,受到王守仁“心学”等学术文化思潮的影响,明清戏曲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肆张扬“至情”理想,赋予女性情感教育以深刻的哲理内涵。明中叶泰州学派认为:“只心有所向,便是欲”;这种人欲就是天性,“性而味,性而色,性而声,性而安佚,性也,乘乎其欲者也”。汤显祖发扬了泰州学派的理论,以“情”为人的本性,宣称情是天地、人生自然而然的产物:“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而且认为情无生死之分,凡人情之所在,皆足以使“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一曲《牡丹亭》,就是杜丽娘和柳梦梅超越生死的情爱颂歌。在汤显祖笔下,杜丽娘被塑造成感于情而死,死不足以尽情,坚于情而生,生方得以畅情的感人形象,寄寓了剧作家宣扬个性自由的“至情”理想。明末戏曲家孟称舜继承发扬了汤显祖的“至情”思想,重申“至情”理想对女子情感的启迪作用:“性情所钟,莫深于男女,而女子之情,则更无藉涛书理义之文以讽谕之,而不自知其所至,故所至者若此也。”与此相同,冯梦龙认为戏曲的形成是由于性情所至:“文之善达性情者无如诗,《三百篇》之可以兴人者,唯其发于中情,自然而然故也。自唐用以取士,而诗人于套;六朝用以见才,而诗人于艰;宋人用以讲学,而诗人于腐。而从来性情之郁,不得不变而之词曲。”他特意为世上一切有情者编撰了一部《情史》,大声疾呼“情”的至高无上,宣称“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他强调戏曲具有“悦性达情”的教育功能,以“情”作为追求个性解放的航向灯,借不拘一格的爱情故事来标举个性、自由的新理念。汤显祖、孟称舜、冯梦龙等人在理论上对“至情”的强调与渲染,无异提升了戏曲女性情感教育的哲理内蕴。
      在心理感染方面,明清戏曲女性情感教育具备独特的动人机制。明清时期,除了《红楼梦》,大部分的讲唱文学、通俗小说在叙写两性情爱故事时,往往仅仅满足于曲折生动的悲欢离合情节,而对女性情爱心理的刻画却不甚关注。戏曲艺术具有“达其心而为言”的特点,但元代北曲杂剧和南曲戏文中的爱情戏,如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施惠的《拜月亭》等,大多以悲欢离合的情节故事见长,而不以细腻深微的心理描写取胜。只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在中国叙事文学史上第一次生动地展示了女性的情爱心理。因此被明人称赞为“情同之宗”,传诵千古。汤显祖的《牡丹亭》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叙事文学中女性情爱心理描写的传统,“搜抉灵根,掀翻情窟”,以奇崛之笔向观众展现了比以往爱情戏更为离奇的爱情过程,第一次完整、细致地展示了杜丽娘经典阅读和自然感发的情爱发生方式。以及情梦、自恋、情死、幽媾、复生、婚合等情爱实现方式,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女性复杂而细腻的情爱心理内涵,从而在女性情感教育方面发挥了强烈的心理感染力。比如,在《西厢记》中,王实甫对自然感发与女性情爱发生的描写,仅仅藉助于张生之口,用旁述者的口吻加以说明:“夫人怕女孩儿春心荡,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而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却用一出《惊梦》细致地叙写了杜丽娘步入春光明媚的花园,受迷人春景的触动,春心荡漾,滋生起对男女恋情的向往,并在牡丹亭畔做了一个白日梦,在梦中不仅遇到了理想的爱情,而且享受了随爱情一起降临的快乐。又如《西厢记》叙写张生草桥夜梦莺莺,借男性之梦衬写女性的情爱心理:“害不了的愁怀,恰才觉些;撇不下的相思,如今又也”;“想着你废寝忘餐,香消玉减,花开花谢,犹自觉争些。便枕冷衾寒,凤只鸾孤,月圆去遮,寻思来有甚伤嗟。”但这样的女性情爱心理描写并不多,主要体现于第四本第四折和第五本里。而《牡丹亭》则在《寻梦》、《写真》、《魂游》、《幽媾》、《冥誓》等多出里,生动地描写了杜丽娘主动追求情爱实现的心理过程。《牡丹亭》和其他明清戏曲有关女性情爱心理的描写,对女性读者和观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心理感染和情感教育,对此,清人俞用济曾这样总结:“《牡丹亭》唱彻秋闺,惹多少好儿女拼为他伤心到死。”

    推荐访问:戏曲 明清 特色 女性 情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