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传承华人华侨兴学传统,大力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

    时间:2021-06-07 12:02: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近代以来,华侨华人捐资助学、兴办教育蔚然成风,在提供教育机会的同时,促进了中西文化与理念的交流。基于对华人华侨教育兴学的理论分析,以集美大学侨联积极支持参与海外华人教育为例,分析高校侨联在侨务工作中的独特优势与作用,并对新时期华人华侨教育兴学、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华人华侨;高校侨联;教育兴学
      [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134-05
      
      一、近代华侨华人教育的兴起与成因
      
      (一)华人华侨教育兴学源起与特点
      1919年之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有心办学的华侨华人只能借助外国传教士建立起来的教育平台,通过教会学校帮助家乡兴办教育。1919年以后,政府鼓励华侨回国捐资办学,侨办教育迅速得以发展,教会教育的成分大大减少,华侨华人独立兴办教育蔚然成风。广大华侨华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与挚爱,他们或修路造桥,或招商引资,或捐资兴学,其中被认为最造福桑梓的就是捐资兴学。
      华侨华人捐资兴学的灵活性、规模性、层次性表现在他们捐资兴学的范围不仅限于本村本土,而且拓展到整个闽南侨乡,同时覆盖多个教育层面。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他不仅在自己的家乡厦门集美捐资办学,而且还资助泉州晋江地区的许多所侨校,办学形式包括普通教育(中、小学等)、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和师范教育等。早在1894年,陈嘉庚先生就在家乡集美创建了“惕斋”学塾,1913年创办了集美小学,1919年之后又先后创办了师范、中学、农林、水产、航海、商校以及厦门大学。陈嘉庚先生不限于在自己的故乡厦门捐资兴学,而且还扩展到整个闽南侨乡。当时,集美学校设立推广部,将筹拨到的经费补助闽南较好的(含厦门以外)私立学校,当时的泉州的许多私立学校也得到陈嘉庚先生的资助。陈嘉庚先生成为极好的榜样,在他的影响下,不少闽南华侨华人回乡投身教育事业。五四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精神,华侨的爱国之心进一步得到激发,他们更热心于闽南侨乡的教育事业,因此,这一时期闽南地区的侨办学校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二)华侨华人捐资兴学的原因分析
      1.民族责任感使然。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化已牢固扎根于炎黄子孙的思想意识里,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时常把个人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维系在一起。
      2.传统的道德观念影响。“积善积德”是几千年儒家道德的精髓,很多华人华侨秉承这种传统道德准则,施德行善。
      3.历史荣誉心的诱发。满足个人的荣誉心,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评价。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回报桑梓是许多华侨华人潜藏的一种强烈愿望。
      4.华侨华人身份的认同。长期以来,侨胞出外谋生,与家乡人疏离,为缩小这种距离,他们主动捐资地方的教育,这样既能使自己的身份得到认同,又能实现“光宗耀祖”的夙愿。
      5.华侨华人自身对教育的理解和需求。早年华侨华人迫于生计,离乡背井到海外谋生,由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所受的教育很少,甚至相当一部分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在外谋生极为艰难,饱尝了没受教育之苦,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华侨华人问题专家王庚武教授认为:“在1949年以前,华侨最为关心的事情是如何协助他的家族,如何设法满足当地社会,文化经济的需求,同时也有爱国积善心的表现。”…华侨在海外致富以后,把对家乡公益捐赠视作道义和责任,同时把其作为提高个人声望、光宗耀祖的一种途经。19世纪2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回家乡兴学、助学成为普遍现象,成为中国本土教育的重要补充,有力地促进中国本土教育现代化进程与国民教育的普及。
       二、华人华侨教育兴学的作用与高校侨联新定位
       (一)华侨华人教育兴学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1.在教育的普及方面。近代华侨华人捐资兴学,有利于促进教育的迅速发展。抗战胜利后,侨办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教师的待遇也比国立的优厚,以鼓励教师热情工作,且不时有精神、物质上的慰劳,感情上极融恰。华侨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都能团结一致,共同办好学校。侨办学校一般收费较少,有的甚至免费,所以平民子弟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不少活跃于各地的经济界、文教界以及社会活动人士,有许多是侨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其中不少是平民子弟。   2.在改变学生知识结构方面。传统私垫侧重四书五经和儒家学说,因受自身的局限,无法适应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需要。侨校往往采用西式教育模式,开设数、理、化、英、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使学生由古板而单一向全面知识结构转变,学生的视野得到展拓。
      3.在教育对外交流方面。华侨华人利用他们在外长期居住所形成的经济、语言和文化等优势,穿梭于中外教育机构间,穿针引线,建立起许多“友好学校”,增进海外华侨华人和外国人对华侨教育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中国学校对国外教育的了解,在中外教育领域里构建起一座桥梁。
      4.在捐资助教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有不少学校的海外校友出资从国外购买图书、教学仪器捐赠给母校,后来又纷纷捐赠电视机、摄像机、复印机、铜管乐器、电脑、汽车等,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高校侨联优势与作用的客观定位
      在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青岛大学校长夏临华说:“侨联是一座桥,以侨为桥,在加强海内外文化信息交流、互动合作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侨联与中央、地方的侨联虽然彼此的共同性是主要的,但任务的重点有所不同,人员的素质有所不同,特点也就有所不同,高校侨务工作显示其特殊性。高校侨联可以充当侨务机构、涉外涉侨部门和单位的“智囊团”、“信息库”和“人才库”,可以及时提供海外各国的国情、民情、风俗习惯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背景材料,可以进行民间外交,以民促官,起着官方所不便起的作用,因为归侨知识分子和海外华侨华人的交往和接触,容易取得彼此的信任和好感。在开展中外的文化交往和科技交流中,高校侨联占着一席之地。因此,高校侨联应放宽视野,充分利用海外关系,取得海外华人的支持和协助。海外华侨华人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热心参与和积极办好教育事业;海外知名人士也一般都乐意和中国的教育和研究机构特别是高等学府联系与交往。因为热心教育、培养社会精英是他们最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衡量他们身份、地位、修养和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高校归侨知识分子、归侨学者在海外华人的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可以大有作为,有活动的宽阔空间。他们都有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为振兴中华的事业,十分珍惜和充分利用自己的海外关系,自觉地在侨务工作中作出自己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各国对华侨华人政策的论文和论著、华侨华人人物研究的论文和书籍以及汉语印尼语

    推荐访问:兴学 文化交流 传承 海内外 传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