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_对“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和思考

    时间:2018-12-25 03:26: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出发,指出在新课程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从教学设计着手,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特点及“以问题为中心”的优势,结合新的教学设计实践效果,试图找到能帮助教师运用问题引导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设计 以问题为中心
      
      一、教学设计的认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就是教学的“预”,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前导与定向功能,是教学目的的具体预演。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否。
      国外学者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师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瑞达・瑞奇提出了他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是“为了学习各种大小不同的学科单元,而对学习情景的发展、评价和保持进行详细规划的科学”。这两个定义,描述了教学设计的根本特性。但教学设计的其他特性也不应该被忽视,那就是教学设计是设计的一种类型,它是把教与学的原理用于策划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系统过程,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设计思想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系统。
      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丰富的内容、复杂的对象、不同的形式、多样的方法、灵活的传媒、固定的时间、繁重的任务以及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多变的因素。教学活动要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优质高速地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预期任务,更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安排和精心地设计。因此,简单概括,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为达到教学目的,通过运用各种方法针对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性:教学设计要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并对教学效果进行预测,调控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以确保教学活动获得成功。
      2.主体性: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习者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学生“学什么”,强调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者知识的自主构建活动有效地进行。这与传统教学中以学习者平均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3.科学性:教学设计的对象必须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来保证科学性,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使用,从而保证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4.过程性: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的。因此,要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捕捉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教学设计不是以方法设问题,而是以问题设方法。这就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活动形成优化运行的机制。
      
      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实施科学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对于如何执教新课程,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如何评价新课程教学效果等多方面提出自己针对新课改的疑惑。面对新课程常常会出现矛盾与冲突,教师经常有以下类似的感叹:教学课堂气氛活泼,学生讨论热烈,学生比想像中的聪明,会思考有创意,也没有人会打瞌睡;但是上课很费时间,而且学生常常讨论不出要教的内容,影响教学进度,没时间练习,考试怎么办,等等。
      科学的发展都是由于问题引起的,因此,科学知识、方法的问题性也是思维活动的动力来源。在科学新课程中,由于课程内容原本就很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所以“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的教学设计比较容易,从问题开始、从问题结束的教学设计也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设计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一种关注经验的学习,是围绕现实生活中一些结构不明确的问题所展开的调查和寻求解决方法而组织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课程能提供真实的体验,这些体验不但有助于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并能使学生自然地把学校学得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问题情境是课程的组织核心,当学生身处可以从多种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环境时,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并维持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期间,学生是致力于解决问题的人,他们识别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并努力探求、理解问题的现实意义,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工作伙伴,他们以身作则地表现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满腔激情;教师也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指导者,他们积极创造出一种支持开放性探究学习的环境。问题作为学习的最初动机和挑战,它结构不明确,没有简单、固定、唯一的正确答案,但它能激起学生探索、寻找解决方法的愿望,构建继续学习的需要和联系。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以学生解决或了解一个问题作为开始。这些问题容易被设置成故事的情景,同时,这些问题又是结构不明确的和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情况。“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具有不同的学习范围和复杂性,所采用的是“探究的模式”: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将以前有关这个主题的知识组织起来,再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并确定获取更多信息的领域;然后,学生制订收集信息的计划,进行必要的研究,分享、总结学到的新知识;最后,学生展示他们的结论(他们也许获得一个最终结果,也许没有),进行充分的反思和自我评价。所有“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都是以问题作为整个过程的驱动力,但在实施中注意力也许会集中在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上。有些“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只要求学生清楚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信息,最后清楚地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一些问题设计可以融入到学科学习中,这些问题最终也许没有答案,但却能使学生参与学习和信息收集的活动。
      以问题为中心引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问题的设置需要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组织,完成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策略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围绕着“以问题为中心”进行,采用如下模式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以问题来引导教师进行的教学设计,再以问题来检验评价并改进教学设计。
      
      (一)确定课题的核心问题(目标)
      教师教学前要先设计教学活动,包含要给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的“任务”或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时需要先思考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学习这节课?
      2.在这节课中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
      3.在这节课中要让学生运用什么手段和掌握什么方法?
      4、在这节课中要让学生锻炼什么能力?
      如:《运动和能的形式》这一节中,确定的核心问题是:(1)什么是运动?运动如何分类?(2)什么是能?能如何分类?(3)运动和能有什么关系?(4)学生需要掌握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培养观察能力。(5)学生需要了解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确定好核心问题后重新再来回答上述问题,检验能否达到目的,若否,则需要改进或重新确定核心问题。
      (二)确定课题的引导思路(方案)
      核心问题确定后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个人或小组)来进行学习活动。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已经具有什么知识和经验?正确吗?学生理解有偏差吗?
      2.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吗?在何时以哪种形式展示出来(声音、图片、影片、互动等)?
      3.需要运用实验手段吗?以哪种方式进行(教师演示、学生个人、小组合作等)?
      4.学生体验和运用的方法及手段在何时出现?
      5.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应该在何时渗透、拓展?
      利用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太阳》这一节中,设计的问题有:(1)对地球来说,最重要的天体是谁?(2)你的理由是什么?(3)你知道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4)你平时看到的太阳和太空航天站上拍摄下来的太阳有什么不同?等。同时在太阳不被了解的另一面,需要现代信息技术,设计采用多媒体视频在认识太阳活动的时候进行观看,提供学生感性认识;在认识太阳黑子不黑的时候,运用电阻丝实验让学生体验温度变化导致的颜色对比变化,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的能力。
      确定整体引导思路后重新利用上述问题评价检验设计的方案是否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若否,则需要作出改进或改变。
      (三)确定课题的情景创设(环境)
      引导思路确定后需要思考具体的表现素材和环境设置,要让科学知识、自然现象在教室里重现,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的环境中得到知识、方法和手段、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通过阅读背景资料、观看影片、学生实验、小组讨论、科学计算等形式,同时需要思考下列问题:
      1.采用哪些形式或组合更有利于在教室建立学生学习的“环境”?
      2.情景的设置明确、科学吗?有无容易引起误解甚至错误的环节?
      3.选用的素材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吗?能就地取材吗?
      4.素材能和学习目标紧密结合吗?优先考虑实物、实际模型吗?
      5.模拟的环境能在教室中展现吗?技术上需要帮助吗?
      6.提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和活动了吗?
      情境的创设和素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探索宇宙》这一节中,宇宙的环境不适宜在教室中模拟,所以选取了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宇宙图片和视频片断,模拟出宇宙的环境和不为人知的一面,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刺激,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采用的素材也是学生平时很难接触到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讨论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看法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并且通过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提供空间,学生的发散思维就大大地被激发,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确定方案后,需要通过问题评价检验方案的有效性,能否给予上述问题以很好的回答,若否,则还需进一步地改进方案。
      (四)确定课题的评价改进(反思)
      具体教学过程确定后并不是结束,还需要重新审视整个设计的严谨性、科学性。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吗?
      2.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体现了吗?
      3.学生学到了什么?表现在哪里?
      4.这样的教学设计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哪种形式进行评估(课堂练习、评测、访谈等)?
      5.可能出现哪些意外情况?相应的应对策略怎么做?
      6.本次教学设计对自身提出什么要求?可以为下次的教学设计提供哪些参考和依据?(教师和学生的情况、社会的现状和发展、方法手段的发展等。)
      
      四、反思
      
      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并不是完结,因为在多变的教学环境中,局限于固定的教学设计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它需要在正式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所以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思路中还需要有随机应变的空间,随时改变教学设计来符合教学实际。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回答几个问题来判断是否需要改进已有的设计,如:
      1.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否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
      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有些什么知识和经验,从而检验设计教学时的依据是否正确,如有偏差随时更正以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2.认真聆听和应对学生的回答了吗?
      对一个问题,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什么,对学生而言都有其意义。因此,学生的答案对教师来说不管有多离谱、多奇怪或“多错误”,教师都应认真解读和应对。教师若只是简单地说它错了,对学生是莫大的打击和压抑。此外,让学生解释问题和答案也是一个不错的设计策略。
      3.师生互动活动中你的提问有效吗?
      反问学生们是如何得到他们的答案,是一个发现学生思考事物的好方法;它开启并解释为何某一特定答案在不同的情况未必管用之门。所以,教师要多问学生:为什么?如何得到?什么意思?有何不同?举个例子?而少问学生:会不会?懂不懂?对不对?
      4.感受失败的壮丽了吗?
      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失败和成功的历史一直交织发展,可以说没有失败经验的成长历程是比较苍白的,所以让学生得到壮丽失败的历史感觉是不可或缺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情感价值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要执著于固有的教学设计。
      通过这些问题反复询问和评价,可以使教学活动得到更有效的组织和改进。
      以上所述只是个人对于科学新课程的一些理解和相应的对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教学设计仅仅只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一个体现,真正的教学实践面对的是不同的教学环境,教无定法。
      
      参考文献:
      [1]科学(7-9)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朱清时.科学(七年级两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2版.
      [3]徐英俊.教学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题为 实践 思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