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探访金井胡同里的沈家本故居

    时间:2021-04-09 12:07: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金井胡同在宣武门外,是一条南北向的胡同,它南接达智桥胡同西口,北到上斜街。金井胡同的得名,据说是源于胡同里的一口井。这口井可不一般,名叫“金井”,于是胡同便依此取名为金井胡同,并一直沿用至今。这口“金井”据说就在胡同1号院门前。①1号院离胡同的把口处不远,是一所普通的院子,从外观上看与胡同里其他院子没什么区别。虽然传说中的“金井”就在院门前,但是这座院子也并没有因此而出名。真正使这座院子被人们敬仰的是,这里曾经居住了一代法学宗师沈家本。
      沈家本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住进了现在位于金井胡同1号的这所宅院。这一年沈家本荣任了刑部大员,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买下了金井胡同里破落的吴兴会馆作为自己的宅院。据史料记载,沈家本的宅院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共有三进院落。最前面的是高大宽敞的广亮大门,门前设垂花踏步,对面设影壁,门的两侧连接有门房二间和倒座南房六间。第一进院正房为三间穿堂,七檩前出廊两厢房各一间,西耳房三间,东耳房扩展成二层小楼。第二进院为正房五间,东西各三间配房,厢耳房各二间。过二进院门道房,通向最后一进,正面后照房八间,分隔为西五东三两组。故居内整组建筑布局严谨,宽敞实用。②
      为了找寻这位法学宗师的遗迹,在今年初春的一个下午,我来到了金井胡同的1号院。然而当我走进这所宅院,发现院子里已不是当年的样子了。整座院子里搭建了很多房屋,显得十分拥挤,在房与房之间仅留有容一人通过的窄小过道。在院子的入口处我找到了那座枕碧楼。枕碧楼是沈家本住进金井胡同的宅院后,在院中修建的一座中西合璧的藏书楼。这座藏书楼是一幢二层的木制小楼,楼下是3间半正房,作为客厅之用。楼上4间是沈家本的书房,书房内藏有他毕生收集的5万余卷图书。1911年后身心交瘁无意于仕途的沈家本辞去修订法律大臣和资政院副总裁两项职务后,就整日躲入小楼,专心著述和整理旧作了。他晚年的多部著作如《枕碧楼偶存稿》、《枕碧楼丛书》等都是在这里写成的。
      枕碧楼建于1905年,算到现在已是拥有了百年的历史。楼梯扶手上的油漆早已脱落,露出了里面的木芯。我踏上枕碧楼的楼梯,脚下的木板随着我的移动吱吱作响。在忐忑与不安中,我终于登上二层的楼台,整个故居呈现在了我的眼前。故居里原有的高大老房子,在后来搭建的低矮平房中,构现出了原来四合院的面貌。后院中那棵硕大的皂角树也仿佛是近在咫尺。
      下了楼梯,顺着楼前的夹道,我来到了后院,看到了传说中的那棵皂角树。在老北京的四合院中一般都会种有枣树,而沈家本的宅院里却与众不同地种了一棵皂角树。沈家本是浙江归安人,在宅院中种上皂角树,是否是他家乡的习俗呢?这就不得而知了,而据说这棵皂角树还是沈家本亲手栽植的。这棵百龄的皂角树树干十分粗大,要两个人合抱才能抱过来。树上的枝桠也很多,想来到了夏天一定是浓荫覆盖的。在皂角树光秃秃的树枝上还垂挂着一个个干枯的皂角,微风拂起时皂角随风而动,发出了沙沙的响声。正当我给这棵皂角树拍照时,从东面屋里走出了一位老人。
      老人姓罗,是这里的老居民。他看我对故居感兴趣,就兴致勃勃地和我聊起了沈家本故居的“故事”。据他讲,他家从解放前就搬到了这里,搬进来时就住在枕碧楼上,那时枕碧楼是一座木楼,后来因为木楼年久失修很不安全,在文革时,就在楼外又加固了砖墙,于是枕碧楼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砖木结构的样子了。他还说,在故居大门外面,原来还有一个大影壁。这个影壁可不得了,每到夏天下雨时,影壁经过雨水的冲刷就会变成白色,就像玉石一般。影壁上的图案也很特别,有五个胖娃娃,还有一个大鱼缸,鱼缸里还盛着金鱼呢。我想老人讲的这个影壁,应该是“福”字影壁吧,这种影壁大都书有或刻有“福”字,有的虽不写“福”字,但画有寓意“福”的吉祥图。像五个胖娃娃就是寓意五福临门的意思吧,不过这也只是我的猜测。老人还讲,故居不光外面有大影壁,院里还有一个小影壁,可惜的是这两座影壁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我问老人,“您现在住在沈家本故居里,您了解沈家本吗?”老人想了想,摇了摇头。确实是,现在沈家本的名字对很多人来讲都很陌生,但实际上,沈家本是讲解、解读中国现代法律法学无法回避的人物,他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而光耀后世的巨人。他曾对于清末立法的改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中国法学的研究;他改变了中国法律数千年以来,“刑民不分”的历史;他开创了中国法制现代化之先河,成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奠基者。他的书稿《沈寄先生遗书》,为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必读文献。
      沈家本,字子淳,号寄,出生于1840年。他出生的时间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在战争中惨败,被迫割地赔款,整个中国社会开始了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沈家本降生在这样的年代,这就注定了他一生的命运。③
      沈家本五岁时随母到京师居住,后来随着父亲官职的变动,一家人又辗转各地,居无定所。成年后的沈家本分到刑部任职,因此他得以重回京师,从此开始了他在刑部的生涯。沈家本很早就以“修律而鸣于时”,刑部的许多疑难杂案,一般都交由他来审理。在日常的办案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沈家本的仕途却不是一帆风顺,年逾不惑职务一直得不到升迁,使得他郁郁不得志。但是沈家本没有沉沦,闲暇无事时,他或流连于海王村书肆之中饱览群书,或闭门在家著书立说。
      光绪十九年(1893年),53岁的沈家本终于得到举荐,出任天津知府,二十三年(1897年)又调任保定知府……但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仓皇西逃,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此后八国联军又攻占了保定,沈家本遭人诬陷被八国联军逮捕,受尽屈辱险些被害,被囚受辱九个月后得以释放。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61岁的沈家本回到北京,出任刑部左侍郎,成为刑部大员。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下达修律诏书。沈家本以其久在刑部,刑名精熟得到任命,与伍廷芳一起成为修订法律的总纂官,参与清末立法改革。沈家本主持立法改革工作后,用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大清新刑律》的修订,取消了“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并将《旧律》中不合时宜的禁令尽数废除。沈家本在修订《刑律》的同时十分重视对东西各国法律的翻译,他认为“参酌各国法律,首重翻译”。在他的主持和督促之下,修订法律馆翻译了十几个国家的几十种法律和著述,引入了大量的法律名词和法律概念。不仅如此,沈家本还一直十分重视法律人才的培养,他曾建议设立法律学堂——中国第一所近代新式法律学堂,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沈家本还主持和参与编订了《刑事诉讼法草案》、《民事诉讼法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等,在这10年的工作中,沈家本开创了中国现代法制的先河。
      此后,随着政局的动荡不安,沈家本已厌倦政坛生活。他毅然辞去要职,避开尘世,回到家中与枕碧楼里的千卷典籍相伴。沈家本闲来赋诗表达了自己的这种心情:“与世无争许自由,蠖居安稳阅春秋。小楼藏得书千卷,闲里光阴相对酬。”此后,沈家本一直在枕碧楼中埋头整理古籍直至去世。
      1913年6月9日,一代法学宗师在枕碧楼里溘然去世。沈家本去世的噩耗传来,法界同悲。7月13日,京师法界在湖广会馆召开追悼会,当时的军政要员均前往吊唁。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下令,在司法部衙门为沈家本立碑纪念,并为其墓题词:法学匡时为国重,高名垂后以书传。
      
      参考资料:
      ①《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宣武区地名志编辑委员会编,北京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②《宣南鸿雪图志》:王世仁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③《沈家本传》:李连贵著,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

    推荐访问:故居 探访 胡同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