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从协同发展看高校与校办产业的关系定位 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排行

    时间:2019-05-15 03:22: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高校校办产业的历史几乎与新中国同龄,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施行和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的推进,校办产业作为高校的非中心工作,如何定位与高校的关系,如何在高校学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高校校办产业经营性质入手,具体阐述了“协同发展应是高校与校办产业在新时期的关系定位”这一观点。
      【关键词】校办企业 关系定位 协同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强调大学教育要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鼓励教师和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学习和从事研究,高等学校开始创办校办工厂。此时校办企业承担的是实习基地的功能,与高校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要求高校直接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此时的高校与校办产业是“老板与伙计”的关系。进入21世纪,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政策得到不断完善,校办产业的重心进一步转移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上来,协同发展成为高校与校办产业关系的最新诠释。
      一 校办产业具备与高校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
      1.国家宏观层面的支持
      历史已经证明,每逢国家发展战略和教育制度进行重大调整时,校办产业的转型与发展都会紧随其后,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功能与定位。
      校办产业强劲的创新变革能力决定了它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1999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认真组织并实施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通过多元化投资,创办和发展高校高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此时校办产业承担着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历史使命,大批由高校教授参与的学科性公司破土而出。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随后教育部先后颁布实施《高教三十条》和《2011计划》等重要文件,做出了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校办产业的经营项目多为高校自身的研究成果,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的一定的现实经验,可以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
      校办产业独特的高校依附性决定了它与我国教育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国家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兴办校办产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不难看出,校办产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法定组成部分,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发挥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同时鼓励大学与企业全面合作,加大高等学校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际的重大战略需求。
      2.经济指标的贡献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高校校办产业已形成了以下特点:一是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校产业群,成为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初步形成了一批著名的高校企业与品牌。我国高校的科技企业多数是在转化自身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创办的,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校的优势学科,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软件技术等,由于起点高、技术先进,许多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或替代进口。在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也培育了一批著名品牌。三是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系开始形成。高校上市公司日益增多,高校板块的上市公司是高校企业的佼佼者.高校上市依托名校背景,在筹集资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在生产力开发和企业运作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31日,高校上市公司已达23家。
      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最新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度全国高校校办产业资产总额为2292.41亿元,归属于校方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513.0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0.28亿元,净利润额82.00亿元,归属于校方股东的净利润额为38.27亿元,向国家缴纳税金总额为139.92亿元,有效的补偿了学校的办学经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规范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果
      校办产业具有一定的经济总量,原则上应归属于国有企业范畴,但在初期全民所有的性质决定了它采用了以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管控方法来管理企业,限制了校办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此衍生了一系列问题。自2000年年底,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国内高校陆续开展规范化建设工作。截至当前,大部分高校企业已成立了资产公司,完成了清产核资和资产划转工作,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理顺了学校与企业的产权关系,规避了学校直接投资经营企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学校与企业之间“防火墙”已经基本形成。换而言之,校办企业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实体,有能力、有动力参与到与社会企业的竞争中去。作为高校自己的“儿子”,校办企业还出台了人事、财务委派、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等一系列相关的制度,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了企业投资、科技成果转换等方面的举措。
      二 协同发展与高校职能定位的契合
      传统的高校三大职能主要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即高校可以成为教学、科研和产业三个中心,而校办产业是高校接受市场反馈的最直接有效的形式。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并不需要关心自己“产品”的社会效益如何,也不需计“产品”的成本如何,因为一切按照计划执行即可。但在市场经济时代,大学的发展就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大学生不在被市场无条件接受的时候,大学就必须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学拥有知识、人才、国际合作等多种资源,需要通过一定的平台将这些资源推向社会,形成生产力。通过一批传承于高校、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依托的校办企业作为与外界沟通的渠道,无疑是将高校研究成果社会化的最好形式。积极推动校办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高校职能的进一步发挥。   1.推动学科交叉建设,强化高校教学职能
      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校办产业的发展对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巩固和发展教学实习基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校办企业的成立不仅提供和扩大了实际生产场地和工作环境,而且创造了方便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
      当前,推动学科建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产业现有优势企业的平台,借鉴其良好的社会合作基础、对市场战略把握的敏锐度、企业资本运作的显著优势,进而提升学校学科建设,形成学校新的优势学科领域,在全新的学位点建设上有所突破。二是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做好产学研用结合,走有高校特质和内涵的发展道路,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企业与高校的联系,积极运用新知识、新科技,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及产品研发水平,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反哺学科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2.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强化科研职能
      科研成果转化率是检验科学研究效率的有效手段。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据教育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11年,浙工大年专利授权量突破千件,其中,发明专利281件,实用新型专利312件,外观设计专利606件。但是这些专利的社会化程度并不高。这其中有沟通对接不畅、市场认可度不高、运作机制不畅等诸多原因。校办企业几十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研成果转换的奋斗史,多数高校的科技型企业都是直接将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在这一过程中校办产业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可以有效地促进成果与市场的高效对接。校办产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设立企业研发中心、专业实验室,成为学校科研和科技开发的中间试验基地,直接为社会服务,从而扩大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渠道。
      3.推动高校努力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强化社会服务职能
      国内一流大学如北大、清华、浙大都具有一批能代表本校学科特色、在社会上影响深远的优秀校办企业,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方面,都做出了积极可贵的贡献。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需要高校主动承担起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但学校的教学型、公益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动“走出去”的服务功能。校办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对市场反应灵敏、服务意识强的优秀人才,加上企业灵活的运作模式,有利于将学校的先进理念,先进思想传播至社会,加大学校的知名度。通过校办企业这个平台,解决一些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采用企业运作方式解决的问题,共建创新研发平台,积极承担就业培训任务,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
      三 促进高校与校办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对策
      1.校办产业积极承担人才培养职能,促进高校知识更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产业发展是推动产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动力,而与产业教育有关的其他因素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是促进产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并形成促进产业教育发展的综合效应,这是“共效应”原理。根据这一原理,要实现高校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必须使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与校办企业一衣带水的同胞关系,为培养大批适应中国国情,直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这样一些生产、经营和参加国际竞争的人才提供了便捷。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温度计”,能够从社会发展过程中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推动高校的专业改造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使大学更好地面对国民经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学科关系紧密、产学研结合紧密的校办企业,可以推荐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授和企业教师,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高校“实验班”学生的企业阶段学习,吸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锻炼。同时,高校也可在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在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和推荐优秀毕业生等方面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打造理论与实践结合,兼具知识素养和动手能力的综合人才。据统计,仅在2010年,全国校办企业就接纳学生实习人数达107.49万次,累计工时5073.97万小时,参与培养博士生1711名,硕士生7432名。随着企业的发展,校办企业将成为人才“孵化器”,为培养大批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科学研究人才提供基地。
      2.积极参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为高校教育增添活力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组织结构还是运行机制,均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效益低下,优势和潜力不能发挥,适度引进竞争机制,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校办企业经过新一轮的公司制改造,正散发出新的活力,在组织管理和运行方式上都有一套适应市场环境的灵活机制。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上,参与到学科交叉会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上,给学校改革增添更多的活力。特别是一些高校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都是紧紧瞄准市场,优化机制,建立起集市场开发与营销、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基础理论研究等为一体的高速反应系统,这些系统的经验将为企业及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注入活力。作为校办企业,当前重点考虑的问题是“高校校办产业管理体制的深化背景下企业如何健康发展”,以及“作为高校企业如何体现大学精神、如何引领社会”等问题,将学校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学校进一步改革的“试验田”。
      3.主动对接高校科研成果,加速高校与校办企业协同发展
      大学与产业合作的根本目标就是各个参与主体以及相关各方在合作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满足和扩大化。当前在我国,由于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脱节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高校的技术向社会企业转移面临许多困难。高校科技企业作为中试基地和技术推广中心,是加速科技成果向社会企业转移和扩散的一条重要途径。
      国外高校产业大多数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大多数是不同于传统产业的高新科技产业。这些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征是高知识、高效益、高投入、高水平、高渗透。世界高校产业的主要代表首推美国斯坦福大学工业园,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硅谷。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600多个高技术园区,其中,高校参与的有241个,占总数的40%。高校产业,尤其是高校技术产业对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由于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素质较低,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畅,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水平差距较大。高等学校作为推动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学科分类齐全,专业囊括科技的各个领域,汇聚着各行各业最尖端的人力资源,应该主动承担和组织重大全新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加快高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过程。通过大学直接向高校企业转让专利、联合建立实验室、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等方式实现高校和企业的交互式发展。无论在文化对接、沟通便利性、管理机制等方面,校办企业都具有社会企业无可比拟的便利性。
      参考文献
      [1]姚科峰.我国高校产业改制途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高校校办主业协会编.201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R].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王洪才.大学的“新三大职能”说的缘起与意蕴[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4]编委会.中国教育产业化规范运作实务全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协同 校办 定位 高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