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短信我”及其成因分析_财务报表分析案例ppt

    时间:2019-01-06 03:29: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短信我”是近来流行于手机短信和互联网上的一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本文以名词活用为动词为出发点分析其构成,并从历史、认知、语用角度探究其成因。   关键词: “短信我” 名词活用为动词 成因
      
      1.引言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人会制造并使用工具,手机、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同时这些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们的语言表达形式。近来,手机短信、互联网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在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同时也挑战了语言的弹性。对于这些看似“叛逆”的形式,我们不能断然肯定或否定,因为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弄清其形成的原因才能作出客观的评判。本文拟以“短信我”为切入点,从历史、认知、语用角度解释其成因。
      2.“短信我”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现象
      “短信我”这种用法常见于手机短信和互联网,例如:“前段时间有个女孩短信我。”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就是“前段时间有个女孩发短信给我。”“短信我”可以理解为“发短信给我”,前后意义相同,但前者用起来显然更简洁,所以成为人们的“新宠”。从词汇角度看“短信我”这个组合,可以分成“短信”和“我”两个部分,前者是名词性成分,后者从广义的角度看也是名词性成分(为了方便起见,下文将两者分别称为名词1、名词2),我们会发现“短信”与“我”之间既非并列关系,又非偏正关系,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在分析以下例证之后,我们再下结论。
      我用百度搜索了包含“短信我”的句子,整理出176条,按照用法的不同,大致分为5类。限于篇幅,从中选择一部分列于下面。
      2.1 X1+短信我
      (1)exGF刚才短信我。
      (2)外地工作,贱卖(衣服)~~~看上直接短信我。
      (3)有获奖的玩家,请论坛短信我。
      (4)阿姨半夜短信我要涨工资。
      (5)请楼主尽快短信我。
      (6)更新地址,不要再短信我了。
      (7)她昨天短信我。
      (8)3月8日晚上的相亲男这两天经常短信我。
      (9)要照片的话单独短信我。
      (10)要看扬马照片的到开心网短信我。
      分析:“刚才、直接、尽快、再、经常、单独”这几个词,常常以副词身份做状语修饰动词。“论坛、半夜、昨天”与介词词组“到开心网”也可以充当状语,表示地点、时间。以状语来看待“短信我”之前的成分X1,各句的意思与结构是讲得通的。这样,“短信我”就应当是谓词性成分。
      2.2 X2+“短信我”
      (1)如果你不希望有人打扰你平静的生活,可以短信我。
      (2)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短信我。
      (3)要Q号的可以短信我。
      (4)需要的电我。Q我。不要短信我。
      分析:“可以、(不)要”是能愿动词,一般用在动词前面表可能、意愿和必要。这里X2+“短信我”,可以理解为能愿动词+谓词性成分。
      2.3 “短信我”+Y1
      (1)转让几块纹石珍珠,看好了就短信我价格。
      (2)谁能短信我一个DZ7.2测试站邀请码?
      (3)请直接短信我姓名地址邮编。
      (4)请所有去厦门的朋友短信我你们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
      (5)请亲人们短信我你们的手机号。
      分析:以上5例的斜体部分皆为名词性成分,其中例1、2、3中“短信我”之前有“就、直接、能”,可视为副词及能愿动词,“短信我”为谓词性成分,则其后的名词性成分应为宾语。例4和例5的结构为请+名词词组1+“短信我”+名词词组2,“请”之后的部分解释为主谓宾结构比较合理。
      2.4 “短信我”+Y2
      (1)哪位朋友知道feng的联系方法,短信我一下。
      (2)来之前短信我一下。
      (3)请再短信我一下。
      (4)决定参加的XDJM们站内短信我一下。
      分析:“一下”为动量词组,通常跟在谓词性成分之后做补语,因此“短信我”应为谓词性成分。
      2.5“短信我”+了/名词性词组+“短信我”
      (1)他短信我了。
      (2)知道的朋友短信我。
      (3)还没吃饭又不知吃什么的短信我。
      (4)想要邀请码的兄弟短信我。
      (5)有套房找合租的人短信我。
      (6)MM短信我。
      分析:例1中“了”为动态助词,一般跟在动词后边,5个例子解释为主谓结构比较合理,因此,“短信我”应该是谓词性成分。
      通过以上5类例证分析,我们认为“短信我”应该是动词性词组:它可以前加状语、能愿动词,后加宾语、补语,还可以加动态助词“了”。
      3.以历史、认知、语用的视角看待“短信我”
      从根源上讲,“短信我”成为一个动词性词组,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名词+名词(成分)的组合中“短信”活用为动词。下面我将要从历史、认知、语用角度进一步探求“短信我”形成的原因。
      3.1历史视角
      说起来,“短信我”这种名词1+名词2组合,其中名词1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古已有之。所谓名词活用为动词指的是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等,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动词,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作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以下4例摘自“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成都广播电视大学):
      (1)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注:“目”,本是名词,指眼睛,句中临时活用为动词,充当谓语,意为“使眼神”。
      (2)綦毋张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齐晋�之战)
      注:“肘”是名词用如动词,作谓语,“皆”是范围副词,“肘”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是“用胳臂肘触动”。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箪”是“用圆形竹筐装”,“壶”是“用壶盛”。
      (4)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能愿动词“欲”,表示想要,与名词“刃”连用,“刃”原意为“刀口、刀锋”,而这里活用为动词,译为“杀”。
      因此,“短信我”并非凭空而来,它与历史上名名组合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一脉相承。
      3.2认知视角
      语言现象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除了着眼于语言结构之外,还应重视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功能主要是交流信息,语言的结构是语言为了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而自我调适的结果。”(沈家煊,1998)“短信我”是“发短信给我”的意思,其短小的形式突出了内容(短信)与接收对象(我),适合手机短信与互联网上快速传递信息的需求,也符合“眼球经济”时代人们标新立异的心理,因此这种形式的出现应当是语言结构自我调适的结果。
      “短信我”形成的认知上的原因可以用“宾语和自然焦点”的相关理论来解释。所谓自然焦点指的是:一句话的语义重点通常在陈述或谓语部分,如果谓语动词带有宾语,宾语通常成为语义的重点,即自然焦点。Bolinger曾指出一条“线性增量”原则,即在没有干扰因素的条件下,随着句子由左向右移动,句子成分负载的意义越来越重要。Firbas进一步提出“动态交际值”概念(简称CD值),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动态过程,CD值指一个语言成分在推进交际、完成交际目的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一般的主动宾句而言,其宾语的CD值最高,是“自然焦点”,因而最易引起人的注意。(沈家煊,1998)
      “短信我”的意义来源于“某人发短信给我”,按照宾语自然焦点的理论,宾语“短信”和“我”的CD值相对比主语“某人”和谓语动词“发”都要高,自然成为句子语义的重点和焦点,很容易就凸显出来。从认知心理来讲,在许多事物中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总是那些有凸显性的东西,于是“短信我”就产生了。
      3.3语用视角
      手机短信的最大信息长度不超过160个英文、数字字符或70个汉字,在网上通过文字传递信息的时候,大家偏向于用尽可能少的字符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短信我”应用的场合主要是手机短信与互联网,它的出现是人们追求省力、经济的结果,符合经济原则。所谓“经济原则”就是用尽可能少的符号形式来表示尽可能多的意义内容,又不至于使人难以理解或是误解。在手机短信与互联网这样的特殊语境之下,人们追求语言表达的经济、省力,在能够传递信息又不至于造成误解的时候往往选择短小的形式,突出语义的重点。所以经济原则是“短信我”产生的语用学原因。
      4.结语
      语言的本质特点是社会性,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词新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换。但人类的发展总是在一定历史基础之上逐步前进的,同样的,在某一个共时平面上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语言现象,往往能够在历时的平面上找到根源。当然,人是语言这一工具的创造者与运用者,人的认知特点与交际需要无疑会对语言的表达形式产生影响。“短信我”只是众多新奇表达中的一个小点,与之类似的还有“电话我”、“QQ我”、“E-MAIL我”等,正是这些创新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使它能更好地满足我们的交际需要。新词新语的产生可能是个人的作品,但其生命力的长短却非个人可以决定,要经受时间和大众的考验。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2]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3]周安,徐春婷.名词动用现象的古今汉语对比分析[J].剑南文学,2009,(7).
      [4]周锦国,李建中.音位“自由变体”和语言“经济原则”[J].大理学院学报,2007,(5).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成因 短信 分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