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浅析乡城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时间:2021-07-10 12:03: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向前推进,在广大沿海和东部发达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用工需要。而随着农业政策的调整,农村开始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渐次向大量需要用工的地方流动。所以,这种大规模的乡城劳动力的迁移一定是伴随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出现。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乡城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关键词]农民工 流动 背景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08-01
      中国最大的群体就是农民。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关注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是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关注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更是解决劳动力不足,直至解决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而适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是根本出路。中国特殊的城乡劳动力转移背景包括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城乡差别比较突出以及改革开放让农民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流动机会等。
      一、农村人地关系紧张,有人口流动的需要
      导致城乡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背景之一是中国农村人地关系非常紧张。有关数字显示,中国现有耕地只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但是中国农民的数量却是世界农民总数的1/3。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农民人均耕地不到3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农民用有限的耕地养活占世界上22%的中国人口,这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和对世界的贡献。但从劳动力与耕地配置角度分析,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我们在用占世界上1/3的农民去耕种世界耕地的7%。如果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的耕作水平低,不愿意承认我们的机械化水平差,那我们只能这样认为:我们在浪费鲜活的农村劳动力。据有关专家经过认真研究推算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未来中国农业有1亿劳动力就足够了,这必然预示将会有4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建筑行业、服务行业、加工行业中去。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离土不离乡,他们会在乡镇企业找到用武之地。如果扣除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么还会有大约至少2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必然要流动到城市,或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二、改革前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压抑,阻碍城乡居民的流动
      其次,改革开放前中央政府对农村和农民在政策方面的压抑,阻碍城乡之间正常流动、积蓄了乡城流动的巨大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制定了以工业化为主体,以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为两翼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新中国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之路。为迅速发展工业,同时也受苏联经验的影响,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为了弥补工业发展的不足,对农业和农村采取了近乎掠夺式的发展策略,农业剩余产品被强制转移并投入工业生产当中。同时在城乡采取二元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而对城市采取近乎“偏向”的保护政策,这种政策导致发展滞后。这种滞后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读:一是由于城市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具有绝对的排他性,同时在身份认证上具有绝对优势,导致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活力不足,最终导致发展进程极其缓慢。另一方面,农村的剩余产品基本如数上交,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收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加之严格限制农村户籍人口进城,导致农民无法改变地位和身份,其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三、改革开放后的户籍松动的制度影响农民工的流向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开始在农村和城市都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和转化。城市经济持续繁荣,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村改革后,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随着户籍制度的逐渐松动,被压抑了很长时间的城乡流动潮开始汹涌澎湃,一支支农民工队伍开始流向城市。
      四、政策与技术促进了人口流动
      农业政策的变动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为城乡流动带来可能。自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几户农民私自把土地承包后,中国农村就开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产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刺激下,农民也开始更多地进行自主决策,并能有效支配自身流动。随着农业科技的大量运用,农业的产出增多,农民的劳动时间缩减,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这些都为进一步的城乡流动带来了契机。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农民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态势日益凸现,甚至由于跨地区转移农民工流动的规模大、距离长、流动时间和方向集中,乃至形成令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民工潮”。但是,“民工潮”的冲击度尚未退却,“民工荒”的喊声又不绝于耳,我们在现有的人口流动理论中找不到对这些现象的有力解释。无论“民工潮”“民工荒”还是与此相关的大量社会问题,如“问题农民工”,其本质都是中国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乡城人口流动的特殊表现形态,所以要对它们进行解释,我们认为从乡城人口转移的“中国路径”切入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责任编辑:武聪

    推荐访问:乡城 浅析 劳动力转移 背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