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障社会支持系统及其模式与养老保障制度的对接

    时间:2021-06-16 20:00: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南民族地区传统的养老保障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需要探索和构建多重养老保障模式,并且进行有效的对接。本文着重从养老保障模式,各种养老保障模式、系统的对接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希望能够为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障提供一个合理的,实用的养老保障支持系统。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支持系统
      西南民族地区地处中国大西南,这里少数民族众多,农村居民比重大。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西南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生活艰苦。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多,使得一些民族村寨“老年化”严重,养老问题十分严峻。如何动员全社会力量,努力探索各种养老途径和方法,为西南民族地区农民编制起一张养老的“安全网“,社会意义重大。
      一、西南民族地区养老方式
      目前,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的养老方式主要为:个人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农村社会养老及社会力量的支持等。个体自我养老保障模式主要是指自我提供养老经济资源的模式。个体自我养老保障模式的实施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为有效规避未来的养老风险,在年轻时就有意识地缩减消费、参加商业养老保险,从而将养老风险分散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保障年老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另外一种是年老后继续参加劳动,以劳动收入进行自我供养的模式。由于西南民族地区农民“未富先老”,即由于受收入水平及支出水平的影响,农村居民年剩余积累较少,有限的剩余积累限制了个体自我养老储蓄和参加商业保险的能力,因此采用商业养老保险方式养老的比重极小,大部分农民还是以年老后继续参加劳动的收入作为自我养老保障的资源。家庭养老模式即指以血缘、婚姻、抚养等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子女,也包括配偶向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服务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一种养老模式。我国的家庭养老模式历史悠久,一直以來在养老模式中占主导地位。民族地区的村民都把“长者为尊”当着敬老、爱老的真理,可以说敬老、养老是西南少数民族世世代代最基本的为人处世标准。社区养老就是由各个行政村组织实施的对特殊困难老人实行的一种供养方式,这一群人主要是“五保户”。主要采取两种供养形式:一是集中供养,即由乡镇社区、村安排,在敬老院享受养老保障;二是分散供养,由村级组织负责,由邻里亲朋照顾。社会互济养老保障模式是指由国家、集体、社区及社会向老年人提供养老经济资源的模式。社会互济养老保障模式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高龄津贴等,其中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互济养老保障模式的主要实施方式。在实际养老过程中,农民所依靠的并不是单一的养老保障模式,而是多形式的保障模式,即来自于自我、家庭及社会等多种互相渗透的养老支持系统。因此,在对基本养老保障模式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养老资源来源渠道的多少,进一步将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划分为个体自我养老保障模式、家庭代际养老保障模式、社区养老保障模式、社会互济养老保障模式。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家庭代际养老保障模式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占有重要地位,就目前来说,这种养老模式对农村养老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西南民族地区尤其如此。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储蓄不多,因此老年人自身的缴费能力低,老年人养老基本上依赖于代际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个体自我养老保障模式和家庭代际养老保障模式在运行中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为了西南民族地区农村老人有一个幸福、无忧的晚年,为了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降低农村居民养老风险,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实现多种养老保障模式的有效对接势在必行。
      二、养老保障社会支持系统及其模式与养老保障制度对接的意义和作用
      西南民族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并且少数民族群众主要分布在农村,因此,搞好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障,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尤为重要。近年来,西南民族地区各省重点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给整个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与此同时,子女在生产经验、孩子照料等方面对父母的依赖逐渐下降,老年人权威建立的基础被瓦解,老人在家庭中的支配权就被削弱了,子女对老人的关注也随之减少了。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先前的传统养老模式已难以保证农民养老需求。因此,探索和建立与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变得尤为迫切。当前,抓住城镇化的历史机遇,探索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养老保障模式,已成为完善西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保证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虽然传统养老方式是老人最偏爱和最经常使用的援助来源,但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也提供很多支持,尤其是对许多单独居住或空巢家庭的家人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援助。针对当前西南民族地区养老保障状况,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努力。一是大力发展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对于独居老人,或者是家人无力照顾的老人,机构养老比较合适。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情况下,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养老。社区养老就是由政府机构或非政府机构在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这种服务有必要时入户,也可以是在社区机构。社区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有它的优点:一方面,它能承担部分原来由家庭提供的关心和照料,使老年人不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就可以得到社区的服务,另一方面,这些老人可以随时保持与家人和邻里的联系,不至于产生心理孤独感,这有利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特别重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尤其紧迫。农村老人最担心的是生病,因为经济困难,一旦生病,家庭经济随即陷入危机。三是继续大力提倡家庭养老模式,强化农村家庭对老年人赡养义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形式,目前家庭养老还是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之一。四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参加正规的商业养老保险。
      三、对接的基本过程及规律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相联系。建国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家庭代际养老为主,社会互济养老萌芽阶段;社会互济养老为主,家庭代际养老弱化阶段;家庭代际养老为主,个体自我养老为辅,社会互济养老探索阶段;家庭代际养老为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互济养老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家庭代际养老为主,社会互济养老萌芽阶段;1958年至1977年社会互济养老为主,家庭代际养老弱化阶段;1978年至1985年家庭代际养老为主,个体自我养老为辅,社会互济养老探索阶段;1986至今家庭代际养老为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互济养老阶段。家庭代际养老为主,社会互济养老萌芽阶段。“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核心性的内容,它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强大的影响。“父母在不远游”表面看宣扬的是传统中华文明的“孝敬”理念,实质上则是对家庭内部代际传承与供养关系的伦理化的表述,即能否或是否履行代际供养职责是我国传统社会对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衡量标准。因此,家庭代际养老在我国有良好的思想基础。社会互济养老为主,家庭代际养老弱化阶段。人民公社建立初期实行了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在公社内部大办公共食堂、敬老院等,农民养老主要由集体安排。虽然家庭代际养老的保障功能弱化,但子女对老人仍然负有直接的赡养义务,他们的赡养行为受到集体的行政性监督。家庭代际养老为主,自我养老为辅,社会互济养老探索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取代了人民公社体制,农户家庭分散经营逐渐取代了统一经营,农村的分配制度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民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农业经济剩余的分享权,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收入迅速提高,家庭养老保障的经济支撑能力也得到增强,并重新成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主导模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文革期间遭受冲击的农村集体经济迅速解体,社会互济养老保障模式功能弱化。为了弥补单纯家庭代际养老的不足,切实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需要,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地区开始试行农民退休养老金制度,这是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最早探索。家庭代际养老为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互济养老阶段。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切实解决农民的养老困难,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坚持以家庭代际养老保障模式为基础,同时对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主要实施方式的社会互济养老保障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推荐访问:养老 对接 保障制度 支持系统 民族地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