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刘伯承之女:父亲不要我们当“红色贵族”

    时间:2021-05-28 16:05: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1962年,刘伯承看到教育部一则关于高等学校的调查,他马上写信给儿子刘太行说:“这次调查,成绩优良者10人,8个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一个是农民之子,一个是右派之子,而干部子弟一个也没有……要警觉,干部子弟生活优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认为学习没有意思,自甘落后,这必须大力教育……”
      1916年阴历二月初二,侯文理出生于安徽省萧县(原属江苏萧县)赵楼乡新庄村。1938年,朱德发展著名作家曹聚仁先生的胞弟曹艺先生为特别中共党员时,指派侯文理做其“单线联系人”。
      曹艺率领汽车部队出征印缅,参与抗战,侯文理一直追随曹艺先生。解放前夕,他与曹艺策反国民党部队203师投诚。1950年前后,他以商人身份为掩护,被派往台湾参与策反与情报工作。1953年,他因身份暴露而被捕入狱,1958年7月8日,在台湾英勇就义。
      父亲不愿自称军事家
      提起刘伯承元帅,人们脑海里马上会联想起“独眼战神”“彝海结盟”“刘邓大军”等形容词。然而,对于军事之外的刘伯承,人们却知之甚少。刘伯承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他的6个子女中,有两个是将军。其中,女儿刘弥群是我国空军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
      刘弥群是一个组织观念很强的人,办事情很认真。接到记者的电话,她首先问:“您对我的父亲了解吗?请先多看些资料,我们再见面吧。”
      采访被安排在空军指挥学院招待所一个小型会议室里。刘弥群从包里取出一大叠信件:“你看,这都是父亲写给我哥哥的信。看了后,你会知道父亲是什么样的人,也会了解父亲的教育方法。父亲常常对我们说,不要有个人主义。我们所取得的一切,都是党教育的结果。”
      革命军队是个大“家”
      刘弥群从小在父亲思想的熏陶下长大。“‘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从小爸爸就让我们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妈妈说,这句话是祖父送给父亲的。”
      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出生于四川开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生前不止一次向我们讲起他的家史。父亲虽然家境贫寒,但是祖父母不甘受人欺辱,举债供他读书。1904年,12岁的父亲和祖父同时参加乡举科试,因为他们俩是吹鼓手的后人,而被逐出了考场。通过此事,父亲体会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黑暗,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对旧社会仇恨的种子。1908年,祖父出世后,父亲挑起了一家7口人的生活重担。”
      1911年,刚满19岁的刘伯承投身革命。1916年,在攻打丰都的战役中,他身负重伤,失去了右眼。1926年,34岁的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他与夫人汪荣华在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时相识,一年后结婚。1955年,刘伯承被授予元帅军衔。
      刘弥群说,父亲一生谦虚谨慎,淡泊名利。解放初期,苏联编写《大百科全书》,其中有刘伯承的词条,开头写着:“刘伯承,四川开县人,革命军事家……”刘伯承看到后,毫不犹豫地把“军事家”三个字勾掉,改成了“军人”两个字,他对身边的同志说:“我是革命军人嘛!我们都是在毛主席领导下打胜仗的,革命军队是个大‘家’。不要说自己是军事家嘛!”
      回顾父亲的生活,刘弥群说,父亲虽然戎马一生,经历过无数的血战,但自己其实非常厌恶战争。“父亲一直不喜欢看打仗流血的影片,觉得很残酷,如果电视放的是战争影片,他常常会换台。”刘伯承去世后,亲人们按他的遗愿把他的骨灰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不要当“红色贵族”
      “没有大德、大才,就不要去当官,即使当了,也不能很好的为人民服务。”在刘伯承写给子女们的信中,谈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廉洁的品行,要靠平时俭朴的生活养成。”
      刘弥群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家中排行老三。“父亲是个很严厉的人,只要我们犯了错误,他就会狠狠地教训我们。发现我们的问题,就会给我们写纸条,告诉我们错在哪里。”
      解放战争时期,河北武安县阳邑镇行知小学收留了一些在前方打仗的干部子女。刘伯承叮嘱老师,不要透露孩子父母的职务,避免他们产生优越感;为了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集体观念,刘伯承让孩子们都寄读在学校。
      刘弥群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她丢了母亲新买的钢笔,刘伯承知道后很不高兴,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在战争年代,爸爸身边有一个参谋,一天他突然哭了起来,爸爸问他为什么哭,参谋回答说丢失了一支红蓝铅笔。”刘伯承拍拍女儿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人家一个参谋,丢了一支红蓝铅笔就哭了起来,而你丢了一支钢笔还不在乎……因为这支钢笔不是你劳动得来的,而那位参谋从小打草喂猪,知道铅笔来之不易。”
      1962年,刘伯承看到教育部一则关于高等学校的调查,他马上写信给儿子刘太行说:“这次调查,成绩优良者10人,8个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一个是农民之子,一个是右派之子,而干部子弟一个也没有……要警觉,干部子弟生活优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认为学习没有意思,自甘落后,这必须大力教育……”在这封信中,刘伯承还询问儿子,“谦虚谨慎的学习习惯在修养否?”
      1964年,刘弥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学院读书,适逢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开展,大学生需到农村参加8个月的“社教”活动。刘伯承知道后非常支持女儿参加,“父亲要我下去体会一下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还很严肃地指出,干部子弟生活优裕,如果长期脱离群众,将会养成资产阶级意识。他说下农村是好事,不要让人说我们是‘红墙里的贵族’。”
      在刘伯承家的电话间里,一直贴着一张母亲写给子女的告示——儿女们,这些电话是党和国家供你爸爸办公的。你们的私事绝对不许用这些电话。假公济私是国民党的作风,不许带到我们家里来。
      “我们兄妹穿的衣服,都是代代相传,甚至不分男女的。”刘弥群的弟弟刘蒙读中学时,还穿着姐姐穿过的女式旧军装,以至于很多同学笑话他,叫他“黄皮”。回到家,刘蒙吵着以后再也不想穿女军装了,还遭到母亲的严厉批评。

    推荐访问:之女 贵族 刘伯承 父亲 红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