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读书为何成为“风景”]山水风景图片简笔画

    时间:2020-08-16 07:22: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先说读书是如何成为“风景”的。抗日战争中,在重庆,有一天国民党元老陈铭枢请学者熊十力吃饭。熊十力面对浩浩长江,大发感慨,而陈铭枢则背对长江,看着熊十力。熊觉得很奇怪,说这么好的风景你怎么不看?陈答曰:“你就是最好的风景。”熊十力听了很高兴,哈哈大笑。
      北大百年校庆时,我曾写过一篇小文,题目叫《即将消逝的风景》,说的是那些学养丰厚、有精神、有趣味的老学者,是大学校园里最为靓丽的风景。当年我念中大、念北大,都看到过很多这样的风景。老教授们在校园里闲谈、漫步,望着他们的身影,你会特感动,觉得这校园很有文化。我们这一代教授,是否还能成为学生们茶余饭后的审美对象?不知道,反正我有点担心。再过若干年,大学校园里,再也没有老教授的身影了。因此,明知“江山代有才人出”,我还是感叹,这道风景即将消逝。现在看来,这话得略为修正:只要有心且努力,老教授是风景,青年学生也可以成为风景;大学校园里有风景,郊野乡下的读书场景,同样可以成为风景。但有一点,这些风格迥异的“风景”,需要有心人去发掘、去鉴赏、去追怀。
      当然,我说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谋取功名而“头悬梁锥刺股”,而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全凭个人兴趣的“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样的“读书”,方称得上“风景”;这样的“风景”,方值得你我好好追怀。
      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因为,在我看来,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阅读史”,一部人类借助书籍的生产与阅读来获取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历史。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写过一本书,叫《阅读史》。这书讲的是人类――从东方到西方、从古代到当代――是怎样读书的,以及读书又是如何成为整个知识生产的中心的。从“书籍史”到“阅读史”,再到我今天着重讨论的,将“读书”这一社会行为作为审美对象。换句话说,我关注的不是图书的生产过程或阅读效果,而是“读书”是怎样成为“风景”的,这道“风景”又是如何被文人所描述、被画家所描摹、被大众所记忆的。
      先从古代说起。我们都知道,庞贝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经由考古发掘,公元1世纪古罗马人的生活场景赫然呈现在庞贝古城的一幅壁画上:一位女性手持纸莎草纸制作的“书籍”,正在认真地阅读。可见,古罗马人已将“读书”视为十分重要的日常生活。只有当人们觉得“读书”的姿态很优雅时,才会将其作为壁画题材。
      16世纪曾出版过一本叫《各种人工机械装置》的书,其中提到这么一个发明:可同时阅读多本书的转轮。这个发明人肯定是书痴,读一本不够,还希望同时读好多本书!不仅广搜博览,还希望一目十书,这是多么疯狂的阅读梦想! 18世纪法国洛可可风格画家弗拉戈纳有一幅绘画:《阅读中的少女》,场面静谧,光线柔和,举止优雅,引诱你再三凝视。跟这构图很接近的,是20世纪法国女作家科莱特在花园里读书的照片。搬一把椅子,在花园里坐下来,手捧一本书,请摄影师给拍照,为什么?就因为这场面感人。
      不管是壁画、版画、油画、照片,将“读书”这一瞬间凝固下来,作为风景,悬挂在书房或卧室中,时刻提醒你,“读书”,这是一件值得夸耀的好事。相比之下,有一幅照片更让我震撼:1940年10月22日,伦敦遭德军轰炸,很多房子倒塌了,西伦敦荷兰屋图书馆的墙壁也已倾颓,地下满是砖石,竟然有人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书架前翻检自己喜爱的图书。或许,越是这种艰难时刻,越需要书籍作为精神支撑。这照片录自我刚才提及的《阅读史》。可惜这位加拿大学者对中国历史很不熟悉,整本书中,只用了一幅中国插图,那就是16世纪的木刻“秦始皇焚书”。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人更多的时候是写书、刻书、读书,而不会只是“焚书”。就好像今天,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发现身边无所不在的、让人感动不已的“阅读”场面。■

    推荐访问:风景 读书 读书为何成为“风景” 读书最美的风景 风景读书笔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