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关系

    时间:2021-07-08 16:07: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任何一个专业和学科的存在和发展,其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一门学科,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杂糅融合了社会学科中的不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实践的展开不断的发展出其独特的概念和理论模式。然后再以这些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理论,用以解释、分析乃至指导专业实务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和情境,从而改善个人及群体的社会功能。所以,以实践性为核心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理论框架的支撑,而与此同时,发展的实务工作又不断丰富了本专业的理论架构,进一步的指导实务工作的展开。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得社会工作这个专业不断发展成熟。
      关键词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理论 社会工作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13-02
      
      一、理论的定义
      根据韦氏辞典的定义,理论是一系列概念之间的联系,他们是用来解释某些原理,并由相关的假设构成。理论包括:概念、观点、假设、模式、命题与理论。理论是人类社会思维和行动的有用工具,它的功能在于对事物的解释、描述、预测以及解决问题,是人类具体行动的指南。它指导人类了解自然以及总结人类自身活动的一些规律,具有能动性,可以帮助人类认识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使人类从自身实践的困境中摆脱出来。理论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实践的事后总结,是人类经验的积累,也是发展中的实践原则。
      二、理论之于社会工作实务的关系
      任何一个专业和学科都是建立在其独特的理论架构之上,并在此理论架构上不断成熟和深入发展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社会工作也不例外。但是在我国社会工作学术界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工作需不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分歧,不少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以及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学者认为,社会工作本身没有理论,从其他学科借用来的理论不能称其为社会工作自身学科的理论基础,它只是实际操作性层面的工作,而且很多从事具体实务工作的工作者也认为,社会工作就是工作者介入,帮扶困难群体,不需要什么理论,经验积累是最重要的。其实正是这种轻理论、重实践、非规范性的操作,使得我国社会工作的实务工作由于缺乏理论梳理而流于行政化和群众化。
      其实世界社会工作的发展早已进入制度化和专业化的水平。现代社会工作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大部分的实践过程和工作技巧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的。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也是经历了一个从没有理论指导到自觉采用理论,从指导理论的单一化到理论的多元化,从主要借用心理学的理论到尝试借用心理学、社会学、认识论等多种学科理论得以发展的过程,使得社会工作逐渐成为一门“行为科学”而被提高到了“理论研究”的层面。
      对于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而言,理论并不是指“纯理论”,是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用理论来解释、分析、指导助人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情景,从而改善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功能。社会工作的主要构成要件是社会工作者,案主,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助人工作技巧等。作为工作者,直接面对的是各种不同类型的案主以及各类不同的问题,所以,在这些变相中间,必须要发展理论来概括出问题的共性,再用概括出来的理论对发生的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帮助工作者澄请社会问题和案主的个人困境,在处遇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实践情况,发展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技巧和策略。就在这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的学科理论逐渐发展为两类,即外借理论(主体理论)和实务理论(助人模式)。
      外借理论,即指来自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包括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生态学,公共行政理论,社会学经典理论家的相关学说、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学说,女权主义理论和相关哲学,以及后现代主义学说等被社会工作纳入到自身学科理论范畴中的社科理论。这些不同学科,不同知识领域的理论给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以强大的冲击,被社会工作理论广泛的借用和吸收,使得其基础不断坚实。
      根据这些外借的“为社会工作的理论”的借用,社会工作自己也发展出一系列“实务理论”。即在长期的专业实践中形成的工作模式总结,它包括评估的理论、技巧和方法。如危机介入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法等等,这都是在基础学科理论知识之上发展而来的社会工作本身独特的专业理论模式。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理论对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性。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实务性的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专业发展成熟的必要条件。理论必须可以回应案主对机构和工作者的需求,在于界定“什么是社会工作”,通过案主和工作者之间的互动来反映出具体的社会建构和社会环境,并且解释和描述这种特殊的情境,给工作者以指导,引导“社会工作者在不同的处遇下该作什么”。
      在主体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专业实务理论,这些理论为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工作中提供了一套系统的问题处理方式,帮助工作者认识和掌握解决不同问题的应用程序和技巧,并进一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的干预模式,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指引工作者的行动。然而,那些认为社会工作不需要理论进行指导的观点,虽不能说是正确的取向,但是他们却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社会工作过程中实务与经验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三、实务工作之于社会工作理论的关系
      通过文章开篇时提到的社会工作学术界的争论问题,我们好像感觉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理论与经验好像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其实不然。在实务过程中积累的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是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的。
      个人经验是工作者自身在进行实践操作中,对个人工作经历的总结。是对工作者所面对的案主之问题有效的归纳和整理,包括了很多的具体生动的案例和众多个别化的信息,这些经验的积累,可以使工作者在面对处理相似的情景时有章可循,更加得心应手。当然,实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也是有其局限性的。一是个人经历毕竟有限,因此收集的关于处理问题信息的种类和数量上就会有限制。二是经验多是一种感性知识,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论证,缺乏行为方案背后的原因及理论支持。而理论知识就是对这些许许多多个人实务经验的理性总结,揭示了其共有的规律性,并且对其加以系统的说明,使工作者可以准确地把握到问题的本质与内在趋势。但是单纯的理论由于是对一般共性的概括,所以它忽略了个人经验中原本包含的丰富多样,具体生动的个别性原则,忽视了处遇问题情境的特殊性。所以,个人的实务经验正好可以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而理论知识又可以弥补个人经验的短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案主。而案主的形成过程是社会建构的,甚至是各种社会压力,以及传统假设和看法给案主所涉及的社会压力所造成的。因此,概括性的理论知识有时候并不能反映案主问题中所显示的真实社会情况。工作者在面对案主问题的时候,就不能以理论“一言以蔽之”,而是要在理论的指引下,以实践形式的开展实务工作,去探究案主的环境,针对案主的特殊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干预计划,解决案主的问题。
      纵观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社会工作这个专业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性的,实践性贯穿了其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工作者的个人实务经验的积累,并对其加以抽象概括,对理论进行精炼,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所以如果说不断发展的社会工作理论是“活水”的话,那么,实务工作便是社会工作理论的“源头”。

    推荐访问:社会工作 实务 理论 关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