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吴建民:一个外交官崇高的梦想

    时间:2021-07-02 20:02: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zgc/jzgc201405/jzgc20140518-1-l.jpg
      每次开学对新生讲话的时候,吴建民都强调学生要有梦想:“—个人来到世界上,不就是做点事嘛。要立志,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做一点事,要使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生活得更美好,这是一个外交官崇高的梦想。”
      外交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个人只要当一次大使,他就永远是大使,这个倍受尊敬的称谓会跟随他一辈子。吴建民自1994年任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起,前后9年,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及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法兰西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离任后又两次当选国际展览局主席,称得上经历丰富的资深大使了。然而,古稀之年的吴建民,更喜欢听到人们叫他“吴老师”,这不仅是他对自己2003年至2008年任外交学院院长经历的纪念,更是因为这个称谓,寄托着他的“中国梦”。
      连破禁区的案例教学
      2003年6月27日。是吴建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下午,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爱丽舍宫亲自授予吴建民“荣誉勋位团大将军勋章”——法国一般只授予外国总统或总理的极高荣誉——以表彰他为促进中法关系所做的工作。吴建民也很珍惜这个荣誉,因为它代表着“法国政府对中法关系的重视”。9年的大使经历已经有了结果。吴建民终于可以专注于另一个已经思考了半年多的问题:怎么当好外交学院的院长。
      说老实话。当2003年1月吴建民得知自己离任回国后将出任外交学院院长的消息时,的确感到很突然。他对领导说:“哎呀,我这个年龄改行搞教学太晚了吧,外交学院的工作不好干啊。”领导却半开玩笑地说:“就是因为不好干,才调你去嘛。”吴建民对组织上的安排从来不曾瞻前顾后,但这一次要结束42年的外交官生涯,完成一个极大的人生角色转换,吴建民不得不慎之又慎。
      在中国的外交史上。外交学院的位置极为突出。这所1955年由周恩来倡议建立并亲自题写校牌的部属高校,从成立到今天,已经培养了包括近300位大使在内的大批外交人才。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享誉海内外。而吴建民在大使任期的最后几年,也自觉地关注到了外交实践中人才培养的问题。多年的外交实践让他认识到,外交工作搞得好与不好,除了世界态势、国家兴衰等背景因素外,关键还看直接从事外交的人,外交学院就是专门培养外交人的,面对无数优秀的外交官苗子,吴建民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
      从哪里人手?2003年7月24日到任的吴建民连续召开了8场座谈会。和离退休人员、老教师、青年教师、学院的老生、新生、校友等各个群体有了近距离的交流。在座谈中,吴建民逐渐认清了一个事实: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当时的外交学院正处于一个需要比较有力度的改革的当口,核心的问题是化解教学与外交实践的脱节。
      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4年的学习期间,学生虽然学习了大量有关国际关系、国际法和外交方面的书本知识,但对中国外交实践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如何应对复杂局面,需要怎样的外交智慧并没有太多认识,年轻外交官的实际培养更多地依赖于工作后“师傅带徒弟”式的言传身教,常常要走很多弯路,当时钱其琛称这种现象为对外交“不得其门而入”。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吴建民马上提出要像商学院那样,采取案例教育,专设外交案例课程。在此之前,案例教学是外交部的一个禁区,没有现成的教材和师资。经过深思熟虑,吴建民着眼于冷战结束之后,把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外交低谷一步步走进黄金时期的重大事例一一梳理出来,总结归纳后编纂成教材并亲自授课。他甚至还请来当事的资深大使来口述自己的经历与应变过程——此前外交部的另一个禁区是不宣传个人,但吴建民觉得,每个国家的外交都有保密的部分,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交与大众生活日益贴近,外交神秘的时代应当过去了。更何况事是人做的,很多临场的玄机,没有亲身体验就点不破、说不透。
      结果这堂连破多个禁区的课程,不仅大受学生欢迎。也受到了外交干部培训班的欢迎。很多即将出任大使和高级外交官的千部也觉得“很解渴”。2007年,教材中涉及到的案例被细分为外交大智慧、逆境外交、首脑外交、多边外交、使馆工作和危机处理六个部分,构成《外交案例》一书正式出版,有媒体称它“向中国民众揭开了外交的神秘面纱”。
      “举手投足”中的交流学
      吴建民到任后着力推出并亲自讲授的另一门课程是交流学。这不仅是因为吴建民在任外交学院院长前专门了解了法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设立的交流学和90年代开设的危机处理交流学,吴建民自己也意识至0,中国人需要交流学。
      1965年到1971年,吴建民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期间,曾多次给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做过翻译。周总理“客随主便、主随客便”的外交思想,在一点一滴的交往中赢得非洲国家信任的种种细节,吴建民终身难忘;法国人几十年后仍对吴建民说“他(周总理)的眼睛真的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时的敬重之情,更让吴建民震撼。在做法国大使的过程中,吴建民就常常想,法国人对中国了解不多,习惯用某种固定的模式来看中国,还有些人对中国怀有偏见,对中国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这除了受媒体的误导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另外,要想让他们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中国。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就是,怎样用法国人能接受、能听懂的语言介绍中国?吴建民认为,这就必须要了解对方。了解从来都是双方的。你要别人了解你,你也要了解别人,起码要让对方用习惯的思维、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了解你,而这正是吴建民在外交学院创建交流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吴建民在9年大使任期内接待了许多代表团,他在陪同的过程中对每个代表团都做了仔细的观察,他的结论是,很多做外事工作的人不太懂交流学。他给外交学院的学生们举例说,当时有的代表团这样介绍国内的情况:“我们正在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我市是一块投资热土,商机无限。”——用的都是国内约定俗成的语言,却把外国人说得云里雾里。因为他们不知道“三个代表”的含义,也不知道何为小康社会,何为热土,商机又怎样无限?这种没有信息量的交流是无效的交流。

    推荐访问:外交官 崇高 梦想 吴建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