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装配式建筑是什么 [新中式建筑艺术发展进程中瓶颈问题的启示]

    时间:2020-03-02 07:17: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现代设计发源于现代西方的工业社会,最早起步于对欧洲的学习,当国内对西式设计的抄袭蜂拥而至的时候,真正意义的中式设计概念已经模糊不清。如今中国风的回溯和大量案例的不断涌现,为当代新中式艺术形态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且表现在建筑、服装、饮食等方面。当代“新中式”设计现象在建筑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在新中式建筑艺术形态得到学术界和市场认可的同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的瓶颈,文章以此为出发点,着重对新中式建筑艺术形态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论述和探讨。
      关键词:新中式 建筑艺术形态 瓶颈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学风全面回溯,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陆续发生变化,人们重新开始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新中式”现象应运而生,体现到了建筑、服装、平面设计、饮食等各个领域。表现最为突出、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建筑艺术。要在当代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在此仅对新中式建筑艺术在当代传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现象做以下简要论述。
      
      一、传统中式建筑在当代遭遇的矛盾
      一是高度问题。高度是新中式建筑创新的一个难点。大部分的传统中式建筑都在三层以下,这种低层建筑和中国传统园林分不开,大多都要配合造园一起规划设计,这符合当代别墅类住宅的设计要求。而高层建筑是未来中国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高层建筑的比例尺度同中国古典建筑的尺度关系不同,要想在高层建筑中表现中式传统建筑的艺术感,把握比例的难度会较大。这是新中式建筑有待突破的瓶颈之一。
      二是材料工艺问题。木材应对雨水、虫蛀、气候变换能力较弱,经不起长年的风化,使得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维修、翻建、重建的频率很高,这也是为何中国历史上诸多优秀的古代建筑现在只能从书籍中去学习和体会,或现存的也多是遗址,让人不禁扼腕痛惜。传统中式古建筑多为木质榫卯结构,是中国人智慧的象征,在建筑和家具中广泛应用。榫卯结构有很大的优点,如抗震性好、“房倒屋不塌”等,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则失去了部分优势。若传统营造技艺消失,那么遗存至今的传统建筑,包括大量的文物建筑也终将消亡。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来说,真正的中国传统建筑及工艺似乎远离了市场,具体表现在缺乏施工的统一性和模数化、施工工期慢、人力资源浪费较大、效率低等方面。随着新科技新材料的日新月异,现代的先进施工工艺和材料也使我国传统建筑木质榫卯结构受到了挑战。很多用在建筑上的新型材料可以替代木材,且具有节能、环保、低碳等诸多优势,甚至可以在降低建造成本的同时保证建筑更长久的使用寿命。因此新中式建筑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同现代材料、施工工艺结合将是矛盾的结合点。传统中式建筑不能永久不变,思变才是发展之路。
      三是在实用性方面。不论是传统中式建筑还是西式建筑或现代建筑,人们真正关心的首要问题还是使用的舒适性。西方建筑模式的出现,确实给我们带来诸多新理念,更多考虑到了空间的私密性,更有效地提高了功能空间在整个建筑中的地位,更好地为使用者的各自独立的使用空间进行了合理分隔与有机协调。传统中式建筑不能够完全满足当代人类对于舒适度和适用性的需求,存在着多方面缺陷,如私密性较差、空间分配不合理、功能空间缺失、采光通风的局限性等。
      
      二、新中式建筑受众的普及性问题
      传统中式建筑普及有两大趋势,一类是把传统的建筑做得非常地道,模仿复制出复古的形态,追求形似。另一类则是在设计上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用现代材料将传统符号变形演绎,追求神似。《黄帝宅经》中提到“宅者,人之本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可见自古以来建筑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中式住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但很多新中式住宅建筑对于“新中式”仍然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较好的新中式建筑艺术大多集中在一些高端项目上,而缺少适宜普通消费者居住使用的类型,普通大众还未成为新中式人居建筑的主流人群。大众新中式建筑还有待发展。想将中式传统建筑文化重新发扬光大,应考虑其大众化和普及化,成为百姓都能住得进也用得起的住宅类型,新中式建筑才能成为真正的“国宅”。
      三、新中式建筑的市场化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住房开始了商品化,将住宅建筑推向了市场,人居建筑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随着近年中国房地产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曾经风靡一时的欧式住宅建筑已显疲态,现代住宅建筑亦显单调,千城一面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地域建筑文化面临消亡,市场也渐渐丧失新的兴奋点,于是新中式建筑应运而生。从北京的观唐,到上海的锦绣江南;从深圳的第五园,到成都的清华坊;从西安的紫薇臻品,到曲江华府,新中式住宅建筑蔚然成风。市场化后的建筑艺术除了功能之外,更应该强调传统文化的精神,不应成为市场化后建筑开发商的试验品。以往的历代中国建筑,往往从皇宫大院或者地位显赫的使用者开始兴起而逐渐流行至民间,而当代新中式的住宅形态是直接从百姓的住宅开始起步,这就为当代的新中式建筑打好了与以往不同的群众基础。当代的许多建筑评论家更愿意高度评价新中式建筑,将其视为现今中国建筑界的必然寻根与回归之路。
      
      四、“房包院”与“院包房”
      “房包院”与“院包房”充分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归宿。传统中式建筑强调“伦理”之宅,强调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和规范,中国的传统住宅最大的特点是私密性好,中式庭院在封闭、半封闭空间处理上具有天生的优势,是典型的房屋围绕中心院子的“房包院”。而欧美住宅建筑多是开放式的,建筑在院子中间,通透性好,利于观赏四周景色,但存在独立性和私密性较差等诸多弊端,是典型的“院包房”。这是由于中西方对建筑理解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果。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蕴含了很深的人文伦理,也体现出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观,有些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已经有所脱节。多元化的文化交融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当代人可选择的住宅类型非常多,但选择新中式住宅的人群不能简单地以年龄和地域来划分,这类人群一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重情结。作为东方文化和文明的代表国之一,中国已经开始在逐渐影响着西方建筑艺术文化,“新中式”风格的发展也将逐渐具有国际性。当代中国输出的不仅仅是贸易资本,也包含着文化的输出。
      五、中国风的延续与创新
      当代关于新中式建筑的案例不断出现,如张锦秋设计的西安世园会长安塔,利用钢结构和玻璃创造出了传统中式古塔的造型;美国SOM设计所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以传统中式密檐塔作为设计源泉;李祖原设计的台北101大厦则是将“四君子”中的竹作为设计的初衷;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更是处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水墨的痕迹;何镜唐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作为设计雏形等。事实上,2000多年来中国特色的建筑历史一直未断,只是在近代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外某些风格的冲击。如今真正倡导新中式建筑,不能说是沿袭,更应称之为创新或传承。“新中式”风格并非是复古,而是建造一个具有中国文化价值的载体来体现国人自己的建筑文化。它所引领的不单单是新中式风格浪潮的兴起,也不仅仅是复古和怀旧心理,而更是中国建筑艺术和众多中国文化元素一起,向世界开放话语权的集中体现。
      新中式建筑的出现第一当属文化的回归,体现在希望把我国的一些人文传统在当代新的建筑环境下呈现出来,这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对于“新中式”风格在当代的兴起和繁荣,建筑设计界也体现出了配合与支持,建筑评论家也纷纷著文或者出席各种论坛盛赞“新中式”的兴起,这也从学术的高度上给新中式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给予了肯定。新中式建筑艺术的发展要在继承和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市场的洗礼和设计师的用心构思,才能达到神似而非简单的形似,才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新中式建筑在当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瓶颈问题,建筑设计师和艺术评论家责无旁贷,有义务去承担和化解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方向性引导。
      (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项目编号:11×JC760003)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2]彭德.中华五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3]蒋鸿兴.什么才是“新中式建筑”发展之路[J].建筑师,2007(05).
      [4]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5]徐千里.全球化与地域性―― ―个“现代性”问题[J].建筑师,2004年.
      [6]李向北,李小燕.新中式住宅设计初探[J].中华建设,2008(7).
      [7]贾宁.中国传统民居中的虚与实[J].山西建筑,2006年.
      [8]郑榕玲.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含蓄美[J].装饰,2003(11).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鞠向玲)
      
      
      
      

    推荐访问:建筑艺术 中式 瓶颈 新中式建筑艺术发展进程中瓶颈问题的启示 艺术教育专业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