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创新体系研究

    时间:2021-07-08 20:02: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体制的现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实现创新理论与创新体系的中国化。中国创新体系分为技术经济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两部分。制度创新体系为我国所特有,技术经济创新体系也由于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有着比西方国家复杂得多的结构。基于我国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低、企业创新能力差,而全能政府的治理模式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在中国创新体系的现阶段建设中,政府应该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在各种创新体系中准确定位政府职能,探索并不断丰富政府职能实现的组织途径,是改善政府管理的关键。
      
       一、创新体系研究的中国化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头。从采集、渔猎到农牧的发展,再到工业社会的出现,无不以新的生产方式的发现和发明为先导。在古代,技术创新、特别是重大技术发明,虽然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它们的发生罕见,所以不可能成为特别关注的对象。到了现代,技术创新日益成为常态,成为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创新才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出现创新理论。
      各种创新理论都是以研究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为基础。提出创新概念并奠定创新理论基础的是经济学家熊彼特,其奠基作称为《经济发展理论》。他的创新概念的核心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鲜明地表征了创新理论的技术与经济色彩[1]。后来出现的国家创新体系[2]和区域创新体系[3]理论,概莫能外。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快速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竞争的加剧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创新对于企业、地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4],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的基本战略。
      我国在学习和运用源自国外的各种创新理论时,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照搬国外理论的概念体系和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思路,而忽视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差异,忽视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差异。这种不结合国情的学习和运用,难免事倍功半。
      
      (一)我国还远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创新理论所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如何创新和创新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创新理论提出的1912年,西方发达国家已处于工业经济的成熟期。而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分别在1987年和1992年提出,此时西方发达国家已处于后工业化时代。这就是说,西方创新理论所研究的是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早已成为创新主体的技术与经济现象。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企业,外部有激励其创新行为、保护其创新成果的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而其内部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富有创新的动力和机制。
      反观我国的经济现实,除少数地方实现了工业化之外,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的初期或中期,而广大的农村,基本上仍然是小农经济。
      单就经济领域而言,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我国还远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这主要表现在:
      1.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作为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因其垄断地位和领导者的官员身份而缺乏创新动力。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因市场(包括知识产权和技术市场)不规范和法制不健全,仿冒伪造、偷税漏税骗税是获取利润的更为便捷的途径,因而不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下工夫。外资与合资企业,大部分核心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仍然被外国公司所控制。因此,依靠自主创新做大做强的企业虽然越来越多,但从总体上看,企业仍未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创新的主体。至于广大的农村和农民,既没有创新的能力,也缺乏获取并应用创新成果的途径。
      2.科技体制阻碍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技术创新的开发者(科研院所及大学)与应用者(企业)相脱节的局面,由于需求者的动力不足而使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变。而由于科技体制改革不到位和大的政治与社会环境缺陷,科技创新方面也问题颇多。如,“在中国目前的科技管理中,社会和科技界的人际政治在多个层面起重要或主导作用,而科技的专业优劣在现有体系中不能发挥合适的作用”,从而“导致中国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5]。年轻科技工作者崇尚的人生道路是:争取科研项目→写论文→项目鉴定验收→报奖→评职称→提薪、分房、成名成家→走仕途之路。非常有前途的科技工作者普遍想走仕途之路,无疑会给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造成巨大伤害。
      科技体制导致的科技资源难以真正和充分地用于技术创新上,而科技成果又难以顺畅地为企业利用,因此,在我国,“科技还没有成为第一生产力”[6]。正由于此,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谈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快慢,不是决定于政府给了多少钱,调了多少人,研制出多少技术,而是决定于是否有一套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7](p.11)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体制的大环境不利于创新体系建立
      不利于创新理论在我国有效运用的不只是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滞后,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治理体制与政治行政体制障碍。正如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在分析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时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4]。
      任何一种应用性理论,不仅有其适用的特定领域和对象,还必然有其适用的外部环境,当然这种外部环境有的在理论体系中明确表述出来,有的则隐含在理论创立所处的社会环境之中,创新理论属于后者。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竞争力为目的的创新理论,其有效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除了最直接相关的市场体制之外,还有更广泛的社会治理体制与政治行政体制,而后者是通过影响市场机制的发挥而影响创新。创新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有效,除了其完善的市场体制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外,社会能够充分自由地进行自组织,政治与行政不能随意地干预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是更为广泛的大前提。相对照,创新理论在我国发挥作用的社会大环境尚不完全具备。这就是说,要想使创新理论在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同在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重大作用,要想使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落到实处,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扩展创新理论的对象范围和适用的社会环境,实现创新理论、特别是创新体系的中国化。
      创新理论中虽然也谈到与技术创新密切关联的制度创新,但其所言制度,主要是指企业和组织微观层面的制度。从科学发展观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可以看出,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也就是说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体系,应该包括宏观的社会治理体制与国家政治与行政体制层面的制度创新。
      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创新体系
      创新理论研究的中国化,需要将现有的源自西方的以促进经济快速、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扩展到以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及生态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的创新体系。显然,后者就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体系,我们将之称为中国创新体系。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创新体系,是一种较西方的创新体系具有更多类型、层次和形式,因而更为复杂的创新体系。从大的方面看,中国创新体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可以称为技术经济创新体系;另一部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及生态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称为制度创新体系。制度创新体系是一个现有创新理论中所没有、惟有我国才有的体系,而技术经济创新体系粗看起来与西方的创新体系相同,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实体形态的多样化,其内容体系也要比西方国家的创新体系复杂得多。

    推荐访问:科学发展观 中国 体系 创新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