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战后欧洲联合对东亚一体化的历史启示

    时间:2021-06-27 12:01: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战后欧洲联合的历史经验说明,区域内各国的政治意愿、利益协调与整合,以及区域文化的同一性是区域一体化的必备要素。政治意愿是前提、利益整合是起点、共同文化则提供了“我们感”。冷战后的东亚地区不具备战后西欧联合所拥有的特殊历史条件,难以达成此三点要素,因而更为困难。但当前东亚各国公共面对的共同区域问题又对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政治动力。东亚主要国家当找到适当的经济切入点,整合利益,为东亚一体化找到适当的逻辑起点。东亚一体化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将同时是东亚地区文化同一性也即“我们感”的再形成过程。
      关键词:欧洲联合;东亚一体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D8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5-0177-05
      区域一体化是冷战后世界政治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东亚地区各国在探索本地区一体化方面同样做出了很多努力,东亚合作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然而,对比欧洲、北美两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东亚一体化进程则显得格外缓慢;“东亚共同体”的建设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
      尽管西欧和东亚的情况有着诸多不同,在有些方面甚至差异巨大,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在这个意义上,对战后初期起步阶段的西欧联合进行研究,抽象出一般性规律,对于同样处于起步阶段的东亚共同体建设毫无疑问是非常有益的。本文从政治意愿、共同文化、利益协调等三个学界公认的欧洲联合的主要动力进行抽象,以此对东亚区域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可能的动力体系和发展方向。
      一、政治意愿: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前提
      冷战后国际国内形势造成的欧洲联合的强烈政治意愿,是推动战后西欧联合的第一个重要动力。欧洲联合的思想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大陆满目疮痍的景象,才真正促使政治家们认真思考西欧联合的问题。他们从两次世界大战均祸起欧洲的历史出发,从欧洲大陆一分为二、西欧列强沦为二流国家、成为美苏争霸的垫板的现实出发.感到西欧国家必须抛弃历史宿愿,使彼此的利益最大限度的协调一致,并交织在一起从而切实联合,才能实现复兴。
      战后欧洲的经济情况可谓一片凋零:欧洲战场北起斯堪的维亚,南到地中海;西起英吉利海峡,东到高加索几乎是一片废墟,实际上整个欧洲大陆都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所波及。战后,西欧国家的工业能力远逊于1939年的水平,人民生活困苦。在以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著称的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以物易物的现象。战争创伤之严重可见一般。为了尽快摆脱困境,西欧各国将目光投向了已经被广泛讨论了几个世纪的欧洲联合问题。
      对于西欧联合的问题,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政治家均站在本国的立场上强调了其必要性。丘吉尔首相于1946年提出,拯救战后破败的欧洲的办法只能是“恢复欧洲大家庭,同时使这个大家庭在一个能够自由、安全、和平的生活的制度下进行重建。我们就必须建立欧洲合众国”。作为具体的政策,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思想,其中一环就是联合起来的欧洲。戴高乐总统则认为.“特别是在经济上,我们希望成立一个西欧集团,它的动脉可能是英吉利海峡、地中海和莱茵河……,把靠近莱茵河、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的国家联合起来”。阿登纳同样对欧洲的联合抱以热切的期待:“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出于遏制苏联的考虑,美国也主张西欧各国联合起来。1947年3月2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赞助建立欧洲合众国的富布莱特提案;一年后的马歇尔计划更是明确要求通过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促使西欧形成一个大规模的统一市场。
      毫无疑问,无论是丘吉尔、戴高乐或是阿登纳,都是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欧洲联合问题的。英法是为了争夺西欧领导权,德国是为了尽快恢复其平等地位。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尽快使西欧从战争废墟中站立起来,以应对美苏激烈对抗背景下的国内国际困境。美国出于对抗苏联的考虑,多次从中协调,客观上也在大力推动战后初期西欧的联合。这就造就了一种强烈的促使西欧走向联合的政治意愿。
      这里存在四点问题需要说明。首先,政治意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现实压迫的结果。冷战为西欧建立自己的区域性体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环境。在苏联的压力下.法德之间的传统争端的根源消失了;受到外族分割控制的情况,也大大促进了德法合作。冷战形势还促使美国力促欧洲合作。其次,至少是在西欧联合的初始阶段,政治意愿的作用要大于经济利益的协调一致。实际上,如果没有强烈的联合意愿,也就谈不上“舒曼计划”的提出,经济利益的协调将是虚无缥缈的想象。再次,杰出政治家的个人作用对于政治意愿的实践是重要的。突破战争藩篱,实现世仇之间的和解,这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找到关键步骤.实现法德利益的协调一致,这需要巨大的政治智慧。第四,美国作为区外大国的支持,实际上一直是早期欧共体不断向前迈进的重要动力。
      历史地看。东亚地区从来没有出现过似欧洲那般强烈的联合在一起的政治意愿。通过东亚展望小组、东亚研究小组等形式,东亚地区各国的政界、学界对于东亚共同体这一问题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但是,从各方政策文件的措辞来看,并没有形成关于东亚联合的强烈预期。
      中国学界普遍认为,东亚展望小组提出的建立“东亚共同体”的目标,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目标”。“东亚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巨大差别是建立区域共同体的一个严重障碍”。由于历史问题和现实竞争关系,中日很难接受彼此领导或共同领导东亚地区合作。中国政界同样对东亚一体化持谨慎态度,温家宝总理提出:“应照顾各方关切。通过开展官方、民间、学术等多层次、多管道的讨论和交流,逐步统一认识,相互体谅,协商一致;加强东盟与中日韩的协商。”嘲日本的东亚共同体主张颇似丘吉尔的“三环外交”,其将日本及其与东盟的关系置于核心.中间一层是"10+3”,最外面则是吸收新西兰、澳大利亚成为东亚共同体的核心成员。可见,日本主张东亚共同体应当是开放的,核心意图是以区外国家制衡中国,捍卫其在东亚的主导权。东盟对“东亚共同体”的最初设想是以东亚自贸区为基础的,但后来也调整为要容纳区外大国.尤其是强调美国参与东亚的作用。马来西亚是“东亚共同体”的最积极推动者:“现在是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最佳时机,东亚不能再等待、拖延,必须采取现实的行动”。而且,马来西亚的主张也最符合“区域共同体”概念的学理规范。可以看到,中日两国作为东亚最重要的两个大国,在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问题上并不具有迫切的政治意愿。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东亚各国内形势与冷战时期的欧洲几无可比性;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外部压力尽管存在.但并不那么急迫,外驱力显得不足。客观地看,欧洲和北美两大经济集团一体化进程发展迅猛,对东亚国家构成了巨大现实压力;1997年和2008年两次国际金融危

    推荐访问:东亚 欧洲 战后 启示 联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