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

    时间:2021-06-20 20:01: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6-0039-01
      学生的思想品质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学生的知、情、意、行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实现养成教育的目标。在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教育中,我们要努力改变一些陈旧的做法,让教育的新思想渗透到德育教改中。
      1.变以教师说教为主为学生自我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一直以来,我们在对“知”的教育中都是以说教为主的。在学生“知”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正面施教、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只是外因,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才是形成“知”的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也就是说,学生自身对“知”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是外因——教师的说教所不可替代的。概括地说,学生的自身因素对“知”的形成有以下作用:
      1.1 自我教育作用。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可以对自己的“知”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其动力是学生自身心灵深处的矛盾斗争。例如,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课堂常规教育,是教师在开学第一天第一节课常要讲的内容。教师可以改变说教,让学生自己讨论,明辨是非。
      1.2 互相教育作用。学生之间的互相教育作用对“知”的形成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有学生穿着特别整洁,口袋里装的手帕总是叠得整整齐齐的。经了解,得知该学生家长也非常讲卫生,平时特别关注孩子的卫生习惯。教师可以让该学生在班上讲讲她父母是怎样教她做好个人卫生的,对别的同学自然也就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
      2.变以教师评价为主为学生互相评价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能推动学生对某种事物或行为采取赞成或反对、追求或舍弃的态度。我们以往的做法是:如发现哪个同学做了好事,就在班上大加表扬,使学生产生“我也要做好事,受老师表扬”的想法;或大讲某某英雄舍己救人`,得到了多少荣誉、鲜花、掌声,让学生羡慕不已,产生“我也要做英雄”的崇敬感。这些都是正面施教取得的成效。但是这种方法比较片面单一,只注意以教师主导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我们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设计了以下两种做法:
      2.1 开展互相表扬与自我表扬活动,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经验。在班会课或每天十分钟的晨会上,让学生互相表扬哪些同学做了好事。由于学生对学生的了解比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要多得多,所以他们更容易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对于大家都不知道做了什么好事的,则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表扬的方法。
      2.2 开展自我批批评与互相批评的活动,促使学生逐渐改正错误,情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开展表扬时要先互相表扬后自我表扬,而批评时要先自我批评后互相批评。另外要以表扬为主,尽量少批评。
      3.变以教师激励为主,为学生互相激励为主,培养学生坚强的道德意志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学生为实行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力。道德意志是学生克服困难、调节行为使之规范化的精神力量。小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制性是很差的,他们往往需要别人不时地激励,道德意志才慢慢地坚强起来。教师习惯上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后,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以坚强学生的意志。这固然是很有效的方法。但就如前面所提到的,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还没有学生对学生了解得多。特别是同桌同学或知己好友,他们相互接触的时间长,彼此了解的情况也就更全面更清楚。
      在学生获得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有了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之后,让学生相互激励是完全可行的,具体方法是:
      3.1 在学校以同桌为小单位,小组为大单位,互相激励督促,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例如,上早读课和自习课时,要求学生自我管理。这对学生的意志是很好的锻炼。同桌互相鼓励,看谁遵守纪律做得好。如有不守纪律,同桌互相提醒,克服坏习惯。小组之间又互相对比激励,如一组发现另一组意志薄弱的同学不守纪律,也可给予提醒,并展开竞赛,看哪组同学做得更好。
      3.2 在家则以邻近学生为单位,建立互相激励、互相督促小组。同一小组中,成员们经常互相督促、激励。发现本组成员有不良行为时,及时反馈、报告班主任老师和辅导员,给予教育帮助,以抑制消极倾向。
      4.变以教师要求为主为学生自觉行为为主,使学生养成自觉行为习惯
      行,即道德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它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形成的主要标志,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我们传统的做法是注重行为的训练,通过严格管理和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应该说,这种做法在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很有成效。但这中间教师扮演着一个驱动机的角色,一停下来学生就不运转。为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学生的内因出发,使學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学生有了正确的“知”、积极向上的“情”、坚强的“意”,“行”的养成可谓水到渠成。例如在做好课堂卫生上,以前老师总是说:下课了,哪个同学擦一下黑板。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以后,每到下课,老师不用分派任务,学生自行会将黑板擦干净。学生有了自觉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自然逐步形成了。

    推荐访问:主体性 实效 发挥 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