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父亲角色的比较优势及其德育价值

    时间:2021-06-16 20:04: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和认可,德育以家庭教育为起始点,由此,父母在儿童德育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以及社会分工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父亲更多地通过人的社会属性中的公共领域方面的比较优势发挥其德育价值。从父亲角色的比較优势出发,扮演好玩伴、榜样、规范者和教育者等4种角色,使父亲角色的德育作用机制良好运作,有助于儿童德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 键 词 父亲角色;儿童德育;社会属性;私人领域;公共领域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0-00-04
      父亲角色的重要性在教育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研究表明,父亲参与对于实现交换、包容、共同承担责任等教育意义重大,[1]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具有全方位的影响,如社会化、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性别角色、道德行为、学业和智力等;[2]而父教缺失对儿童的学绩、自尊、人格、情绪等的消极影响均超过积极影响。[3]类似的研究大多关照到父亲角色的缺失、影响及其成因和对策,较少涉及父母在儿童德育中的角色对比,针对性也较弱。本文拟从父母角色的对比中厘清父亲角色的比较优势并分析其德育价值,以期凸显父亲角色在儿童德育方面的特殊价值并就教于专家与同仁。
      一、父亲角色的比较优势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认为:人有两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人之所以为人,关键不在于人的自然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的社会属性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即私人领域中的社会属性和公共领域中的社会属性。人们在私人领域中建立的社会关系带有亲密性和情感性,而公共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则更加正式,或者说更少人情味。从人的社会属性差异出发,通过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的对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比较优势。
      首先,男女的生理差别决定了母亲角色在私人领域中具有先天优势。从人种的延续和婴幼儿的保育来看,母亲都扮演着关键角色,所以《婚姻法》第36条和37条明确对分娩期的母亲及分娩后2年内的婴儿进行保护。同时,从男女的心理差异来看,一般而言,母亲更能胜任儿童的生活照顾、健康维护等任务。相反,父亲不具备怀孕的条件和功能,没有怀胎十月的切身体会且相对粗放而耐心不足,在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抚育上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因此,母亲容易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情感关系,而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一般在亲密度上较低。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严父慈母”的角色分配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其次,母系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男女的社会差别决定了父亲角色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属性中的公共领域而母亲角色的优势更多的是在私人领域。农耕时代,男性在体格、体力等方面的相对优势使得他们更多地承担外出打猎、耕作等任务,从而更多地与家庭以外的他人发生联系而产生超出血缘的社会关系。由此逐渐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观念并进一步固化男女在家庭中的分工和角色期待。身心差别和社会分工决定了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差异,历史传统和社会观念强化了父亲角色的公共领域倾向。相反,封建时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地位低下,在家庭以外的公共领域几乎毫无话语权。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观,但上千年以来的压制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彻底消除。
      最后,母亲角色的私人领域倾向和父亲角色的公共领域倾向决定了父母对儿童的影响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一般地呈现出父亲角色越来越重要的趋势。当孩子进入幼儿期后,他们便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父亲,开始对父亲那粗犷的逻辑性形象感兴趣,并需要从父爱中感受力量和刚毅,这种需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日益明显。[5]另一方面,个人的成长某种意义上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必然要求走出家庭、走向学校和社会,即从私人领域更多的走向公共领域。
      二、德育与父亲角色的关系
      在对我国德育内容体系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张忠华提出了以家庭活动的德育为支撑,以自我道德完善为顶点,涵盖与人交往的德育、职业劳动德育、社会活动德育和科技生态伦理德育共6个组成部分的德育内容体系,并相应地将6个部分依次比作五面椎体的底面、顶点和4个侧面。[6]这一界定抓住了人的道德需要的发展变化及个人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凸显出家庭教育在德育内容体系中决定全局的关键地位。正如伦理学者樊浩所言,“人的德性和道德教育的历史价值始点就是:家庭。”[7]
      既然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价值始点,且家庭活动的德育是整个德育内容体系的“底面”,那么起始点越高、底面越宽阔,与其他4个侧面同一性即衔接越好,自我道德完善越可能达至更高的顶点。马克思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本质、人的自由。[8] 人的本质,如前所述即社会属性。而德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即“德育是指德育主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品德发展主体的需要,遵循个体品德发展规律,教育者与修养者通过对话、商谈 、探究 、实践与体验等手段,逐步建构与完善个体品德的教育活动。”[9] 换言之,德育是培育人的社会属性中的品德发展的教育活动。至此,可以看到德育与父亲角色在社会属性上的密切联系。
      总之,由于生理、心理特点及社会分工和历史传统等因素,母亲角色在家庭中天然地具有自然属性的比较优势,但这并非德育的关键所在。母亲角色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私人领域,从而对爱与关心等私人德性可能具有更大的决定性;而父亲角色的社会属性更多地体现在公共领域,从而可能对儿童的公共道德具有更大的影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并非对立、割裂的,相反,二者本应有机协调、相互促动,正如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本应各有所长、互补互促。具体到德育方面,若没有公共领域中的人际交往、职业劳动、社会活动乃至科技等伦理道德,个体显然不可能实现自我道德完善;同样,若没有私人领域的爱与关心等个人伦理与情感体验,个体同样无法达至自我道德完善,亦即陷入“看似成功却因缺爱而不幸福”的陷阱。

    推荐访问:德育 比较优势 角色 父亲 价值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