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千里明月寄相思

    时间:2021-06-06 20:02: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hrsk/hrsk201811/hrsk20181110-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hrsk/hrsk201811/hrsk20181110-2-l.jpg
       陈慧瑛,著名归侨女作家,1946年12月出生于新加坡。她的外祖父是新加坡爱国华侨富商,1959年外祖父含泪将最心爱的外孙女送回中国。那一年,她13岁。离开新加坡前,外祖父将珍藏多年的晚清画作《墨梅》交给她,并嘱咐她要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陈慧瑛坚持写作40年。她将这理解为一种传承。她说,自己一家三代都侨居国外。不过,她从小是读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长起来的。1967年,她不负外祖父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正当人生创作的辉煌时期,她却被下放到太行山下,她有充足的条件在此时离开,但是她却选择留下来,历尽艰辛也始终不离不弃。
       上世纪70年代末,陈慧瑛调到《厦门日报》工作。她一边进行文学创作,一边从事新闻采编,有多部文学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同时,她1988年,从政之后,热衷于侨务工作:“作为归侨,我非常理解海外侨胞对祖籍国的感情和奉献,所以,我愿意为他们服务。”
       “我曾经也跟他们一样,身在海外。希望他们不仅能在所在国努力工作、学习,也能时刻心系祖国母亲,为故乡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
       从外祖父到外孙女,从新加坡到鼓浪屿,60年过去了,无论是外祖父对于祖国的思念,还是陈慧瑛对于祖国的一片痴心,都让人看到了乡愁,看到了爱国之情。值得一提的是,陈慧瑛是陈化成将军的嫡系五代孙。陈化成将军在鸦片战争时期带领将士们血染江城,保家卫国,壮烈牺牲。
       我和陈慧瑛相识于1985年10月,当年她从厦门来合肥,在安徽省文联大院集中后,前去参加在滁州市举行的“醉翁亭散文节”活动。随后30年中,我俩先后在厦门市,又见多次。我逐渐了解了她的人生及文章。
       1959年,一位归国少女带着曼陀琳毅然离开了蕉风椰雨的新加坡,离开了从小生活在一起的亲人与相知多年的朋友,回到了长满相思树与凤凰木的祖国东南海疆、充满亚热带风情的美丽鹭岛。并以其丰硕的创作成果和出色的工作业绩名扬海内外。
      陈慧瑛祖父是前清秀才,外祖父是前清举人,亦文亦商。父亲陈文旌从事金融业,却对中国旧体诗词极具造诣,在当时的新马文坛颇负盛名,同郁达夫、洪丝丝、张楚琨、高云览、柯朝阳先生等结为文友。抗战期间,郁达夫流寓南洋,曾在《星洲日报》副刊上发起抗日征文比赛,陈文旌获征文第一名,从此郁达夫便与他成了忘年交。她母亲也是个知书识礼的人。慈爱的祖父极疼爱孙女,常在明月之夜,穿一身香云纱汉装,在躺椅上教她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祖父吟咏时老泪纵横,那份乡愁打动了幼小的她,她耳濡目染着祖国灿烂文化,并在心中播下了爱恋祖国的种子。她九岁开始写诗作文,十岁通览《红楼梦》,更有趣的是,她为黛玉真挚之情深深感动,竟学着去葬花……陈慧瑛常常腰系鲜红的纱笼,坐在翠绿的椰树下,仰望热带蔚蓝的苍弯,想像着祖辈、双亲念念不忘的唐山。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在她少女的心中成了人间的天堂。为追求美好的理想,13岁那年,陈慧瑛经七天七夜的航行,同母亲一起回到了故乡—厦门。在祖国的怀抱里,从小学到中学,陈慧瑛都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1962年,她年仅16岁,便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厦门大学中文系。她学习刻苦,在大学的五年中,她学的30门功课,全部都是高分,被评为“三好学生”。不少知名教授都喜欢她,希望留她当助教,但因学校当时执行“左”的组织路线而未能留校。从此,她那支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笔就泊泪流淌着海外赤子对祖国深厚的情感和向往、异乡游子对乡土的思念和忠贞报效之情……
       从此,她像归来的杜鹃声声呼唤着母亲,热情讴歌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
       她说,只有在海外生活过的人,才会那么真切地体会到“祖国”两个字的份量。
       翻开她的作品,爱国爱乡的主旋律贯穿始终。祖国的山山水水、故乡的一草一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起飞以及有胆有识的海外客商,无不在她笔下熠熠生辉。
       30年来,她在中国各地及欧美、东南亚、港澳台等地200余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小说等作品600余篇,共1500多万字,其中100篇作品在国内外获奖,200篇作品被选入中外130种文选和高校教材。已出版《无名的星》《归来的啼鹃》《月是故乡明》《芳草天涯》《展翅的白鹭》《陈慧瑛散文选集》等21部著作,其中《无名的星》荣获中国作协1989年全国优秀散文集大奖,诗歌《盼香港回归》获国家文化部文华奖。陈慧瑛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的生活和厦门特区的风貌,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她的作品贵在情真意挚,清丽脱俗,细腻中不失豪放,婉约而又豁达。1987年至今,她多次应邀至全国各地及欧美、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讲学、文化交流及参加国际华文文学研讨会。1990年7月,她又应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和美国ABI国际名人协会联合邀请,到美国旧金山参加第23届世界文化艺术交流大会。迄今,海内外专家、学者评述其作品的文章已达120余篇。她的名字被列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知识分子名录》、《世界500杰出名人》、《世界妇女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录》、《中国当代文学家传记》等中外80部名人辞典。是福建省优秀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文学创作她硕果累累,而在工作上,她在大半生不同境遇的不同岗位上,也都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1967年大学毕业,正当她踌躇满志欲报效祖国之时,却遇上了“文革”,作为归侨和有“海外关系的人”,她在劫难逃,被下放到穷苦的太行山区。初始,还在地区师范当一名教师,尔后,当一位有权势的人物看中她的美貌和学识时,她不屈服于淫威,甘愿受罚于穷山坳,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个昔日钟鸣鼎食之家的小娇娇,境遇一落千丈。春天啃过榆树皮,冬天喝过冰雪水,夏天用过野菜充饥。白天,推开门,山连着山;夜晚,关上门,狂风呼号。她感到委屈和不解,难道这就是祖国的需要吗?在她仿徨之际,她被当地群众的极度贫困、落后和愚昧所震惊,也被乡亲们的朴实真诚所深深感动。她想,我在这里一天,就要尽我所能為他们做一些事。就这样,她和当地人一起出工,干农活,开大寨田。工余,给孩子们上课;夜晚,为大人们扫盲。为了帮助乡亲,她学会了裁剪制衣。夜深人静,她则如饥似渴地涉猎古今中外书籍。付出多少,收获多少,至今,她还说:“那段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强健了我的身体,丰富了我的学识,成为我日后工作学习的宝贵资源。”

    推荐访问:千里 明月 寄相思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