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将听证引入公安刑事立案监督程序的立法建议

    时间:2021-05-14 00:03: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从我国听证制度的历史由来及现状着手,结合我国刑事立案监督程度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来说明将听证制度引入公安刑事立案监督程序是可行与必要的,并对如何将听证引入公安刑事立案监督程序提出了若干立法建议。
      关键词不予立案 立案监督 复议 听证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57-02
      
      某市公安局“为规范公安机关刑事不予立案复议工作,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摘自其规范的内容),制定了《某市公安机关刑事不予立案复议听证工作规范》,该规范规定:“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受理刑事不予立案复议案件后,应当组织听证。”暂且避开从立法权的角度看该市公安局是否有权成为制定该规范的主体,仅从其制定此规范的目的看,我们赞赏该市公安局的此项创举。在越来越重视程序公正的法治形势下,面对我国刑事立案监督程序存在诸多问题的现实,某市公安局创造性地将听证程序引入刑事不予立案复议工作程序,不失为解决我国立案监督程度存在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参考。
      一、我国听证的历史由来及现状
      听证程序是指国家机关作出决定之前,给利害关系人提供发表意见提出证据的机会,对特定事项进行质证,辩驳的程序。在我国,将听证引入刑事诉讼程序并不多见。除了最高人民法院曾在2004年时有过表示,为保证减刑,假释案件的透明与公平,今后对减刑、假释案件将一律实行公示制度和有条件的公开听证制度外,其他还未有相关的立法规定在刑事诉讼中适用听证程序。我国的听证程序主要见诸于立法听证与行政听证中,如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行政处罚法》中建立的行政处罚听证、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价格法》中建立的价格决策听证、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立法法》中建立的立法听证以及2003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行政许可法》的行政许可听证。无论是何种听证方式,都贯彻着“要听取当事人的意见”的精神。而追溯此精神之渊源,其来源于英美法系国家。
      在英美法系,听证来源于英国的自然公正原则。它的精髓在于一是“要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二是“不能作为自己案件的法官”。其中“要听取当事人的意见”被认为是听证程序的规则。在1946年,美国制定的《联邦行政程序法》首次以成文法的形式规定了行政听证程序,成为世界各国建立听证制度的范本。其基本精神是:以程序的公正,保证结果的公正。听证制度产生源于一个简单的逻辑,那就是:“和我利益相关我就有发言权。”在英美法系,行政听证可认为是一种引入司法审判模式的制度,由意见相反的双方互相辨论,其结果对最后的决定具有约束力,听证结果必须向法院审判一样做出裁决,裁决必须回应双方的观点,否则在司法审查中,该裁决可能因程序问题被判无效。
      上述可见,虽然我国的听证制度主要存在行政听证与立法听证中,但在刑事诉讼中适用听证程序并非绝无。在西方一些国家法制中,不少国家将限制人身自由的羁押决定权交由独立的法院来行使,这实际上已将听证程序具体实施在刑事诉讼未决之前的刑事强制措施适用程序当中。由此看来,将听证程序引入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并非空中楼阁。在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当侦查机关作出影响相对人利益的决定之前,根据“和我利益相关我就有发言权”的简单逻辑,有条件地引入听证程序,是可行也是必要的。根据我国行政处罚的听证司法实践,听证的架构呈现出准庭审的模式。在听证程序中,设有主持人(相当于审判中的审判长),记录员(相当于庭审中的书记员),当事人也可以拥有参加庭审时聘请代理人的权利。听证程序中的审查证据、质证,以及辩论的内容,与庭审并无实质性的区别。这样的听证制度,显然可以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也有利于组织听证者作出一个公正公平的决定。
      二、我国刑事立案监督程度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公安类刑事立案监督目前分为公安机关内部监督与检察机关的监督。不管是何种监督,客观上讲,我国现行的不予立案监督事实上未能真正贯彻公平公正之原则。首先,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控告人如果不服不予立案决定的,可以申请复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则进一步规定,控告人对不立案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不予立案通知书》后七日内向原决定的公安机关申请复议。这表明复议机关是作出不立案决定的原公安机关。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个县级公安机关作出刑事不予立案决定之前,往往先将案件材料呈报该级公安机关的法制部门进行审核,该法制部门提出同意不予立案的意见后报该局领导审定。当控告人不服该不予立案决定向该局申请复议时,而此时承担审查职责的复议机构往往又是该局的法制部门。因此,该局的法制部门实际上要充当起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如此尴尬的角色,很难要求其提出一个公平公正的审核意见。其次,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在实践中的检察院立案监督,基本上局限于书面审查。在未充分当面听取被害人意见与理由的情况下,由于难以全面掌握案件的情况,也就难以要求检察院能作出一个正确公平公正的决定。再次,从我国的现行法律制度看,对刑事不予立案决定不服的,并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因此,当控告人或被害人申请复议和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之后,其已穷尽了请求法律救济的途径。而此时的控告人或被害人,极有可能寻求缠访的非正常途径。毋庸置疑的是,这与控告人或被害人认为不予立案决定机关没有充分听取其控告理由与依据,控告人或被害人未能充分表达其意见有关。因此,若能在控告人或被害人不服刑事不予立案决定寻求法律救济时,赋予控告人或被害人一个充分陈述、说明的机会,也赋予不予立案决定机关或立案监督机关面对面地向控告人或被害人说明解释的机会,上述的困境可能会得到较好的解决。而这样的机会,在未赋予法院主持的情况下,听证自然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此听证也无疑成为刑事立案监督程度的一个强有力的、有效的补充。
      三、将听证引入公安刑事立案监督程序制度化的若干立法建议
      在我国,虽然《刑诉法解释》规定被害人对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已经做出不予追究的书面决定的案件以及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可以自诉,直接要求人民法院受理。然而,尴尬的现实是此项规定似乎只能在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出现,在实践中却是被害人的奢求。笔者从警十几载,未曾见过或听过有人民法院受理过这样的自诉案件。从我国《刑事诉讼法》看,对公安类刑事案件不予立案的最终决定是对刑事诉讼程序的一种终结方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控告人或被害人寻求刑事救济途径的终结。如何从程序正义上让控告人或被害人接受这种救济途径的终结,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这也使得让听证进入公安刑事立案监督程序成为一种可能。而如何让听证进入公安刑事立案监督程序制度化,笔者建议以下几点。

    推荐访问:听证 立案 立法 引入 公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