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1949-2009年台湾历史上的八月

    时间:2021-04-22 16:01: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八月一日
      
      1966年8月1日,“阿哥哥”浪潮在台湾流行。
      上世纪60年代,大翻领衬衫、喇叭裤、扭腰摆臀,这些似乎已成了“阿哥哥”浪潮的典型标记。一个理想与狂乱交织的时代,它的特征就是不断地叛逆,不断地提出问题以及不断地追寻答案。“阿哥哥舞”(A-gogo Dance)就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阿哥哥舞”最先由美国歌手埃爾维斯·普雷斯利掀起,并由一系列的男女偶像歌手发扬光大。“阿哥哥”浪潮的偶像一律梳着爆炸头或飞机头,穿着喇叭裤,抱着吉他,唱着快节奏的歌曲,臀部剧烈扭动,唱到兴奋处或全场奔跑,或倒地狂叫,皆能激起台下观众如痴如醉的反应。在台湾,歌手们在餐厅里模仿美国“阿哥哥”偶像的曲调,青年男女借用简单的家庭客厅作舞场,在昏黄的灯光中播放“阿哥哥”风格的唱片,成双作对地扭腰摆臀,让青春的热情尽情奔放。尽管如此,台湾青年并不知道“阿哥哥”浪潮与美国社会中的叛逆倾向有关,更无从意识到当代的流行风受到全球“左派”思潮的牵动,而后者正是当局所避之不及的。“阿哥哥”浪潮席卷台湾基本上是一种纯粹的消费与娱乐,然而对上世纪60年代,思潮近乎一片空白的台湾来说,“阿哥哥”浪潮成为了某种青春的回忆。
      1975年8月1日,《台湾政论》创刊。
      1975年4月,蒋介石去世,台湾社会顿时进发着彷徨失措、人心思变的气氛。台湾本土菁英黄信介、康宁祥、张俊宏、黄华、姚嘉文等人,欲筹划出版一本政论性杂志。他们先于1975年5月以《台湾公论》之名,提出杂志申请而遭驳回,后来改以《台湾政论》才获准登记。同年8月1日,第一本完全具有台湾本土意识的政治杂志《台湾政论》正式出版。杂志中曾探讨的主题包括“国会”全面改选、解除“戒严”、解除报禁、解除党禁等问题。有学者曾评价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政论》,可说是80年代党外杂志的典范。由于《台湾政论》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对当局统治基础的严重冲击,杂志出版至第5期,即被当局警备总部以煽动他人触犯“内乱罪”,遭到停刊处分。随后,1976年的《夏潮》杂志,1977年的《这一代》杂志,1978年的《富堡之声》杂志、《新生代》杂志,1979年的《潮流》杂志,相继在当局的严厉掌控下被处以停刊处分。
      1995年8月1日,幽默大师夏元瑜病逝。
      夏元瑜,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北平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赴日本九州大学及东京帝国大学深造,后在北京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任园长。1949年随国民党迁台后,任过公务员,制过动物标本,当过大学教授,做过电视名嘴,评过“金马奖”,退休后专注于爬格子,人称“老盖仙”。其半生老北京、半生台湾的人生经历,及品人阅世的丰富体验,使其在洞察、把玩为人与处世的门道上,颇具心得。遂文名胜过本业,成为“左手拿刀、右手执笔”的幽默大师,被视为台湾文坛奇人。什么是‘盖”?一般所谓的“盖”。指‘吹”“侃”得天花乱坠。“老盖仙”夏元瑜自嘲道:“‘盖’不是吹牛,吹牛就像违章建筑,会被取缔。‘盖’是引而申之,言之有物,且字字有所本。”夏元瑜的“盖式幽默”,杂糅着老北京的京味逗趣与台湾的综艺化诙谐,以“无论说古论今,总是不忘适时幽自己一默”的自嘲自讽,将世间诸般烦恼、不顺,在莞尔一笑中释怀、解压,可谓嬉笑中透着乐观哲学。1995年8月1日。“老盖仙”夏元瑜因肺气肿引发心肺症,导致心脏衰竭病逝台北,享年86岁。
      2005年8月1日,台当局订立“原住民族日”。
      从“番”到“高砂”到“山胞”到“原住民族”,回顾台湾少数民族历史,“原住民族”曾被赋予不同的名称,例如清朝时期,称为“番”,其中教化者称为“熟番”,未服教化者称为“生番”:日据时期,称“原住民”为“蕃”或“高砂”,国民党迁台后则称“山胞”。从上世纪80年代初,即有“原住民族运动”人士主张将“山胞”正名为“原住民族”,期藉由此决定的自己名称,作为自我认同及摆脱污名的起点,进而争取“原住民族”应有的权利。1992年5月“国民大会”进行第二次“修宪”时,“原住民族运动”发动一连串正名抗争活动,强烈地展现出台湾“原住民族”要求正名的集体意志,但最终经由表决仍采用“山胞”旧称,正名未能成功。尽管此次正名未获成功,但正名运动却激发出“原住民族”强烈的自我认同感,也获得台湾社会各界关注“原住民族”权益者的支持。1994年8月1日,台当局修正公布第三次“增宪条文”,终于回应“原住民族”多年来的诉求,正式将沿用40余年的“山胞”正名为“原住民”。其后,并于1997年第4次“修宪”时确立“原住民”民族属性而拥有集体权概念的“原住民族”称呼。为了纪念这一段历史,台当局“行政院”于2005年6月15日召开第2944次院会,通过“纪念日及节日实施条例”草案,明定每年8月1日为“原住民族日”,以纪念“原住民族”在1994年8月1日正名成功。
      
      八月三日
      
      1981年8月3日,画家席德进病逝。
      1923年,席德进出生于四川省南郜县一户小康之家。5岁入私塾,读古书兼习绘画,就读澄甫中学时,曾获校内美术比赛第一名。中学毕业后,考入成都技艺专科学校,受留法画家庞薰琴的启发,接触到马蒂斯、毕加索等西洋画家作品。后转学至沙坪坝国立艺专受教于林风眠,并与赵无极、朱德群、李伸生诸画家多有往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艺专迁回杭州,席德进随林风眠前往。1948年于杭州国立艺毕业后赴台,先任教于嘉义中学,后于1952年辞职前往台北从事绘画创作工作。1963年旅居法国,开始省思艺术文化的本质与根源。1966年返台后,继续从事绘画创作之外,也开始搜集台湾古建筑及民艺的资料,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席德进除了大量拍摄台湾古建筑及民艺的照片之外,也以之作为其油画及水彩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1974年出版的《台湾民间艺术》一书,内容包括与台湾古建筑有关的陶器、彩绘、壁饰、砖刻、窗棂图案、壁画、木雕、石刻、文字、家具及器皿等物,成为台湾光复后最早出版的以古建筑物构件为讨论主体的书籍之一。席德进特有的艺术文化敏感度,透过绘画创作及著作,在多数人对于台湾建筑价值尚不关注的年代中,以及建筑学界初受国外风土建筑思潮影响即将再度投入汉式建筑研究及保存之际,以其浑厚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乡愁式的感染力,对于推动台湾建筑的历史研究及文化保存的风气发挥了触媒的功效。1981年8月3日,席德进病世于台北,享年59岁。
      
      八月五日
      
      1950年8月5日,中国国民党发起“改造运动”。
      1949年7月18日,国民党中常会召开第204次会议,在蒋介石主持下,正式通过国民党《本党改造案》,确定对国民党的思想路线、社会基础、组织原则、领导方法及党的作风进行改造。由于当时国民党政权已是土崩瓦解,各个机构也正忙于迁台。因而“改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1950年1月,蒋介石

    推荐访问:台湾 历史上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