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谁来掌控中国的信用评级?]中国石化加油卡8折优惠

    时间:2020-07-23 08:14: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信用是现代经济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信用评级作为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维护国际资本市场公平、公正和诚信的重要基石。长期以来,以西方为代表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把信用评级应用于经济监管之中,造成了国际资本市场对信用评级的严重依赖,在国际信用评级领域形成了以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为主体的寡头垄断格局。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凸显出寡头垄断式国际信用评级的种种弊端。
      目前我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也是世界上第二大净债权国,但是由于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落后,在国际资本市场缺少话语权。国内四家主要评级机构中有三家被外资控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信用评级体系,不仅有利于打破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垄断格局,也有利于维护我国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经说:“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公司(美国最大的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凭借信用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
      不久前,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公司等美国评级机构,调低了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的主权信用等级,结果导致欧洲主权债务(即一国政府以国家主权为担保借来的债务)危机进一步加剧。这验证了弗里德曼的上述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早已垄断了我国的信用评级业。
      
      “金融警察”又是“强权工具”
      信用评级又称资信评级,是一种为社会提供资信信息,或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的中介服务,能公开对市场上的交易双方产生影响。它出现于上世纪初期的美国。1902年,穆迪公司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开始对当时发行的铁路债券进行评级。此后,信用评级行为覆盖了各种金融产品及其他领域。现在的国际信用评级业,无论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债务信用评级,还是一家公司的信用评级,均被美国的三大评级公司――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所垄断。
      当今世界,信用评级业务已涉及主权信用评级、金融机构评级、证券评级、保险公司支付能力评级等诸多领域,对于一个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严重影响着其金融体系的安全。掌握信用评级的话语权,就等于控制了一个国家金融体系运行的主导权。穆迪、标准普尔等美国信用评级公司在欧洲债务危机中的“卓越”表现,在使欧洲国家陷入债务困境的同时,进一步确立了自身的权威性,因而被称为“金融警察”。
      这个警察如果想“整”一个国家,只需“动动手”就可以了――降低这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使该国企业的评级应声而降。随后,该国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盈利能力减弱;银行坏账增多,金融市场上出现忧虑情绪,甚至爆发金融危机⋯⋯美国的三大信用评级公司,因此备受争议,被一些发展中国家斥为“强权工具”。
      
      数量多,规模小,没有竞争力
      1988年,我国第一家独立信用评级机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成立。从那时起到2007年底,我国专门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法人机构,发展到了89家。然而,“欣欣向荣”的背后,是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所有从事这一行业的专业人员,加起来不足2000人,比不上美国三大信用评级公司中任何一家的人数。
      目前,我国共有5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分别是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联合资信、新世纪和上海远东。除大公国际外,另外4家信用评级公司,均有外资信用评级机构参股,或与外资信用评级机构签署了技术服务合作协议。从整体上看,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比较窄(主要集中在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标准和评级方法差异大、评级结果缺乏可比性和权威性。这些缺陷,已成为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瓶颈。
      我国评级业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们没能守护好这个重要的阵地。由于过度开放,2006年至2008年,仅3年的时间,它就被外资迅速垄断。其间,美国的三大信用评级巨头,与我国实力较强的评级机构合作,通过“购买股权”或“技术合作”的方式参股,在较短时间内,就控制、垄断了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并迅速将触角延伸到中国全境,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所有信用评级及相关业务。2006年4月,穆迪收购中诚信国际49%的股份;2008年5月,惠誉宣布完成联合资信49%的股权收购;2008年8月,标准普尔与新世纪签署技术服务协议,双方的合作领域包括培训、加强联合研究项目,以及分享信用评级技术等。
      如今,我国2/3以上的信用评级机构,已被以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为主的外资公司所控制。
      
      国有资产被外资公司攫取
      外国信用评级公司控制我国市场,会对我国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从1994年开始,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标准普尔对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一直维持在BBB级(“适宜投资”的最低限)。根据国际惯例,一国所有企业和机构发行的外币债券的评级,均不会超过本国主权信用评级。因此,标准普尔的这一做法,直接导致我国所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普遍成为“不值得信任”的BBB以下“投机级”。直到2004年,该公司才迫于压力,将我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调升至BBB+;2005年调升为A-;2006年调升为A。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判断一个国家主权债务信用级别的唯一标准,就是看这个国家是否具有按期偿还到期外债本息的能力。显然,无论是从总债务余额、财政赤字,还是从外汇储备占GDP的比例来看,中国政府的外债偿付能力都优于美国。即便如此,标准普尔、穆迪等信用评级公司,仍然把中国的主权债务信用分别评定为A-和A,而把早已陷入困境的美国主权债务评定为最高AAA级。对此,我国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表示:“中国主权债务评级与经济现实严重不符。”
      外国信用评级机构之所以蓄意压低中国主权外债评级,目的是为国际垄断资本低价攫取中国国有资产打开方便之门。2003年年底,中国银行业谋求到海外上市。就在此时,标准普尔将中国13家商业银行的信用级别,都评为“垃圾级”(不值得投资的级别);但同时,它高调肯定境外投资者参股中国商业银行的行为,为国际垄断资本攫取中国的国有资产造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标准普尔达到了它的目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吴红女士告诉记者,仅2006年,境外投资者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中国国有银行身上,就赚走了7500亿元。加上从中国其他商业银行获得的利润,这一年,境外投资者从中国银行业赚取的利润超过1万亿元。
      通过操控信用评级,外国信用评级机构还可以全面掌握我国经济的运行数据和发展趋势,甚至可以通过公开发布相关信息,干扰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危害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目前,外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估范围,涵盖了我国各主要行业及主要骨干企业,甚至包括能源、通讯、金融、军工等敏感行业。在评级过程中,外国信用评级机构要求我国国有企业披露相关信息。通过这种手段,它们就可以十分详尽地掌握我国各大骨干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乃至国家的有关经济和技术信息。据了解,被穆迪掌握信息的中国各级政府与企业,已经超过50万。这无异于偷取我国的机密情报。
      而标准普尔等美国信用评级公司让若干欧洲国家“降级”、加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事实,更是告诉我们――它们在控制我国的信用评级业后,完全有能力动摇我国的信用体系,进而使我国爆发信用危机和经济危机。
      
      自强迫在眉睫
      在记者调查、采访的过程中,不少专家都建议,我国亟待采取5项措施,以应对严峻形势。
      第一,尽快建立信用评级业外资准入制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建议,我国应效仿其他国家的做法,严格限制外资在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持股比例,防范外资主导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例如,在日本和韩国,外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占有率,均未超过20%;标准普尔在印度评级机构克里斯尔公司,仅有9.57%的股份。在日本,被政府认可的6家评级机构中,有3家为本土公司。而且,日本企业评级,必须有一家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出具报告。穆迪、惠誉和标准普尔,这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虽然已涉足近100个国家和地区,但它们在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信用评级市场上,并没有完全处于垄断地位。我国应明确规定外资持股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比例,使其不能主导我国的评级市场。对于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和主要金融机构,以及涉及我国经济安全的敏感行业,我国政府也应明确规定:外国信用评级机构不得参与评级。
      第二,明确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主体。实际上,在我国,各信用评级机构都会受到证监会、中央银行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监管。其中,证监会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行业自律和机构自我约束为辅;中央银行偏重于行政监管和结果监管,监管环节相对较多;发改委则偏重于法律监管和市场监管⋯⋯这属于多头监管。同时,它们对信用评级机构经营活动的干预都比较少。多头监管实际上等于没有监管,导致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培育。
      第三,尽早整合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支持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做大做强。针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诸多缺陷,相关监管部门应予以大力整合,在我国内地市场上仅留存3至5家。现行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是由美国控制的,任何国家和企业,只有获得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才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融资。中国本土的信用评级机构,当务之急是尽快取得国际信用评级话语权,规定外国融资者在我国金融市场上融资时,必须接受我国本土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估,以此扶持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壮大。
      第四,加快培养信用评级人才。我国应建立资信评估师从业资格考试制度,成立自律性信用评级行业协会;信用评级机构也应主动、自行培养相关人才。同时,我国政府应鼓励高校设置相关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信用评级人才,提高我国信用评级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第五,明确要求发行债券的企业,全部使用“双评级”制度。“双评级”制度早已被国外评级业广泛采用。在这一制度下,一个被评估对象,要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两家本土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如果我国也采取这一政策,将有利于降低信用风险和商业腐败的可能性。
      (《环球人物》2010年第18期,作者为该刊记者。标题有改动)
      
      专家观点
      江涌:不给外国评级机构特殊待遇
      
      近年来,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在中国异常活跃,中资评级机构迅速边缘化。资料显示,70%的中国资本评级市场已被外国评级机构控制。笔者认为,信用评级直接影响一国的资产价格与金融市场稳定,三大评级机构控制中国评级市场直接威胁我国金融与信息安全。因此,政府应尽快实现统一监管,同时对本土和外资机构区别对待,积极扶持本土机构,更不能一味把机会优先让给外资机构。
      评级结果直接决定企业融资成本,制约其生存与发展空间,已变相掌握了企业的生杀大权。而随着近几十年来经济金融化的发展,不仅仅是金融产品、机构企业,甚至包括主权国家都被纳入评级的范围。信用评级成为控制资本市场走向的制高点,与国家金融话语权乃至金融主权息息相关。以人民币为例,试想,如果人民币资产的定价权由美国说了算,又何谈人民币的国际化?
      此次金融危机,三大评级机构近乎信誉扫地,人们纷纷质疑“谁来为评级机构评级”。事实上,三大评级机构的权力主要来自于美国政府授予的垄断经营权。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于1975年认可穆迪、标普、惠誉三家公司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NRSRO),并规定,外国筹资者在美国金融市场融资时,必须接受NRSRO的评级公司的评估,由此确立了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此后,经过百年积累,市场公信力的树立、各国政府的认可又进一步强化了其垄断地位。
      然而,事实上,三大评级机构一直利用市场垄断地位为美国政治利益服务,伊战中,就曾扮演过很不光彩的角色。当年美国执意发动伊拉克战争,德国一直加以反对,两国的裂痕加深。2003年3月,德国企业接二连三地被标普降低信用评级,由此导致包括最大的钢铁制造商蒂森・克虏伯在内的相关企业股价跌至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十分“巧合”的是,澳大利亚全力支持美对伊战争,标普将澳外汇债务评级升至AAA最高级。德国政府为此曾愤怒不已,明确表示向美国信贷评级领域的“霸权”发起反击。又一例证是,尽管美国债台高筑,近乎资不抵债,但三大评级机构给美国的主权评级依然保持AAA级别。而东亚国家纷纷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债主,却很少拥有AAA评级。
      国际金融秩序长期由美国主导,华尔街、美联储、美元构成了坚不可摧的“铁三角”,在这之上又修建了符合美国标准的一整套金融建筑。此次金融危机,华尔街这一角被冲塌,美国金融话语权面临危机。长期遭遇金融欺压的欧洲直接向美国发起了挑战,要求强化对信用评级、对冲基金等美国金融机构的监管。今后,美欧之间围绕金融话语权的争夺将日趋激烈。
      尽管如此,中国牢牢掌握国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不仅可能,而且急迫并且必须。中国信用评级业存在多头监管,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发改委、财政部等多个部门都有监管权限,但关键时候却可能监管缺失。如此,三大评级机构轻松控制中国评级业,直接威胁中资企业的商业机密、国家经济与信息安全。
      此次金融危机,三大评级机构信誉受到沉重打击,但这也是构建中国金融领域话语权的绝佳时机,信用评级正是一个突破口。(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7月7日《环球时报》)
      
      世界热议中国“给西方降级”
      
      一份中国企业发布的信用等级报告竟然剥夺了美国的AAA顶级信用评级,早已习惯由自家三大评级机构把世界分成三六九等的美国迅速感到不适。有美国媒体宣称,“没想到美国永不会失去的顶级信用级别竟会被人夺走,而且是被中国”。还有人迅速认定中国的评级“不准”,只是一次针对美国的“报复”。然而一些西方分析家承认,中国这份“贬西方,抬新兴国家”的评级报告是有道理的。惨烈的金融危机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穆迪等垄断国际评级的美国3大公司不过是维系美国霸权的“新型强权”,欧盟不久前筹建信用评级机构的努力就被视为一次反抗评级垄断的“起义”。英国金融分析师斯特尔说,中国的评级报告是对评级民主的一次推动。
      
      中国评级报告受西方猜疑
      近几日引发西方猜疑的中国首份国家信用等级报告7月11日由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印度《每日新闻与分析报》13日说,这是世界上首份由非西方机构向全球发布的国家信用风险报告,一出台便引发爆炸性反应,因为它在降低美、英、日等西方国家信用等级的同时,提升了原本被西方评级机构低估的新兴国家的信用等级。英国《每日电讯报》说,中国报告描绘的是一幅全球信用评级的“革命性图景”。
      所谓国家信用评级,是指评级机构依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对国家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并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评级结果。目前国际通用最高信用等级是AAA级,而国家信用评级被美国三大评级公司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垄断。德国《明镜》周刊6月的文章说,这三家垄断了全球92%的信用评级,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没有对手。通过降低一国的信用级别,它们可以让投资人抛售一国国债,毁灭这个国家,比如希腊。
      “美国之音”7月12日说,在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中,美英等西方老牌经济大国等信用等级总是AAA,但大公国际的报告称,中国国家信用等级高于美英等国。“美国之音”说,这样的报告可信度令人怀疑,它出炉之时正值北京抱怨西方评级机构未能给中国的经济实力以足够的信用等级,此举因此被怀疑是中国的一次“政治报复”。英国《每日电讯》12日题为“中国剥夺西方国家AAA等级”的文章说,中国试图给整个西方降级,但西方的信用评级机构更看重法治和政府机构,这在几十年甚至数百年来被证明是有活力的,而中国的政治系统看起来很强,可是只有时间才能说明其基础是否脆弱。还有媒体给中国这份报告贴上了“官方宣传”的标签。
      
      中国企业反击质疑
      西方舆论明显带有偏见的质疑令大公国际董事长兼总裁关建中感到愤懑。他13日对记者说,大公国际是民营的股份制公司,他个人拥有60%股份,西方称大公有官方背景是“无稽之谈”。关建中说,降低美国信用评级是因为美国从账面看已资不抵债,处在破产状态,只能靠美元贬值,对外输出美元债务生存,“这是对全世界债权人的侵略”。
      对美国舆论来说,最令人震惊的恰恰是“美国被降级”。美国“每日市场”网站13日说,虽然穆迪和标准普尔几年前曾警告美国可能丧失AAA级别,但实际上美国的顶级信用牢不可破,美国财长盖特纳今年2月还说,虽然有巨额债务,但美国“永不会失去顶级信用级别”。“可如今美国的顶级信用级别竟然被中国剥夺了”。
      然而西方舆论对于中国的信用报告并非只有质疑。德国《商报》7月12日题为“中国自主评级”的文章说,一个新的机构评估全球政府债券,并让中国、巴西的等级超过了美国和法国,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但德国不需要害怕,德国获得了AA+,成绩和中国一样好。
      法国“财经”网13日说,主权债务信用评级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穆迪、惠誉、标准普尔,这些基本上就是耳熟能详名字的全部,一个中国信用评级的出台,更多是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即这个封闭世界需要一种不同的声音。文章说,虽然中国的特殊性让这一新评级在国际上缺乏可信度,但它至少给法国和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一种启迪,即有必要摆脱美英评价体系的束缚,寻找一种更能准确反映本国情况的参数。
      伦敦金融城兰巴特市场咨询公司分析师怀恩・斯特尔13日对记者说,美国三大评级机构早已被国际市场看做世界的“新型强权”,中国推出评级报告的意义在于,它是对评级民主的一次推动。
      
      信用评级,世界不能只听美国声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中心主任江涌说,虽然标准普尔和穆迪成立均已有百年,但进行国家信用评级也是最近20多年才有的事情。在此期间发生的阿根廷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近来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背后都有美国评级公司火上浇油,推波助澜。德国《明镜》周刊6月的文章说,美国评级公司早已失去了“绝不犯错”的光环,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它们脱不了干系,而欧洲现在担心的是欧元会沦为美国公司信用降级的受害者,因此,欧盟正筹划建立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
      江涌说,欧盟的这一举措算得上是“义举”,中国也不能任由外国评级机构在中国攻城略地。
      事实上,日本和韩国对于美国的评级垄断也有怨气。日本国际社会企业支援中心理事松下博宣曾撰文说,美国1998年曾给危机中的日本降级,但当美国自己陷入最严重经济危机,信用却依然是顶级,这是“虚伪的双重标准”。韩国《每日经济》7月12日说,中韩等亚洲国家都曾在评级方面受到美国公司的虐待,在中国打破美国垄断后,韩国的信用评级公司今年下半年也会推出针对东亚、东南亚10多个国家的信用评级。
      清华大学・野村综研中国研究中心的日本学者松野丰说,日本也有一家自己的信用评级公司,也对世界各国主权信用及主要上市公司的信用进行评级。但现实是,听美国信用评级的日本财团占80%。他说,目前国家信用评级市场还是被美国公司把持的,有些时候并无民主可言。
      意大利《24小时印象》评论称,不管大公评级的结果多么令人瞠目结舌,不管人们是否能接受这样的评级结论,但一个新的国家信用评级体系诞生,是令人高兴的一件事,正如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所说,世界不能只有三大评级机构的声音。(纪双城、青木、孙秀萍、陶短房)
      (7月14日《环球时报》,作者均为该报记者)

    推荐访问:谁来 中国 掌控 谁来掌控中国的信用评级? 中国信用评级 中国主权信用评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