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两年内第三次加息的影响]美联储第三次加息0

    时间:2020-07-19 07:21: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继今年4月份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后,央行再次宣布加息,自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2%;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同时,进一步推进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市场化。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其他商业性贷款利率下限保持0.9倍不变。商业银行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根据贷款风险状况,在下限范围内自主确定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水平。
      
      央行组合拳
      面对固定资产投资过快、信贷资金投放过多等局面,央行今年连续推出紧缩政策,手段之多样、时间之密集为过去少见。除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回笼资金,央行在今年4月份对贷款利率单边上调0.27个百分点,存款利率保持不变,6月份和7月份,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8月份再次对存贷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央行对此次加息的解释是,目前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人民银行主要采取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数量型工具收回过多流动性,从资金的供给方进行调节。根据当前社会总需求扩张势头仍很强劲的情况,为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效果,有必要在收回流动性的同时,加大对资金需求方的调节,利用利率杠杆适当抑制投资和信贷需求的扩张。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4477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5%,在一系列紧缩政策后,投资规模依然没有得到很好控制。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仅难以持续,而且会导致产能过剩,企业利润率下降,并且累积金融风险。通过加息来提高企业的资金成本,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的投资热情。
      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21.69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在过去几年内,7月份通常都是信贷投放淡季,但今年7月份的信贷不仅没有收缩,反而新增贷款1700多亿,尽管今年已经连续出台多项紧缩政策,但信贷过热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信贷资金投放过多,央行官员将之描述为流动性充足,一些风险意识较强的经济学家则称之为流动性泛滥,通俗而言,就是市场上流动的资金过多。一方面,商业银行资金充裕,有很强的放贷冲动,为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继续煽风点火;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反过来要求更多的银行信贷,二者相互交织。在银行新增贷款中以中长期贷款居多,这说明在此前央行的紧缩调控中,商业银行通过压缩短期贷款来予以应对,而大量的中长期贷款依然投向了固定资产投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央行的加息。
      最近几个月,我国的贸易顺差连续创下历史新高。贸易顺差为国内带来的美元最终流到央行手中,转为巨额的外汇储备,而央行为购买这些美元,同时向市场投放了相应的人民币,也导致了资金的流动性过剩。同时,贸易顺差继续扩大,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也更加高涨,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一些投机性美元涌入中国,这也加剧了国内资金的流动性过剩。在此背景之下,升值或者加息都成为可能的选择。
      加息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有专家指出,在一些利润率丰厚的行业比如房地产业,增加0.27个百分点的资金成本,对企业利润并无太大影响,同时,还有很多企业是通过自身的留存利润来扩大投资,而不是单纯依靠银行资金,加息对此也无太大影响。
      
      影响各不同
      对于企业而言,加息意味着资金成本提高,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存款利率提高,1年期存款利率从2.25%上调至2.52%, 2年期存款从2.7%上调至3.06%,3年期存款利率从3.24%上调至3.69%,5年期及以上存款利率上调了0.54个百分点,从3.6%上调至4.14%。由于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较大,3年和5年期以上的利率已经超过同期凭证式国债的票面利率。在进入加息通道后,对于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购买需要更多观望。
      除了存款利率上调外,个人房贷的变化成为百姓最为关注的事情,央行此次在加息的同时,对个人住房贷款做了单独说明,此前并无先例。央行表示,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周期较长,对利率调整敏感度高,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的增强,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创造了条件,为此,人民银行决定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到0.85倍。
      按照央行此次加息调整的幅度,5年期以上的贷款利率从6.39%上调至6.84%,上调0.45个百分点,看似一个不小的幅度,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此前实行0.9倍的优惠下限,也就是5.75%的利率。如果对应加息后6.84%的0.85计算,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下限为5.81%,比此前5.75%的利率仅仅上升0.06个百分点,对个人房贷新增支出影响甚微。当然,如果以6.84%的基准利率计算,对新增房贷支出还是有一定影响。
      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根据贷款风险,在该下限范围内自主确定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对于资信记录良好、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购房者,在办理个人住房贷款时,可以在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获得利率下浮优惠。对于利息、上调后,各商业银行将会执行怎样的房贷利率,目前还没有银行做出公开表态,一位银行界人士告诉记者,鉴于银行间的竞争,多数银行应该还是会执行0.85的优惠下限。另外,此次加息后,房贷利率并不会马上调整,而是从明年1月1日开始执行。对于已经发放的固定利率个人住房贷款,贷款利率则不受此次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继续按贷款合同约定的利率执行。在央行连续加息之后,固定房贷利率可能会引起更多人关注。
      为了和加息政策相呼应,8月19日,建设部和央行联合发布公告,对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上调,从2006年8月19日起,上年结转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由现行的1.71%调整为1.80%,当年归集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不变。同时,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在资本市场上,影响最大的将是债券市场,申银万国的研究报告指出,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将会上一个台阶,参考2004年10月时的加息反应,国债收益率曲线上调20个基点,其中短期上移水平高于长期,市场主要回购品种利率均上涨20个基点左右,此次加息后,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上移幅度将可能在20一25个基点左右,回购利率可能上移20个基点。
      加息后,股市在短期也将面临一定压力,2004年10月28日,央行出人意料地宣布加息后,上证指数次日下跌1.58%,经过短暂反弹之后步入下降通道,今年4月27日,央行再次宣布加息,股市次日上涨1.66%,“五一”长假之后股市重新开盘,上证指数很快从1400点冲到1700多点。
      在经历了前两次加息之后,人们对于加息已经逐步习惯,至于下一次加息何时到来,还需要观察此次加息的效果,如果固定资产投资的热情依然高涨,信贷投放的冲动依然强烈,意味着下一次加息还将到来。
      (《三联生活周刊》2006年第32期,作者为该刊记者)
      
      延伸阅读:
      哈继铭(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加息不是第一次也非最后一次
      
      本次加息并不出乎意料,从时点上看,7月份公布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后立即加息时机更佳。希望今后我国货币政策的及时性随着央行政策操作层面独立性的提高而增强。
      
      加息的必要性
      本次加息是在4月份增加基准贷款利率27个点和7、8月份各提高了法定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不久推出的,显示央行近月来正通过“小幅微调”政策向市场发出明确信号――货币政策在紧缩――努力影响市场预期。政策预期的加强有利于减小市场波动,降低宏观调控的成本。
      在政府近月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7月份实体经济增幅有所下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从6月份的33.5%和19.5%放缓到27.4%和16.7%。显示调控取得一定效果。但是货币和信贷这两个实体经济先导指标的增速有增无减。广义货币增长18.4%,与6月份持平,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3%,增幅比上月提高了1.1个百分点,创出两年来新高,而且其中新增中长期贷款比例明显提高,占到当月新增贷款总额的87%。货币政策有必要进一步紧缩以防投资反弹,巩固宏观调控成果。
      当前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高于CPI(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令税后存款实际利率为负,容易导致资源错配,催生资产价格泡沫;中国经济上半年明显过热,包括加息在内的货币紧缩有利于抑制投资过快增长。
      美国利率期货显示,美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加息周期已经见顶,明年减息可能较大,将对人民币汇率升值构成更大压力,而那时中国经济增速也将随全球经济的下降而趋缓。尽管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美国和全球经济将实现软着陆,但美国房地产价格泡沫骤然破灭的风险依然存在,那将沉重打击美国消费和中国出口,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不可低估。如果中国不乘目前经济过热之时加息,到那时经济增速明显下降,而减息空间甚微。
      中长期存款利率的提高幅度大于贷款利率,表明央行鼓励中长期存款,力图降低货币的流动性,防止物价和资产价格膨胀。同时也减小了4月份因只调贷款利率未调存款利率而扩大的利差。中长期贷款利率升幅大于短期贷款,显示央行努力降低中长期贷款增速,防止投资反弹。
      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其他商业性贷款利率下限保持0.9倍不变。这一调整显示央行对住房真实需求的保护,是一种对房地产按揭贷款有保有压的政策。
      
      加息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加息有利于防止经济反弹和进一步过热,但本次加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限。尽管利率水平在提高,但其幅度小于通货膨胀上升的幅度,因此实际利率还是在下降的。换言之,加息后资金的实际成本比年初更低。
      本次加息没有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本次加息是在美国今年6月29日加息后的第一次,充其量也只是将中美利差恢复到当时的水平,不至于吸引更多的“热钱”赌人民币升值。况且加息前人民币的升幅和波幅明显增大,为加息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我们一贯认为,中美利差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关系不强,外资流入主要是冲着中国实体经济的投资高回报率。
      加息对股市的影响轻微。中国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依然较高,近月来企业利润增长加速增长,而且加息后实际利率与几个月前股指大幅上涨时比并没有提高,市场的基本面不会因本次加息而改变。我们在8月17日《7月份经济活动放缓:是自然回落还是调控效果》中指出:最近工业增加值增幅大幅度放缓预示企业利润增长也将趋缓。这个因素可能对股市产生较大的影响。债市最近涨幅较大,对利率较敏感,而且本次加息在许多人预料之外,影响略大。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年内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小幅紧缩,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提高,加强银行监管以降低中期金融风险同时起到短期内抑制贷款过度增长的作用。货币信贷增速将有所回落,广义货币增速有望控制在17%,人民币新增贷款控制在3万亿之内(余额增速15%左右)。
      汇率政策始终制约着货币政策的充分发挥。中国年内大幅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但汇率将加快升值且波幅增大(年底兑美元7.7,幅度区间扩大至上下1%)。
      
      陶冬(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调控政策新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在8月18日再度宣布加息,其背后有三大政策意向。其一,汇率正常化势在必行,抹干过度的资金流动性是央行的目标;其二,长期利率升幅大过短期利率,表明央行的通胀预期增强,在通胀/通缩争论中,决策者的天平已经出现倾斜;其三,存款及贷款利率同时上扬,表明央行既要制止投资过热,又要防止资产泡沫,政府不希望过多资金由银行投向楼市、股市。对此,笔者举双手赞成。
      相信此次加息的象征意义大过对经济的实质性影响。据说,人民银行主动请缨加息,将中国的利率水平正常化、货币环境正常化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必须看到,中国不过从极低的利率水平上,小步升息三次。美国联储历时三年,通过十七次加息才完成利率正常化,息口变化现在才开始对经济活动产生实质性影响。中国的货币环境正常化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短期的政策效果未必彰显。
      其实中国的货币政策远远超过利率范畴,政府三管齐下,力图防止投资过热。常规货币政策,自四月底以来,人民银行通过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一系列手段,试图抹干过度流动性;非常规信贷政策,政府通过定向票据认购、窗口指导等行政手段影响银行的信贷扩张,最近银监会更对银行实行四级分类管理,严控贷款增长;汇率政策,人民币汇率已被纳入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的一部分,汇率开始为国内货币政策服务。
      常规意义上的货币通缩政策,陆续还会有。但是,中国的利率上升空间,受制于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息差,以压制大量热钱流入。假定人民币汇率每年升值3%,那么人民币/美元间息差应该维持在3%左右。如果美联储不再加息,中国人民银行年内最多再加一次息。
      笔者认为加息会加快热钱流入,其实是中国人自己吓自己。的确近年有大量热钱流入中国,不过很少是为着息差来的。中国的资本项目不开放,资金进出的成本很高,风险甚大,所以未必有多少钱为赚些微息差而流入中国。但是息差一说在中国流传甚广,这就限制了利率的灵活性。
      人民币汇率开始活跃。无论汇率的升幅还是波幅,近来均有所加大。但是中国的汇率政策受众多利益集团的影响,升极有限,不过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小打小闹而已。
      真正开始奏效的,是非常规的信贷政策。五月开始的三次2500亿定向票据发行,以及新近的四类银行管理措施,甚具杀伤力。这些行政干预式的货币政策,是反市场运作的,不会在任何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出现,但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却是行之有效的。
      七月份新贷款总额为170亿元,较上月减少一半。某大国有银行七月新贷款额为零。可见定点定量“聪明炸弹”之威力。
      宏观调控的政策格局已经清晰。在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基调下,政府对“银根”和“地根”进行定向调控。银根调控上行政干预为主打,利率、汇率两翼齐飞。地根调控上土地政策为先锋,房地产贷款、税收调节双管齐下。
      尽管流动性依然过度,投资依然偏多,有迹象表明这一轮宏观调控的效果开始显现。七月份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 manager index),比上月回落1.7百分点,而且具有前瞻性的新订单、生产、订单积压指数,较上月更大幅下跌大约3个百分点。受信贷政策、房地产政策打压的影响,中国基层企业的商业信心开始转弱。值得指出的是采购经理们的总体信心仍然强劲(指数多在50以上),不过较第二季度则有所下滑。
      同时,中国的工业生产和投资增长在七月份纷纷回落,商业活动放缓。一个月的经济数据,未必足以证明一个经济趋势,何况七月是传统上的生产淡季,加之天气因素和广东省的停电可也能造成统计上的偏差。
      但是,笔者认为新增贷款放缓的趋势大致可以确认。八月以来房地产成交量下滑似乎也已经成形。美国消费疲软,拖累中国出口增长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笔者认为,中国GDP增长会由第二季度的11.3%回落到第四季度的10%左右,投资增长也会放缓至20%。经济增长回落到10%,其实算不上着陆,但是足以使决策层打消过热忧虑,减轻明年的政策调控风险。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在增大,这轮宏观调控也有望在年内大致结束。
      (摘自8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访问:加息 两年内 影响 两年内第三次加息的影响 加息对贷款有影响吗 加息的影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