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约翰斯坦贝克笔下的华人形象分析】 约翰斯坦贝克

    时间:2020-03-23 07:44: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作者简介:王梦莹 出生年月:1988年6月 籍贯:安徽省巢湖市;所在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年级: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文报刊研究
      �诚然;1986年11月;籍贯:安徽省巢湖市;所在单位: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沪东校区辅导员
      
      �(1.华东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中文系 上海 200000;2.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 沪东校区 上海 200000)
      摘 要:《伊甸之东》是美国著名作家斯坦贝克的后期代表作品,小说中的那位中国人形象――老李,成为形象学研究的一个经典案例。通过对老李的形象做理论阐释和文本分析,我们读出了斯坦贝克对中国人的复杂情感。因此对“老李”这一形象做分析和解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文学意义。
      �关键词:《伊甸之东》;老李;时代背景;东方主义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2-0000-01
      �
      � 约翰•斯坦贝克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于1902年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利纳斯镇,他在大学学习期间开始创作,1929年发表了第一步长篇小说《金杯》,他的代表作主要是《愤怒的葡萄》、《人与鼠》、《珍珠》等,后期的主要作品是《伊甸之东》和《烦恼的冬天》。一直以来,评论界和读者都推崇《愤怒的葡萄》为其巅峰作品,但对于斯坦贝克本人来说,《伊甸之东》这部小说的意义更加深远。他在小说开头的献词中表示,他要将《伊甸之东》这部小说献给他的挚友和出版商帕斯卡尔•科维奇,他在献词中表明,他在这部小说中倾注了所有。在老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读出了斯坦贝克对中国人的复杂情感,他一面将老李塑造成一位西方文明的救赎者,另一方面又不自觉的将老李写成了一位顺从的、无事业的仆人和被女性化而无婚姻的中国男人。
      �董衡巽先生在他的文章《论斯坦贝克的兴与衰》中对老李这个人物形象做了这样评价和总结:“《伊甸之东》是一部不伦不类的作品,其中有一个叫老李的中国佣人,他上过佰克莱大学,却讲迷信又抽鸦片,满口哲理又会缝衣做菜,他把中国古诗译成英文,会讲述《圣经》故事,又是带婴儿的高手,这里我们看到西方作家技穷时瞎编东方故事的又一例证”。从这一段话中我们读出了董先生对斯坦贝克后期作品的偏见,他指出了老李这个人物的不统一性,但未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来探究斯坦贝克如此创作的深层原因。本文旨在分析老李这一华人形象,并透过表象寻觅深层原因。
      �老李作为一个人物形象正式出场于小说的第二部第十五章中,他一出场就以一位勤劳的仆人形象亮相。他在领悟到他的女主人的邪恶之心后一度产生过要离开这个家庭的念头,后来他又有开书店的愿望,但最终他选择了侍奉亚当父子三人。尤其是卡西开枪射伤亚当,离家出走之后,老李意识到自己不得不留下来支撑这个家庭。也就是说,这个中国仆人不再是以往作家笔下的那种愚昧无知、处于附庸地位的劣等人种,而是这个家庭的支柱。这种身份的转变当然是渐进式的,亚当一家人也并非从开始就信赖这个黄皮肤的外族人。但亚当毕竟在老李的帮助和扶持下回归了正常生活,他口头上也正面表达出他的这份感激和尊重。
      �如果说,亚当一家对老李的感情来自于他对这一家人的不离不弃和忠心耿耿的话,那么塞缪尔对老李的感情则更多地来自于一种相知相惜。塞缪尔称赞老李是“会做饭的哲学家,思想深刻的厨师”,而老李也同样尊敬和欣赏塞缪尔,我将老李称为“塞缪尔•汉密尔顿的知己”。二人精神世界的沟通与共鸣是小说中最动人的篇章。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斯坦贝克塑造的老李的确是一个诚实正直、博学多思、思想深刻的中国人形象。因此有一些评论家认为斯坦贝克没有像其他西方作家一样扭曲、丑化华人形象。而是成功地打破了东方主义思维的局限,塑造了一个无偏见,无歧视的中国人。事实上果真如此么?
      �老李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借着亚当的妻子卡西的眼光,打量了这个中国人奇特的外貌和装扮:“他的脸瘦削而不讨厌,前额宽阔而敏感,嘴角老是带笑似的翘着。他一根油光乌黑的长辫子稍上用一条黑丝带扎住,从肩头垂下,在胸前有节奏地摆动。干力气活时,他把辫子盘在头顶。他穿的是窄裤腿的棉布裤子、没有后跟的黑便鞋和盘花纽扣的中国式罩衫。他有可能就把手拢在袖管里,仿佛怕看到他们似的,当时大多数中国人都这样。”一个守旧、落后、胆小、谨慎的中国仆人形象再度出现在美国文学史上!
      �从一开始,老李就跟塞缪尔说:“仆人能学到一种本领,善于辨别他所在人家的风向气候。”他还经常谈到鬼怪幽灵,他告诉亚当:“我们的幽灵比什么都多,我想在中国什么也死不了”。塞缪尔死后,老李又告诉亚当:“我们办丧事也要敲鼓,撒纸钱糊弄野鬼,坟前不放花,放烤猪。”凡此种种,都在向美国读者展示一个封建迷信的中国人,这与他接受的高等教育是格格不入的。老李还很爱抽鸦片,这令人不能不联想到鸦片对于中国的残害,尽管鸦片战争早已烟清云散,身在美国的老李仍然戒不了鸦片。
      �分析至此,我们已经可以对老李的形象做一个结论,老李一方面是一位通晓东西方文化,拯救西方文明的智者,另一方面又是一个会做家务、无个人感情和事业的华人。这种不统一性造成了老李这一形象的怪诞。他虽然按照作家的旨意担当起了拯救特拉斯克家族的重任,但家庭仆人的地位、无事业的窘境和女性化的特质又使得这一人物形象显得不伦不类。
      �(一) 混乱的三十年代和作家的精神寄托
      �斯坦贝克的一生几经变迁,混乱的三十年代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10月突然爆发的经济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全面大萧条,造成了美国历史上不同寻常的三十年代。欧洲社会和美国一样处于凋敝状态,斯坦贝克只好将眼光投向东方,以期寻找到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力量来拯救西方。他对中国的《道德经》十分推崇,他把老子和西方的柏拉图相提并论。斯坦贝克对东方文明的推崇与赞赏也只是为了解决西方社会的道德创伤,而不是为了美化中国人形象。
      �(二) 可恶的东方主义与挥之不去的东方主义阴影
      �形象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作家,或者想象主体,总是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他的创作和想象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集体的影响”。斯坦贝克的创作当然受到了西方主义强大话语的影响,这套强大话语即东方主义。赛义德在《东方学》中指出:“‘东方主义’”所谓的‘东方’并非地理学上的‘东方’,而不过是西方宗主国在殖民扩张过程中,运用‘话语’建构出来的‘东方’形象。”斯坦贝克生活在西方话语统治之下,他无法摆脱固有偏见真正了解东方文化,尽管他深感西方文化正在堕落,渴望用东方的其他思想来拯救西方。但他只能凭着对中国文化的并不深刻的认识来虚构出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中国智者和仆人。
      �
      �参考文献:
      �[1] 约翰•斯坦贝克著,王永年译:伊甸之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2] 董衡巽.论斯坦贝克的兴与衰 [J].载二十世纪外国文学,1996年
      �[3] 虞建华等著: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4] 忻剑飞著:世界的中国观――近二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G].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5] 杜进主编:跨文化视野中的比较文学[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
      �[6] 爱德华•赛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推荐访问:贝克 斯坦 约翰 约翰斯坦贝克笔下的华人形象分析 斯坦贝克笔下的华人 斯坦贝克小说中的华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