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鲁东大学 张炜与齐鲁文化传统

    时间:2020-03-23 07:43: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深深影响着张炜,不仅如此齐鲁精神也贯穿其作品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更有很多具有齐鲁文人那种责任感和道德理想主义。本文主要以张炜的生活环境和处世哲学这两方面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索作家主体与其作品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张炜;天人合一;齐鲁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2-0000-02
      �
      � 一、成长中的自然环境
      �作者出生在美丽富饶的胶东半岛,成长在一个距离村落比较远的林场和园艺场,自然的气息就这样一直伴随着张炜的童年。张炜的小学和中学是在一个清新、美丽的环境中完成的,那是渤海湾畔,有一片辽阔的海滩平原,平原上有一望无际的稼禾,郁郁葱葱的林木,有汩汩流淌的小河......上学、放学的必经路线是大片大片浓绿的树林;回到家里是充满果香的果园;玩耍的内容是在这浓郁的树林里割草、采蘑菇、捉鸟;甚至连学校里上的课也是在林子深处采草药,在那里所得到的欢乐全部都藏到了记忆里。至今,让张炜回忆起这段让人怀念的时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大片大片的浓绿的树林。
      �在这片充满了歌声与欢乐的树林里,作者接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沐浴和陶冶,在和大自然亲近的过程中,领略了独属于这片自然的活泼与魅力。这一切的一切让人们不禁地去眷恋、去热爱大自然,去讴歌、去赞美这美好的自然世界。在潜移默化中,这些都为张炜日后形成的最淳朴、最自然的创作风格奠定了基础。
      �从学校毕业以后,开始投入到一座崭新的城市。陌生的一切、距离故乡的遥远,会不自觉地想起昨天的美丽,会不自觉地去歌唱平凡而又伟大的专属于小平原的故事。正如张炜在《融入野地(代后记)》中写到“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我最终将告别它。我想寻找一个原来,一个真实。”可正是现实与过去的落差,再也寻找不到那属于记忆中的美好与自然的失落,使得作者那些源于内心深处的最真实的吟唱,既充满了天然质朴,又有着些许的沉郁和悲凉。
      �张炜是带着他的“芦青河之歌”走进文坛的,后来在他的许多小说中我们几乎都可以读到这样的一条河――芦青河,这是一条发源于胶东南部山区的一条普通的河。可是作者却在这条普通的河中注满了作者最真切与深厚的情感。其实这条河的名字完全是作者自己给命名的,一条没有名字的河流,却是看惯了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潜藏着故乡儿时的回忆。这是一条生活的河流,来自记忆的生活的最深处,流向更远的想要追寻的地方......
      �张炜已经习惯于在自然的最深处去捕捉儿时的回忆,抓住那一瞬的灵感。哪怕是至今,每当创作之时,作者都更钟情于寻觅一个更适合回忆的地方、静谧的地方。有好闻的清香,淡淡的花味,无边的原野,宽阔的海滩......在这样的地方去创作,去写出有别于世俗,寻求“天人合一”的最真切的作品。在创作《古船》的时候,作者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僻地,《九月寓言》和《家族》的创作则是长居龙口。这样便可以长时间沉浸在一种情境之中,去回味最独特的感觉,才可以写出真切的生活原生态,写出人们生命的存在状态。正如《外省书》中史苛一样,老了,退休了,落叶归根了,在所有人惊诧的目光中离开了北京这个大都市,来到自己的出生地,傍海而居。“京城太喧闹,一辈子都太喧闹。”但是双脚踏在属于自己的故土上,享受静谧,寻得而来的就是真实。
      �二、成长中的文化传统
      �不仅几十年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张炜,在这片故土上的优秀的文化更是早已注入到了张炜的血脉之中,化作了生命的一部分。
      �古代的齐国地处黄河下游,华北平原的东部,北面是黄河、渤海,南部是以泰沂山区为主的鲁中丘陵地区。由此推断,作者所生长的胶州半岛属于古代的齐国境内。自西周分封,齐鲁两国成立之时,由于其不同的文化政策、地理环境等等一些列因素的影响,两地形成了不同特点的文化圈。后来经过两国不断地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无论是今天齐、鲁文化交融所形成的齐鲁文化,还是古代的专属齐国的齐文化,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生活在齐鲁大地乃至全国的子孙们。作为齐鲁大地之子的张炜必然受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影响。
      �其一表现就是受其儒家自然观的影响。儒学是充满了人文主义理性精神的,其理论体系是从现实的人道出发,以内在的人性为中介。儒家不仅仅去追求人与人之间各等级之间的和谐统一,更追求着天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究天人之际”探究的就是天人之间的关系。
      �“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早在夏、商、西周时期就有了。当时以农业经济为主,而农业经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更多地情况下不是与自然抗争,而是被动得适应自然,人们把天看作是最高神,主宰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天人协调”的哲学观。
      �到孔子时期,虽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但已经有了把人天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到了战国孟子时期发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明确提出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说的是把人的心性与天联为一体。
      �作者正是在这种“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的的影响下,不断地去追寻自然中的美好,探究人与自然中的和谐,达到了一种物我统一的境界,“大自然洗去其内心的世俗尘埃,驱除生命中的寂寥和孤独,进而他把自己融入了大自然”。犹如张炜在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时候写到:“一个不热爱大自然的人,难以培养起很强的美的感受能力,也难写出有华彩的文章,更成不了真正的作家。与作文的关系如此,与做人的关系好像也如此――我总觉得一个对大自然怀有满腔柔情的人,很难是一个品行低下的坏人。”
      �张炜将现实中人们举动的好、坏、自然的破坏、美好,都一一地呈现给人们,让人们去感受、去改变。齐鲁文人的那种深深的责任感驱使张炜去拿起手中的笔,来唤醒处于迷茫中的人们。
      �三、处世哲学与恪守自我
      �自从五四文学运动以来,我国文学开始形成了关注现实的传统,这一传统在新时期文学中表现出直面现实的忧患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口号的提出、实施和发展,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发生了不同于80年代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市场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社会的进步,阅读不再是人们排解内心苦闷、倾诉与解压的主要方式。在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文学如何不被迅速发展的社会抛弃,不被边缘化并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生存发展下去,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思考的问题。面对思考,必然会有不同的选择,“新写实”文学创作、“新状态”的文学不断涌现出来。不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学的不同的表现手法,重建新的人文理想。可是还是有一些人文作家面对迅速转型的社会出现了茫然,盲从的选择了商品化的文学,只有商业的性质、媚俗的格调,不再具有文学最本真的状态。在这个物欲横流、飞扬跋扈的时代里,浅俗的艺术使人平庸。可是在世俗的侵蚀和贪婪过分的要求下,仍就有着拒不低头的知识分子们,仍就有人在思考着。
      �张炜仍就恪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和价值取向,倡导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树立坚定的精神文化信仰。可是当人们都在质疑这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时,张炜接连发表了《缺少说教》、《缺少不宽容》、《缺少保守主义者》等一系列的文章。以此来反驳批判这一观点。他认为保守主义不是冥顽不化的,真正的保守主义者应该是在道德上是纯洁的人,具有质朴的精神、给人一种可靠感和稳定感地艺术家。面对狭隘的功利主义的诱惑是无动于衷的,可以为艺术、为真理而勇于献身。其创造艺术、表达生活的热情是生生不息的。“保守主义的一个显在特征是重视先辈的智慧,珍惜凝聚着先辈思想遗产的传统。”张炜从小生长在有着有着深厚儒家文化传统的齐鲁大地,受到深邃的传统文化的滋育,其文化保守主义的内必定含有儒家思想。
      �齐鲁文化的真正内涵和关注人类永恒精神的价值,早已在张炜的思想里扎了根。从此张炜就以这样的心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受风潮左右而坚定地探索人生真谛的人。在商品文学的潮流中,(上转第105页)

    推荐访问:齐鲁 传统 文化 张炜与齐鲁文化传统 齐鲁传统文化 齐鲁优秀传统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