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在语文教学中彰显建筑艺术:建筑艺术

    时间:2020-03-13 07:32: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既要为就业做准备,也要为其终身发展做准备。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的建筑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专业知识,积极的开拓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彰显建筑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思维,丰富想象,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从而造就一批优秀的建筑师。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彰显建筑艺术;建筑师
      一、我国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发展空间巨增。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模式逐步趋向多元化,目前不少人认为高职教育没有必要强调上文化课,要充分强调专业技术的培养,强调
      “专业对口”,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实现零距离上岗。由于受这种“就业至上”价值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忽视人文教育、轻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状况;存在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的状况。这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人才目标要求不很适应。这样的学生缺乏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的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实际上高职教育不仅是“做事”教育,更应该是“做人”教育。职业教育应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既要为就业做准备,也要为其终身发展做准备。高职院校培养的建筑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专业知识,积极的开拓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具有较高人文境界和较强创新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社会精英和国家栋梁”。科技的暂时落后并不可怕,而人文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的缺失才是最可怕的。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多一分人文境界,多一分人文关怀,多一分民族精神,多一份社会责任感”。
      二、建筑类职业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训,更应该注重未来建筑师的文化底蕴的培养
      作为高职教育一部分的建筑类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建筑师的发展十分重要。纵观世界上一些有成就的建筑师,他们无不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他们身上都积累着无限的知识财富。如我国建筑界的老前辈梁思成、林徽茵、杨廷宝等人,他们无不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也是学贯中西、涵盖古今的学者。更为有意思的是世界上有许多建筑大师一开始并不是学建筑的,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四个大师中就有密斯、勒・柯布西耶和赖特并不是建筑学科班出身:贝聿铭、哈迪德、菲利普・约翰逊、安德鲁、卡拉特拉瓦等建筑大师在大学时一开始并不是学的建筑学专业,但他们偏偏在建筑界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历史证明,即使是科班出身的建筑师,也只有极少数取得杰出成就,并成为一代宗师。而非科班出道的人当中,却不乏大师人选。”这的确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在其他学科中也是极为罕见的,这个现象也值得我国建筑教育界深思。我想,是不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这些大师呢?如果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一些功夫,可能会更有利于中国建筑师走向世界建筑大师的行列。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建筑之所以在世界上历史上留名,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它还代表这个时代的文化。1990年6月,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七次大会发表的《蒙特利尔宣言》指出人文精神对于建筑的重要性:“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形象”。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为生命之表现”。由此看来建筑语言通常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的代表,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是凝固的文化。而文化是建筑和城市的灵魂。因此,对未来的建筑师进行人文精神培育、充实提高他们的文化底蕴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培养未来建筑师的文化底蕴也是城市建设的需要。建筑的存在是为了使环境更融洽,使城市更美,使生活更舒适。经过20年的快速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城市的特征、特色都在悄然失去,城市空间和建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特别是缺失了建筑与城市的关联性,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建筑混乱不堪。在此期间建成的建筑大多不尽人意,给我们的城市、社会留下了许多抹不去的遗憾。在这点上作为建筑师难辞其咎。在这20年里,有多少建筑师在想,我们画的图到底是不是在为中国人提供最适合中国文化和生活一种现代的生活空间?有些建筑师忽视职业精神,专业水平,浮躁的心理造成的是“多、快、粗、抄”的设计市场。建筑师应对自身地域文化有绝对的自信。强调天人合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和要义。
      三、如何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师
      那么如何使未来的建筑师们更有品位、更有内涵、更有魅力,这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这几年高等院校一再扩招,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生录取线一降再降。我们的学生的所缺乏的不仅是知识和技巧,更缺乏的还是文化底蕴。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可见,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人本对文本实现的一种生命个体的审美体验,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知识教育与语文教育、智力发展与习惯培养等多员结合,相互渗透,充分发挥其整体综合教学效应。我们可以将建筑艺术引入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建筑美、创造建筑美的能力,从而提高未来建筑师人文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彰显建筑艺术元素呢?
      首先,通过中国古典文学中蕴涵着的丰富建筑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职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而这些古典文学中包含着大量的建筑信息。在针对建筑专业学生开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富含有建筑信息的古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借着优美的文字,穿过历史的隧道,去体会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去领略杜牧笔下阿房宫的雄浑气势和宏大规模;去品味曹雪芹创作大观园的匠心独运。这一系列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使学生心性开涤,感受建筑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通过中国古典文学中蕴涵着的“建筑美”,启发思维,丰富想象,促进专业学习。
      学理工科的人一般擅长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学人文科学的人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更占优势。直觉与逻辑是科学思维和创造的两翼。李白正因凭着飘忽无涯的想象力,才会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名句。文学作品中的这种想象力,有利于开拓接受者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古代的建筑师也正是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才创造出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幻的建筑。剧作家任彦芳说过“建筑是立体的诗篇,文学是平面上的建筑。建筑艺术的布局和创造过程,它的形式美的统一、均衡、韵律、性格、色彩等法则 都和文学创作的构思、结构相通。”李政道也强调:“追求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联和均衡,是人的创造力的本能。如何将青年学生的这种潜在的本能发掘出来,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实现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大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能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之人才的希望所在。”所以对于我们建筑高职的语文教学来说,既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更要培育学生的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使学生的直觉感受、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抽象思维方式相互渗透,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
      第三,通过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高职语文教材精选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都极富审美价值,有着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能引发人们的联想,激发人们的想象,拂动人们心灵的涟漪,使人在内心深处享受美的乐趣,体验美的情操,给人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审美情趣。德国著名剧作家、美学家席勒曾经指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我们只要给他以重大的推动,就能使审美的人获得理智和高尚的情操。”通过文学艺术的感染熏陶,养成审美鉴赏的能力和品位。审美能力和品味的提高,有利于未来建筑师开阔专业视野。一个建筑师只有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优化审美品味,才能创造出建筑精品,成为建筑大师。
      第四,通过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的文史哲内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
      专业教育偏重教育的直接社会功用,忽视了更为深刻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高职语文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兼容文史哲的内涵,不乏经典大师之作,其中有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有是与非、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更有正直善良的做人准则。因此,我们要充分抓住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当建筑专业的学生接受了这些人文精神的熏陶时,他们会懂得“尊重生命”“安全重于泰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最起码的道德标准,领会“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这些感悟对当今市场经济下急功近利的浮躁人格,可以起到一种抗衡的作用。对净化建筑市场,打造生态城市,美化都市家园,延续历史文脉等都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1994年.
      [2]谢和平《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与新跨越》2004年.
      [3]刘景生、邹永华《关于未来建筑师培养模式的思考》2004年.

    推荐访问:建筑艺术 彰显 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彰显建筑艺术 彰显语文教学艺术魅力 什么是教学艺术魅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