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的春天】 城阳上马地恒春天小区围墙何时改正

    时间:2020-03-01 07:34:2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30年里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50万“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本专科毕业生、10多万中专毕业生,并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200万人次;    目前拥有在校生13.6万人,占全省大学生的1/10;
       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了3万多名农民大学生,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设127个本专科专业,2000多门课程,实现了全国性的资源共享,成为真正的开放型大学;
       现有6000多人的教职工队伍,50多万平方米的校舍,5个多亿的固定资产。
       ……
       这是去年湖南电大在成立30周年庆典上呈现给人们的最直观的答卷。
       “经过30年的建设和打拼,电大已经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和终身教育的重要支撑。服务全民终身教育、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这是时代赋予电大的神圣使命。”已经在电大摸爬滚打了整整28年,可以说将自己的整个青春年华都贡献给了电大事业的湖南电大校长杜纯梓感触特别深。杜校长心中勾画着这样的理想图景:“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
       人们把目光聚焦到湖南电大的发展轨迹时,发现这是一条充满激情而又荆棘丛生的道路。这里有煦暖的春风,也有春寒料峭。
      
      一
      
       从无到有,见证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间推移到1977年10月19日。北京中南海,复出没多久的邓小平在这里会见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小平同志谈到自己正在主抓的科技和教育方面工作,迫切需要解决人才奇缺问题。希思当即介绍了英国有个开放大学,不要校园,不要设备,学生们只靠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就可以读大学,并说英国的这个开放大学当时有20多万学生。这个开放大学引起了邓小平的兴趣。
       在收到了希思寄来的大堆关于开放大学的资料后,小平同志找到当时主管科技和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和教育部部长刘希尧。我们也要办一所这样的大学,小平同志说。他让两人先做个方案。3个多月后,1978年2月6日,小平同志在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2月3日《关于筹办电视大学的请示报告》上亲笔批示:“同意。”
       于是,一所没有校园没有围墙,一所投入最少却见效最快,一所30年里培养了600多万大学生的“中国最大”的大学,横空出世!
       湖南电大,应运而生。
       在湖南电大编印的“大事记”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原貌。
       1978年12月,湖南省教育局副局长王任平、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李青田参加11月26日至12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返湘后,立即向湖南省委、省革委领导汇报湖南电大的筹办情况。省委、省革委领导当即表示同意并要求尽快做好筹备成立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的工作。随后,省教育局领导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创办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事宜,成立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筹备组,在省教育局临时抽调3名干部协助电大首届招生工作,并在省教育局办公楼为开展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筹备工作安排6间办公室。
       1979年1月4日便在长沙举行第一次全省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部署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筹备工作和首届招生工作。1月21日至22日顺利举行首届统一招生考试,在全省12个地市招生办班,首届招收成人专科全科生4202人,单科生3337人,自学视听生1912人。2月5日湖南省委决定成立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任命学校领导班子,由湖南省文教办公室副主任、省高教局局长张时杰兼任校长,省高教局副局长王任平、省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李青田兼任副校长,许惟、刘志辉任副校长。1979年2月6日,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开学开课。来自机关,来自企业,来自农村,来自三湘四水各行各业数以千计的求学者纷纷涌进电大这所新型的开放大学。这一年,湖南广播电视大学首次招生6114人,占当年湖南全省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40%。1982年,湖南广播电视大学首届4575名专科毕业生毕业,电大毕业生数占当年全省毕业生总数的一半。
       1979年,全省12个地市先后设立电大工作站招生办班。1983年,湖南省政府决定将地市电大工作站更名为电大分校,归属地市管理。同年5月,湘西自治州电大分校成立,标志着全省各地市建立电大分校。此后,电大在各县区及大中型企业设立100余个工作站点。湖南电大迅速形成一个覆盖全省城乡的远程教育网络。
       那是怎样一段激情难忘的岁月啊,许多老电大人想起,至今仍激动不已。
       “在老教育厅的四楼,临时腾出6间房子,抽调9个人,就开始了第一届招生。”温暖的秋阳里,原湖南电大工会主席罗传康,回忆起当年的燃情岁月,仍然小青年般激动。“1979年建校之初,正是‘文革’后国家经济困难之时。教育部拨款24万元作为开办费。地市工作站是省派出机构,编制、经费由省校拨给,24万元自然是杯水车薪;教育厅腾出6间房子做筹备工作,3年后,人员增加了则租用小旅社、招待所办公,教师备课、评卷,十几个人挤在一间房子里,一切因陋就简;搬运教材、试卷、辅导资料和家具,领导和群众一起动手,‘官兵一致’;印刷考卷,加班加点,没有补助,冬天没有火烤,夏天没有电扇;一辆帆布小吉普车,运货、坐人两用;家住半小时路程者步行上班,路程远者搭公交车不迟到。然而条件艰苦没有减弱开基创业者的干劲与热情。困难磨砺斗志,简陋激发创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更美的图画。”
       因为充满激情,在那样的日子里,一件小事都可以打下永恒的印记。1986年调入学校工作的副校长彭思毛就有这样一件小事。“就在我调入电大的当月,我被长沙分校文法学院教学点聘用为辅导教师,教写作。文法学院租用大古道巷小学办学,当时我住在中山路,去上课从中山路转黄兴路到大古道巷要经过五一广场。那是四月初的一个傍晚,我下班以后拿起课本、讲义和学生的作业本,急急忙忙骑着自行车赶去大古道巷小学上7点开始的辅导课。谁料经过五一广场时,天突然下起了小雨,情急之中我加快了速度,刚到广场中心,放在单车后架上的作业本溜了下来,散落一地。自行车停在广场中心,散落的作业本占了道影响交通,尤其是弄脏了作业本,当时我心中很不好受,尽管四月的长沙还有几分凉意,我却急得额头直冒汗。正当我急忙收拾作业本的时候,值班交警立即跑了过来,指挥汽车和自行车让道,又帮着我捆扎作业本,然后说:“彭老师,不着急,我交班后和你一道走。”仔细一看,我这才知道他就是我教的这个班的一名学生,穿上交警制服,差一点没认出来。就这样我和这位交警学生一道赶往大古道巷小学。一路上,他还滔滔不绝地向我说起他班上的事和他单位上的事。后来,每当我从五一广场路过,我总会望望值班的交警,看看是不是我的学生。
       “那时的电大……”这是采访时,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可以想见,“那时的”电大,有着怎样举足轻重的地位,“那时的”电大人,是多么的荣光和自豪!
       华罗庚上数学,钱伟长教物理,王力讲古汉语,陈琳教英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考试、评价标准“五统一”;严格实行教考分离,三门考试不及格就退学;全省首届大学生俄文竞赛,53所高校305名学生参加,获一等奖的10人里,电大居然占了5人,最高分者就是电大学生……如此强大的师资,如此严格的管理,如此骄人的成绩,能不荣光和自豪?
      
      二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学员们的学习激情。
       “那时我是株洲柴油机厂的职教专干,厂子所属的冶金系统有20多人被录取,其中我们厂就占了6人,教学点理所当然办在我们厂。”如今70岁的刘梦龙,作为电大的第一批辅导老师,回忆起当时大家的火热激情和艰苦学习的劲头,直呼“难以想象”。他说,没有教室,就在山顶上两间废弃的破房子里,20多平方米的大间作教室,10多平方米的小间作宿舍。1965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森林采伐专业的刘梦龙,义不容辞地担任数学辅导老师,“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一台收录机,一块破黑板,这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寒风呼啸,但大家满怀豪情。1979年2月8日正式播出的第一节课,讲课者居然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刘梦龙白天上班,晚上备课,周末再给同学们上辅导课,最多一天居然有7节课,累得失声!“但是也不知哪来的干劲,当初的电大生,没有进过电影院的,没有晚上12点前睡觉的。”刘梦龙说,当然,每晚备课的他也从来没在12点前睡过。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最后统考,“只有一个2分的题目没复习到,全市14个班,排第二!”
       “1982年8月,我第一次听说‘电大’这个名词。”时年40多岁的湘潭县文化馆干部谷静,急火火骑上自己的载重自行车,疯踩狂踏,赶去报名,无奈当时是名额分配到单位的,他垂头丧气地无功而返。一年多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电大可以招“自由视听生”,他二话不说,“雷急火急”报名,之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个百万人口县的唯一文学专干,这个一人独自办一本综合性文艺刊物和一本科普文艺刊物,这个每月要编辑出版《文化站简讯》,要负责全县文学创作辅导任务,同时自己还要完成一定的创作任务,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的他,还是插班进入了82级。要用两年不到的时间完成3年学习任务的他,就这样开始了电大的艰辛求学。
       抢时间成为他最深的记忆。“时间成了我的‘稀缺物品’!经过反复思索,我决定把时间来个‘立体化’,就是在‘常规时间’中下死决心抓‘附加时间’,具体做法是抓‘三上’:车上、厕上、晚上。所谓‘车上’,就是利用出差的乘车时间看书。所谓‘厕上’,就是利用上厕所的时间看书,做到‘没带书本不进厕所’。最能让我赢得时间的就是‘晚上’。就这样,我终于‘抢’得了不少学习时间。”
       一次下乡归来,在颠簸的班车上,3个多小时,他居然一直保持“固定姿势”,一口气读完《中国通史讲稿》的两大章近7万字!就这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谷静硬是读完了电大中文专业三年课程,20多门课程考试,均一次性通过,且绝大部分为“优秀”,而他自己,却在两年间整整瘦了15斤!
       “这样的学生太多了。”时任正校级督导的曹利君告诉记者,当时父子同学的,姐弟同班的,夫妻同座的,比比皆是!30岁、40岁甚至50多岁的“老”学生,每个地区都有。“真的很感人,我们到一个学生家家访,那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发现她家里墙上、门厅、床头,甚至厨房的碗柜上,到处贴着英语单词、数学公式,跟陈景润似的。”曹利君说。也难怪,“文革”浩劫,整整有11年没有高考招生,全国“沉淀”下来的高中毕业生数以千万计!而全日制大学招生,每年才二三十万,远远不能满足适龄青年的求学要求,电大为大批徘徊在大学校门外的求知若渴的青年开辟了一条崭新之路。那些年,湖南电大每年招生数都在万人以上。
       当时的电大没有理由不兴旺发达,四个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人才,广大求学者如饥似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策支持。当时许多地方许多单位读电大报销学费,允许带薪脱产,读书算工龄,有的还规定拿到文凭后可转干晋级。“这无疑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电大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形式灵活,跨越时空,多类型多层次,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有全科生、单科生、自学视听生、注册视听生,后来还有中专生。总之,电大一直以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所以湖南电大在校生人数多年保持在四五万人的规模,最多时达八九万人。
       学校也迅速地成长。1979年第一年招生的时候,只有机械和电子两个专业,1981年因为电视频道所限,全国停止招生一年。到1982年,新开了文科专业,之后又启动了干部专修科,湖南还在全国率先开办了经济类专业,后来又首办法律类专业。1985年,创造性地招收“师范班”,为解决当时的农村师资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多的时候,办有190个专业。
      
      三
      
       “五大生(电大、职大、夜大、函大、自考等非在职毕业生的统称――编者注)?不要!”什么时候,这话成了某些单位的用人规定?什么时候,有了这样的“文凭歧视”?
       “应该是在1991年前后。”杜纯梓说。那时候,一方面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告一段落,一方面各普通高校纷纷办起成教学院,竞争异常激烈。同时因为电大招生规模较大,办学能力有点跟不上,再加上从1986年开始,教育部批准电大开办普通班,电大也可以从高考中招全日制大学生了――电大开办全日制高等教育,无论是生源还是教学条件,显然与普通高校有一定的距离,“人家400多分上大学,电大最低200多分就可以了”。“生源基础较差,质量与声誉自然受到影响。”杜纯梓说,电大招普通全日制生,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负面效应。好的方面是又多了一条新路,促进了校园建设,锻炼了师资队伍,特别是利用当时普通生较为宽松的收费政策,为学校增加了积累,夯实了基础。不好的方面就是某种程度上偏离和影响了办学主攻方向,同时因电大普通生多是低档分数录取,社会上产生了“差生收容站”之说,电大教育一下子跌入低谷。
       如果说,1995年开始互联网广泛应用,师生可以基于网络学习,可以实现远程实时交互,给电大带来了新的契机的话,那么,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的大规模扩招,无疑又给了电大当头一棒,生源再度困难。这一年,湖南电大成人招生锐减为6233人,普通专科招生也减至4769人,两项合计比上年减少3400多人。电大又悄然被人们淡忘。不少“80后”“90后”对电大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以为电大就是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主持等人才的影视大学。
       显然,固守昔日的“一亩三分地”,电大已不可复制昔日的辉煌。路在哪里?
       “转型成为必然选择。我们提出巩固根据地,开辟新战场。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实行免试入学,开展开放教育。其实这次转型只是电大教育的本质回归,承担我们应该承担的义务。因为我们的办学定位本来就是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己任。”学校党委副书记刘演林介绍道。
       1999年,中央电大尝试着推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这个试点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宽进严出,实行学分制。学生入学不用考试,只是资格审查和简单测试,“注册入学”,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完全根据工作和自身实际情况灵活确定,最长可达8年。电大业内,这种学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开放生。
       湖南电大参加了首批试点,当年即开设计算机、法学2个本科专业,开设金融学1个专科专业,当年就招收注册本科生882人,专科生423人。此后几年,试点专业越来越多,至今已开设本科专业96个,累计注册本科生106516人,专科生231902人。
       思路一变,天地也便开阔起来。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的实施,是电大的又一创新之举。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湖南电大被批准为首批试点单位,并先期在炎陵、望城两县试点。2004年,湖南电大首批启动这一项目。在积极争取下,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实施农村党员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意见》。湖南电大利用覆盖全省城乡的教育网络,面向广大农村招收45岁以下的农民读电大,以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你想想,我省农村人口比例很大,他们的文化水平又相对较低,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让农民们不出村不离土读大学,培养不飞出村子的‘金凤凰’,其意义和效果不言而喻。”杜纯梓介绍,这个项目在全省已招生15次,开设专业17个,已毕业17246人,学员分布全省36067个行政村,覆盖率已达76%,累计招收农民大学生52508人,总体规模居全国省级电大第一位。
       “学制两年,所有学分可以在8年内修完,全部学费才2900元,且个人只负担其中的一部分,有的市县‘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的学费全部由政府买单,吸引力当然大。”湖南电大党委书记陈建民介绍。
       学校在做强做大开放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服务全民终身学习。2010年,学校充分利用网络、系统、资源等优势,主动适应当前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受省委组织部委托,承建了湖南省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开通了湖南省党员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学习平台自开通以来,首批有123个省直单位、102个市直单位共6657名学员参加了在线学习,每天通过党员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学习的学员达2000人次以上。在参加学习的学员中,已有3600多名学员获得了全年要求的40个学分,有450多名学员获得80个学分以上。
       培训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培训需求,依托学校覆盖全省城乡的办学网络,开设有英特尔未来教育、证券从业人员后续职业培训、保险从业资格培训、导游年审培训等20多个培训与考试项目,年培训、考试20万人次。
       社区教育也是终身教育。湖南电大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目前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分校挂牌成立了社区大学,其中5所分校被确定为中央电大社区教育实验中心。
       “因为我们有了‘尚方宝剑’。”学校终身教育办主任吴敏在谈到终身教育时诙谐地说。2009年7月底,为加快建设湖南终身教育体系,省人大党组成员、省政府顾问唐之享亲自带队到福建、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并撰写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湖南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调查报告,提出“要依托湖南电大及其全省网络系统,建立学习型社会服务体系”。张春贤、周强、梅克保等省领导作了重要批示。在随后的全省推进教育强省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式与代表们见面。就在这一年,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先是到省电大调研,后又出席省电大建校30周年庆典活动,他在两次讲话中都强调湖南电大要在湖南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2010年4月20日,省委省政府正式下发《关于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成立湖南省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依托湖南电大及其办学网络,建立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这个9号文件就是终身教育的“尚方宝剑”。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湖南电大迎难而上。吴敏告诉记者,他们一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修订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改造网络中心机房,与湖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合作,在全国电大系统率先进行“三网融合”试点,建设高清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开发建设全省终身教育公共学习平台――“湖湘学习广场”。二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整理学校原有教学资源,从中央电大争取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实施“名师名教名资源”工程,建设一批新的教学资源,并规范资源管理,提升资源质量。三是加强组织构架建设。对内设机构进行调整,增设终身教育办公室、网络教育学院,选派得力的党员干部负责终身教育工作和与合作高校网络学院的远程教育,完善与开放大学相适应的组织构架。
       现在,“天网”“地网”和“人网”完备。杜纯梓向记者这样生动地概括电大人引以为傲的电大远程教育系统。现在省电大下设21所市州、行业和企业分校,132个县级电大教学站点。电大的触角已延伸到乡镇和街道社区。省校建立了由2条100兆专线连接互联网的万兆校园网,通过34条专线与各市州分校连接,形成全省电大系统计算机广域网,依托校园网建有双向和单向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省校和各分校及部分县级电大工作站安装了远程教学平台、教学管理平台、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视频点播、网上直播、双向视频交互、网上招生、网上考试、网上学籍管理及其他教学管理服务。“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理想,通过电大远程传输系统,已成为可能。
      
      四
      
       坐在温馨的办公室里,株洲腾飞畜牧有限公司创始人罗怀祖庆幸自己7年前那次重要抉择。2004年,罗怀祖有幸成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首批学员。
       其时,罗怀祖正陷于事业困顿与熊熊激情的深深矛盾之中。1980年高考落榜的他于1981被招录到炎陵县霞阳镇镇畜牧站从事兽医工作。高考的失利并没有击垮这位坚强的汉子,也没有泯灭他心中求知的渴望,平淡的工作更没有消磨掉他奋进的意志,反倒是当地畜牧养殖业因经营分散、管理粗放而导致的连连亏损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决心自学成才,自主创业,带富乡邻。然而知识的贫乏、信息的滞后让他屡遭挫折。
       两年的电大学习重新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利用在电大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创办起株洲腾飞畜牧有限公司,发起并成立了霞阳镇养殖协会,在全县建立起5个良种母猪示范村,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张建春也有类似的经历。他是长沙市电大2006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身残志坚的他,刻苦求知,运用所学植物生产技术、农村行政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等课程知识,将自己创办的长沙市天心南泥湾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公司年产值170多万元,成为省会长沙四大蔬菜基地和长沙市大托镇残疾人就业基地之一。据介绍,长沙电大望城教学点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中,有50%成为了当地的能工巧匠。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沈国初,常德电大2002届法律专业毕业生,现任常德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二大队副科级侦察员,一中队路面执勤民警。在他执勤的路段,不管酷暑寒冬,每天都有他扶老携幼的身影,每天都那么公正执法而又热心助人,多次荣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等称号。每次社会投票评选全省或全国“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常德市总会有许许多多老人、小学生和司机主动为他请功。
       这是田耳,湖南电大自治州分校1999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他创作的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获优秀中篇小说奖,2007年荣获全国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被誉为“文学湘军五少将”之一。
       在浏阳市检察院,我们拜访了刘检察长。当我们聊起开办电大法律班的往事,刘检察长便拉开了话匣:1986年,我们检察院开办电大法律班,第一届我们检察院就有12名同志参加学习,现在我们浏阳市检察系统有一半工作人员来自电大。据统计,全省检察系统10万检察官中有7万是电大毕业生。
       我们不可能一一统计各个行业各个单位的电大毕业生团队,但是我们可以这么说,在湖南的每一个行业,都有电大毕业生在担当着开拓创业的中坚。
       “30多年来,电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走过来,凝聚了几代电大人的心血和汗水,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学校党委书记陈建民如是说。这也正是湖南电大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春天永驻的根本所在。

    推荐访问:一所 围墙 春天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的春天 没有围墙的大学北部湾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