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渡不过去的“巨流河”】 巨流河

    时间:2020-02-29 07:18: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个国民党高官的后代,一个受过完整教育的知识分子精英,一个在风云变换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女人,一个被迫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回不了东北故乡的老人。这样的身份,这样的经历,必然是充满着传奇色彩,折射着时代的印记。耄耋之年的齐邦媛教授忍受病痛历时四年写下了这部长篇回忆录散文――巨流河。带给了我们荡气回肠的故事,力透纸背的怅惘,还有深沉的历史思考。
      一、政治上的巨流河
      巨流河,这条哺育东北人的母亲河,从1926年那场巨流河战役开始,便与作者的命运,家庭的民运,中国近代的命运紧密联系了在一起。
      东北民主人士郭松龄,联合部分知识精英发动兵变希望夺权东北,结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状,执行新政,用先进思想教育东北人,这其中就包括从德日留学回来的作者父亲齐世英。然而却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不利而在巨流河的对岸兵败身死。东北独立革新的愿望落空了。
      后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害也与此次战役有关,张作霖因在情急之下被迫与日本订立了出卖东北的反郭密约。战事结束后,对日本人所作的承诺全部反悔,激怒了日本人,最终阴谋将其炸死。从此偌大的东北缺乏一个有智慧远见的有力的领导者,灾难将是必然。
      果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精悍的东北军却奉行不抵抗的政策,使侵略者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占领了东北。进而长驱直入,侵占了大半个中国。
      作为亲历者,作者真实再现了那个年代中国的一幕幕悲惨画面和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刻进一生的伤痕感受。惨遭杀害的同胞,哀鸿遍野逃难的民众,被追赶轰炸的生活,全民族血肉铸成的抗日长城,天空中的厮杀,还有深夜里全校师生震破云霄的悲愤大合唱。作者字字血泪,荡气回肠,真切感人,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当年最悲壮最团结最有骨气的中国。
      八年抗日战争,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人流离失所。1945年日本终于被赶出了中国,然而,殉国者的鲜血,流亡者的热泪还没干,可悲的民族又开始了自相残杀。国共内战最先争夺的依然是东北,国民党因在东北用人不当,丢掉了东北,使国共力量迅速变化,最终兵败台湾。
      作者一家也逃到了台湾,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大陆。内战的失败给他们带来新的伤痕,故乡再也回不去了。那些也同样曾经为国家奉献一切,为民族振兴拼光一切的人,因政治立场不同的斗争而最终流落天涯。作者站在人性的角度真实写出了一部分中国人在历史沉浮中的特有的无奈和悲剧。
      亲历这一切的作者父亲齐世英,憾恨一生于故乡东北,纠结于巨流河之战。东北人没有守住东北,中国人没有守住东北。如果那场决定东北命运的巨流河之战胜利,东北会怎样,是不是不会轻易沦落日本人之手,而没有侵华战争,没有西安事变,共产党必然无法与国民党抗衡,中国会怎样?个人的理想和命运又会怎样?
      渡不过的巨流河成了故乡命运,民族命运,政治命运悲剧的象征。
      回不去故乡的悲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政治斗争的厌恶,甚至对共产党的仇视,融入了作者的血液,让她力透纸背,一生怅惘。作为政治失落的国民党的后代,多少是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但是无论是恨还是憾,毕竟代表了一群人真实的历史感受。这值得我们客观的去思考。
      二、知识分子的巨流河
      本书围绕作者和父亲两代知识分子,展现了一群不同风采的知识精英。父亲齐世英是影响作者成长的第一人,留学回来立志用教育振兴故乡,任同泽中学校长,支持郭松龄的巨流河之战,兵败流亡,后加入国民党,创办中山中学、《时与潮》杂志,在台湾又几经政治风波,几于陷狱。一生为国家事业而奔波流亡,但却饱受排挤,晚年在孤愤中郁郁而终。
      被誉为南开先生的张伯苓校长和他创办领导的系列南开学校,创造了中华教育史上一道辉煌篇章。他的学校环境优雅,体育和美育教育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性灵启发。让学生得到了终身受用不尽的‘高贵’素质。他高大壮硕,穿着长袍,戴一副有颜色的眼镜,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率领南开师生,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高喊着“国不亡,有我”, 在这里学习了六年的齐邦媛心智得到了健康发展,她深切的感受到了好的教育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她饱含深情的回忆着老校长,“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
      “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 “他说的话,我们数万学生散居世界各地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然而,这位一生殚精竭虑的爱国教育家,在他最后的几年,却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如1948年出任国民党政府的考试院长,使他进退维谷最终在南开校园视之如“瘟疫”,自感“一生事业全遭否定”的黯然心绪下抑郁而死。
      上了武汉大学,齐邦媛又幸运的得到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赏识,亲自促请她从哲学系转到外文系,在那个炮火连天是非纷争的岁月里,朱老师在教室里忘情的引领学生沉浸在外国诗歌中。一字一句吟哦、教导雪莱、济慈的诗歌……。某日朱在讲华兹华斯的长诗之际,流下至情至性的眼泪,突然把书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正所谓"言不及己,若不堪忧"他的课与其说是与时代脱节,不如说开启了另一种响应现实的境界。然而狂飙的时代里,朱光潜注定要被误解。六十年代竟被关在牛棚。他的另一位导师吴宓更为悲惨,至"文革"到来,吴宓成为西南师院批斗的大罪人,受尽非人的苦难和折磨。
      钱穆先生是齐邦媛的忘年交,两人初识时齐任职"国立编译馆",钱已隐居台北外双溪素书楼,为了一本新编《中国通史》是否亵渎武圣岳飞,一同卷入一场是非;国学大师竟被指为为"动摇国本"的学术著作背书。但钱穆不为所动经过多少风浪,他对传承文化的信念唯"诚明"而已。有十六年,齐邦媛定时往访钱穆,谈人生、谈文人在乱世的生存之道。深秋时节的台湾四顾萧瑟,唯有先生居处阶前积满红叶,依然那样祥和灿烂。然后一九九○年在"立法委员"陈水扁的鼓噪、"总统"李登辉的坐视下,钱被迫迁出素书楼,两个月之后去世。
       而闻一多、张莘夫等更是被暗杀。校园红潮中许多进步同学五十年代却成为被整肃的对象,他们为革命理想所作的奉献和他们日后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成为反比。知识分子在波谲云诡的政治动荡中不断的被排挤和迫害。
      齐邦媛的一生不但见证了知识分子的命运,也见证了女性在这条道路上更为艰难的历程。她说:“多年后我读到维吉尼亚,伍尔芙《自己的房间》 知道世上女子寻求知识时,现实的困境相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期待、不同的困境,但男女很难有完全的平等。”她尝谓一生仿佛"一直在一本一本的书叠起的石梯上,一字一句的往上攀登"。但到头来她发现这石梯其实是个天梯,而且在她"初登阶段,天梯就撤掉了。"政治的阻碍,为家庭而付出,作为女性,她在攀登知识的阶梯上处处掣肘。
      在《巨流河》繁体版的腰封上有一句话:读了这本书,你终于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知识分子。他们的个性才华,人格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影响力,然而他们在社会历史中的命运,他们与政治的关系,也是本书怅惘和深思的所在。作者作为知识分子,不但深切感受到这一群体纯净的精神世界,更见证了知识分子的尴尬命运。综观百年历史,中国知识分子最辉煌的时期当属“五四”。然而,他们在日益高涨的救亡主题展开后,却逐渐地被排挤到了边缘。知识分子先后被军权、官僚、甚至是农民压倒,近20年来,更曾被商人所压倒。而在台湾竟也同样如此。横在知识分子面前的巨流河更难渡。
      巨流河这一意象是贯穿全书的命运之悲的象征。中国的近现代政治如此,知识分子的命运如此,人生的命运亦如此。那个一生短暂如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的张大飞,成为“巨流河”里一朵绚丽的浪花,也是作者高贵精神世界里一朵奇葩。那为革命奔波操劳一生,却失落终老的父亲齐世英,做人却要始终温和而洁净着。一生中的那些人那些事,点点滴滴,痛苦和温馨都成了她笔下深情的回忆,无奈的怅惘。她说:“我只想写自己能感悟到的人生经验。……我的故事真的代表很多人,我死了就没人知道了。……在我之后的人都不知道,在我之前的人都死了,所以我要说的是别人不知道的事。”怅惘千秋一洒泪,这是一本温暖的书,惆怅的书,悲伤的书,也是一本闪耀着坚强和思索的书。命运中多少无奈,可依然需要挣扎着前行,需要活的纯净而高贵。渡不过去的巨流河经历了多少人世变迁,却依然奔腾如故。如人类的历史长河,必将不断的滚滚向前。

    推荐访问:巨流 渡不过去的“巨流河” 巨流河读后感 巨流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