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劳动价值论 [走出“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误区]

    时间:2019-05-05 03:16: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国进民退”一般用于表示国有经济在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经济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退出和缩小。而“国退民进”则相反,它表示民营经济在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国有经济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退出和缩小。从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启动了反危机经济计划。在反危机期间,我国也出现了山西煤炭业重组事件、吉林通钢事件、东星航空事件等国有企业兼并民营企业的“国进民退”现象,“国进民退”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改革开放30年来,一方面国有中小型企业大批改制为民营企业,国有经济在工业领域从独领风骚到只占30%左右。另一方面则是经营经济从无到有发展状大。因此,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情况看,这30年来总体上是一种“国退民进”的格局。但无论“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都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
      一、“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在争议中的误区
      1、“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在争议中的教条化倾向
      由于受前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我国过去形成了一套左倾范式的所有制理论,认为公有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而私有制则是罪恶的。改革开放后,部分人对于“公”与“私”问题的看法虽然有所缓和,但仍然顾虑重重。他们只考虑传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认为“经济国有化”就是社会主义。这种盲目崇拜国有企业,认为国有的才是社会主义的,非国有的则不是社会主义的,即是偏爱所有制结构单一化的“公有制教条”。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只要国家出台发展非公经济的有关政策,就会有学者认为是“国退民进”,是“和平演变”。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孤立绝对的“公有制偏好论”,完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国企与民企的对立化倾向
      有人认为公有制经济完全不同于私有制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斗争的关系,将二者对立起来。如周新成认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所有制基础、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不同的,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磨擦甚至冲突。近年来,由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的发展,资本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这种斗争越来越明显和激烈。他还引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透视新世界》中所表明的观点:“在经济方面,中国朝自由市场制度前进的过程已经走了一半。现在,它的两种经济,一种私有,一种公有,正在进行殊死的竞争”,而且“战斗还远远没有结束”。只要美国“继续介入中国的经济,就能在帮助私营经济逐步消蚀国营经济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3、国企作用边界论与国企否定论
      这种观点认为全民所有制是虚的,对国有企业持否定态度。实际上是认为国有企业产权缺失,不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虽然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利润,但是这并不是因为自身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多高,而是凭借垄断地位和政府的政策保护所得。大型国有企业从政府获取经营特权而不承担风险责任,已经异化为特殊利益集团。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2010年2月8日接受凤凰卫视独家专访时就认为,要理清国企的主业,市场已经很成熟的领域,国企必须退出。总之,对于国有经济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持否定态度,只能在市场经济难以发育完善的关键行业及非竞争性行业才能发挥价值,实际上是认可国企具有作用边界,否定国企可以以平等地位参与市场竞争。
      4、民企弱势论
      这种观点认为民营经济目前难以与国有经济相抗衡,民营经济的发展仍受到多方面资源和体制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有诸如政策、资金、环境方面的制约。有些领域即便对外资开放,也将民营企业排斥在外,民营经济仍处于弱势地位。而国有企业尽享国家的各种资源,他们依靠政府给予的经营特权,对社会优势资源进行垄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又从政府获取大量投资和银行贷款,并有股票上市融资的优先权。民营企业却无缘这样的待遇不说,就连信贷也备受冷遇。2005年初“非公经济36条”正式公布,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行业,这对于私营经济的发展堪称一份划时代的文件。但是“非公经济36条”基本没落实,居于强势地位的国有垄断企业牢牢地把持了现有局面,甚至更进一步加强了垄断,造成了民营企业的弱势地位。
      二、误区形成的原因分析
      公有制理论来源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于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崭新事业,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首先来自于前苏联,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使得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从而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苏联经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保持快速发展的主要制度根源,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建国初期我国的公有制理论就来源于苏联的发展实践。在照搬苏联模式的情况下,我国也实行了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对于我国新中国建立初期集中社会资源进行重点建设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新建了一大批工业基地,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中共八大前后,中共部分领导就如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发展商品经济提出了改革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并没有在实践中坚持走下去,其结果是公有制得到强化,而其他经济成分被当作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这实际上是将公有制教条化,这种倾向还在今天一定范围内存在。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民营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民营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国家税收,增强了经济体中的竞争。可以说它适应了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因而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还有部分人思想上却死抱公有制不放,容不下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出现的私有制及其延伸出的民营经济,将两者对立起来,是教条化的公有制理论在实践中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过去所实行的是完全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存在许多弊病。正是由于我国的公有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公有制企业绩效不佳。另外,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70年代末期经济政策中的凯恩斯主义的主流思想,由于没能解决1973—1975年的“滞胀”问题,最终被放弃了,经济的新自由主义开始抬头。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主要是强调市场的和谐与效率功能的一种经济学说,批判国家干预主义思想和政策,主张经济活动的“自由选择”、“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等。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积极推行下,金融自由化变革也进入了许多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纷纷放松金融管制,采取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政策。我国传统经济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加上新自由主义的蛊惑,否定公有制的现象抬头,鼓吹经济的私有化,认为国有企业的规模过大,妨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应进行私有化的改革;而民营经济则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目前举步维艰,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将大批国有企业通过改制转换成民营企业等观点。
      三、走出误区,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商品只有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等价交换,才能维持商品经济的正常运行。而市场经济是高度发展和完善形态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必然要求自由、平等和商品的等价交换,即市场经济要求经济活动主体应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在自由追求各自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和机会的过程中,遵守同一活动规则,严格执行共同的操作程序和规范。市场机制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机制发挥节约资源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因此,市场在本质上可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公平是效率的基础和环境,效率是公平的结果和产物。另外,市场的公平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以社会平等为基础和前提的。所谓社会平等,其基本内容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都具有同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义务和机会,具有在同一起点上并按照同一规则追求各自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权利、义务和机会。没有不同的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在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方面的平等,就不可能有市场的公平。
      从公有制的基本特征来看,广大的劳动者成为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在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具有平等的地位,这为社会公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创造了前提条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企改革,其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国有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和法人实体。当前公有制所体现出的诸多问题集中于两方面:能否坚持公有制的本质及能否坚持市场经济的特色。坚持公有制的本质要求确立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共同参与经济决策并分享劳动成果;坚持市场经济的特色则要求合理区分政府与市场活动的边界,政府致力于解决市场失灵的部分,维护市场经济的活力。
      另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营经济也有存在的合理性。民营经济由于生产资料和财产为私人所有,占有关系直接,因而财产关切度大,其经营体制能有效地保障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当前应逐步取消对民营经济的种种限制,在竞争性行业鼓励其大胆进入国有经济所控制的领域。总之,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种经济成分的企业,而不论其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只有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才能共同创造出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
      (注:基金项目:本文的研究获得了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9E-10)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胡晓鹏:对我国近期“国进民退”争论的思考和建议[J].人文杂志,2010(3).
      [2] 钱凯:关于“国进民退”问题的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0(6).
      [3] 周新成: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兼评“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争论[J].当代经济研究,2010(4).
      [4] 金京玉:“国进民退”——基于历史和经验的考察[J].现代管理科学,2010(3).
      (责任编辑:胡冬梅)

    推荐访问:民进 误区 走出 国进民退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