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时间:2019-05-03 03:26: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该如何体现数学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呢?  一、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按照事先备课的步骤,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两条长边一样长;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两条宽边一样长。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教学中如果设计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将能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学中如果教师扶的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时,学生在感悟到乘法运算中可能也存在交换律时,教师马上提出:“大家所猜的乘法交换律是否真的普遍存在呢?单凭7×11=11×7这一个例子,还不足以确定,能不能再举出一些例子验证乘法也有交换律呢?如果你选择的例子数据比较大时,可以用计算器帮助计算……”短短几分钟,全班已经有了一百多个符合乘法交换律的等式,验证了在乘法中确实也存在着交换律。课堂上,同学们自己探索、学习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课末,教师又提出:“我们刚才通过运算符号的替换,验证了加法、乘法中都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减法和除法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运算定律呢?”轻轻的一个问题,引发学生课外继续完善探究过程,使猜想的对象不局限于乘法,拓展到减法和除法,通过进一步试验消除了知识的负迁移。
      二、让学生拥有选择的权利
      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拥有充分选择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可使学生在得到认知满足的同时,还得到情感的满足,充分体现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例题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层次,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课堂练习中,学生可根据自己对新知掌握的情况,自主选择练习题的内容和形式。在新知应用中,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生活实例紧密联系起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要深入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因素,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题,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自己或同伙选择的内容时,将会更感兴趣,学起来更投入。
      三、尊重个体差异,提倡个性学习
      尊重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水平,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解题策略,允许他们用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不少教师总是迫不及待地教学生“凑十法”,并说明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是最快的一种方法,不论是谁,都必须用“凑十法”计算。理解并应用“凑十法”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并不困难,但对一部分学生,他们在计算时,还要数手指,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独立思考,采用点数法,画图法,添数法等各种方法。再如,口算35+24,教材出示的方法是“35+20=55,55+4=59”,但如果学生根据竖式的启发,马上口算出59,也应得到鼓励,这恰好反映了学生思维新的层次。又如,简算25×24,一般鼓励用25×4×6,因为能凑成100,但有学生用25×8×3同样也能凑整简算,就没有必要计较“25×4”与“25×8”的简便程度了。在计算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个人也许有快慢之说,而对不同的人却不存在优劣之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也符合现代认知建构主义思想,是释放学生自信心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邱 丽

    推荐访问:学生主动 数学 学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