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特朗斯特罗姆【浅析特朗斯特罗姆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时间:2019-05-01 03:28: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特朗斯特罗姆在诗歌上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感受、幻想、精神、神秘是其诗歌的核心,而众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的纯熟运用对将这些内在核心传达给读者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试以《冰雪消融》一诗为例,浅析修辞手法在特朗斯特罗姆诗歌中的运用和作用。
      关键词:传达;比喻;拟人;对比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60-02
      新近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1931- )是瑞典影响最大的现代诗人,在国际诗坛上也享有重要的诗歌威望,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其作品虽然不多,自1954年发表处女诗集《十七首诗》至今,不过二百余首诗歌,但正如第一位将其作品引入中国的诗人北岛所说,“几乎首首都好,那是奇迹。”他的作品被译为多种语言在各国传播,对欧美、对我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他作品的专著也已超过他作品页数的千倍”。因此,在多次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后,他终于获此殊荣,因为“通过凝练、通透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往真实的新途径”。
      “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这是特朗斯特罗姆对诗的认识。感受、幻想、精神、神秘是其诗歌的核心。而如何将这些内在的核心传达给读者,除了对意象的独特处理外,众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的纯熟运用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意象的排列组合是与这些修辞手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冰雪消融》收录于特朗斯特罗姆1962年出版的诗集《半完成的天空》。藉着冰雪、阳光、蓝天、大地等意象,诗歌传达了诗人在冰雪消融之际重归自然的欢欣,以及诗人内心所感受到的世间万事万物的奇妙联系、互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的神秘感。在这首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诗歌内在核心即诗人内心感受的传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比喻、拟人、对比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多样的比喻
      比喻一般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这几种比喻方式在《冰雪消融》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运用。
      “衣帽上的阳光像黄蜂身上的花粉”,此句是明喻,将阳光比喻为花粉,因为它们在颜色——金黄色和质地——轻柔、不可触摸上有着相似性,因此这一比喻就显得贴切生动而又新奇可爱。但细读之下,我们会发现,二者的相似不仅仅是外在的,更在于价值上的等同——美好与温暖。黄蜂在花丛中穿梭,会让人联想到一个万物生机勃勃的季节,而将阳光比喻为花粉,则暗示着这样一个季节的即将来临。“冰雪融化”的主题就隐藏在词句里。
      “雪中的圆木静物画使我深思”,是雪中真有一幅画吗?不是,而是“雪中的圆木”就像一幅静物画,作者运用暗喻将现实存在的自然物直接转化为一幅画,然后作为一幅画进入读者的脑海。这样比喻的效果就是凸显了自然景物的静寂、美好,如画一般。那么,“深思”什么呢?“我问,‘你们想跟我去童年吗?’它们说,‘去’”,且不管诗人笔下的童年仿佛一个可以随意进出的时空,我们可以猜测,“雪中的圆木静物画”使作者回忆起了童年。至于为什么会回忆起,是怎样的回忆,就是诗人为我们留下的巨大的自由想象空间了。
      “全家倾巢而出,看久违的蓝天/我们置身在传奇故事的第一章里”。置身于冰雪消融的户外的“我们”又何以置身在“传奇故事的第一章”呢?显然,诗人运用借喻使得“我们”从现实来到了书本中。冰雪在阳光下闪耀,逐渐消融,暖风吹彻蓝天,经过了漫长寒冬的“我们”终于回到回暖的大自然中,这种良辰美景不是在传奇故事中才有的吗?诗人不直接言说此情此景有多么美好多么欢乐,而是运用一个借喻让读者明了,这种美好和欢乐达到了极致——现实中甚至没有。而“第一章”又意味着,这样的美妙经历还有着无限延展的可能性,因为传奇故事才刚刚开始。借喻在这里不仅实现了现实与幻想之间毫无痕迹的联合,而且将诗人的心理感受以一种无可比拟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升华加强。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多种比喻的纯熟运用不仅使诗歌的语句显得新奇有趣,而且实现了物与物之间的自然转换、幻想与现实的自由联合等;不仅使诗人的内心感受得到了贴切的表达,而且让读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联想。
      二、广泛的拟人
      在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中,拟人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交谈、行动、甚至思考、作出决定。拟人的广泛运用使得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生动而丰富,各种意象都具有主体性,事物与人之间、事物彼此之间都有联系、影响,由此加深了诗歌的神秘性。除此之外,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中,拟人常常和比喻通过联觉意象的运用等方式自然而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诗歌语句凝练而内涵深广。
      “阳光在‘冬天’的名字上坐着,坐到冬天消隐”,我们可以明白作者的意思是说阳光晒在冰雪上,将冰雪融化,然后冬天消隐。这里首先有一个借代,用冬天代指冰雪。“冬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冰雪”是实物,“冬天”意指的范围大,“冰雪”只是“冬天”的一小部分,我们通常是用实物来指代概念,用部分来指代整体,但在特朗斯特罗姆这里,一切被颠倒过来。这样做的效果是将“冬天”具化了,缩成一块小小的、被阳光“坐着”的冰,很快就会消隐。多么奇妙!而“阳光”呢?它成了一个壮大的、充满热量的壮汉,大无畏地坐在“冬天”上,直到它消隐。这种借代和拟人自然融合造成的语言效果是多么新奇有趣,而且生动形象。
      “雪中的圆木静物画使我深思,我问/‘你们想跟我去童年吗?’它们说:‘去’”,上面已经谈到,“圆木静物画”是一种暗喻;而不管下文的“它们”指的是自然物,还是一幅画,诗人都是将其拟人化了。诗人对它们发问,它们作出了回答。一切都自然而然,仿佛这些树木是能分享诗人心理经验的精灵似的。近似中国的天人合一,诗人与自然万物也达成了分享与和谐,这就是拟人的功效。而且前后两句也是比喻和拟人的自然联合。
      “灌木中词在用新的语言嘀咕/‘元音是蓝天,辅音是枝杈,它们在雪中漫谈’”。这一句是比喻和拟人的多重叠加。灌木中在嘀咕的“词”是什么呢?是风声,冰雪融化的声音,动植物的声音,还是并不实际存在、由诗人想象出来的声音呢?这种“新的语言”是怎样的呢?“元音是蓝天,辅音是枝杈,它们在雪中漫谈”是这些“词”嘀咕的内容,就是在这幻想的“嘀咕”中,比喻也与拟人融合。“蓝天”和“枝杈”分别是“元音”和“辅音”,它们作为语音也在自动交谈。在这句诗里,比喻和拟人的高度融合给读者创造了奇妙的想象空间。
      其他如“风像推着童车在慢慢地走着”,“穿轰鸣之裙鞠躬的飞机”,将风的吹动拟人化为行走,飞机起航拟人化为鞠躬,与上文所分析的其他拟人状况一样,赋予了诗人周边的事物以主体性,使得万事万物都能互相发生联系、产生影响,进而揭示诗人所感受到的世界的神秘。
      三、奇特的对比
      “我的诗是聚点。它试图在被常规语言分隔的现实的不同领域之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风景中的大小细节汇集,不同的人文相遇,自然和工业交错等等,就像对立物揭示彼此的联系一样。”特朗斯特罗姆在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受奖词中对自己的诗做了如此概括。诚然,在他的诗中,存在着颜色、远近、大小、静与动、自然与工业、幻想与现实等种种对比,而这些对比,又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体现的。特朗斯特罗姆对对比意象的使用是其诗歌的鲜明特色,如他所言,对立物可以更好地揭示彼此的联系,进而揭示世界的神秘。
      《冰雪消融》的最后两句,“但穿轰鸣之裙鞠躬的喷气式飞机/使大地的宁静百倍地生长”就是对比艺术的极好展示。自然之物与工业之物的对比几乎存在于特朗斯特罗姆的每一首诗中,而这种对比,除了给人以新奇的感受之外,还将自然与工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谐和起来,传达给读者一种对世界神秘而奇特的感受。“飞机”是工业造物,“大地”是永恒的自然,飞机轰鸣,大地宁静,二者本是有着尖锐冲突的,但在诗中,飞机的轰鸣却“使大地的宁静百倍地生长”,如李笠所言,“我们不禁想到中国的唐诗,并身临‘鸟鸣山更幽’的境界”。“飞机”与“大地”在此情此景中和谐共存,读者也被诗人带入到这种奇特却愉悦的体验之中。

    推荐访问:斯特 浅析 诗歌 修辞手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