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东北高校特色校园物质文化初探_东北物质文化特色

    时间:2019-04-25 03:30: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无不反映了这所高校的精神文明。新中国的东北三省经济起步较早,为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建设。东北的高校受早期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极为深刻,其物质文化较多凸显了这一时期的风格。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物质文化;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12-03
      高校校园文化旨在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的文化活动为主体,通过不断创新及传承,进而形成校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通过物质文化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出该所大学的价值观。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校园布局、教学楼宇亭台及活动区等深受前苏联教育的影响,尤其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方面,不仅需要保持那些好的传统物质文化,同时也要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新理念的校园物质文化。
      1 当前东北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建设大军的前进,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与日俱增。急功近利、盲目求大的风气逐渐消化了东北的传统风格。一些本不该属于北方的物质文化悄然而生,从而导致了各大高校盲目攀比、不求实际的风气。部分高校还将原有优秀的物质文化全盘否定,全盘接纳所谓的新的“舶来品”,塑造了华而不实的校园物质文化,把教书育人的精神丢到了一边,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校园物质文化的认识过于片面,对物质文化的理解庸俗化。受全国高校扩建风气的影响,东北某些新兴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模仿、攀比、求大、庸俗等价值观盛行。部分高校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办学特点,加之外来价值观的冲击,导致在定位上出现严重偏差,盲目地模仿知名院校现有的校园物质文化,这种要“打造一个一模一样的文化氛围”的想法几乎是不可行的,一个知名的完整的校园物质文化不仅仅是艺术上的创意,同样也是历史的积淀,那种历史的斑驳感和内在的文化氛围是无法拷贝的,所以模仿者只能模仿出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却无法揣摩出其内在的灵魂。这样的物质文化只能是一具驱壳,无法实现文化的传承。
      2)物质文化与育人分开,不能体现其精神载体的功能。有些东北院校的建筑较有地域特色,能够体现自己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但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影响不足,甚至有悖于学校教书育人的主题,在对人思想的良性引导上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或者仅仅考虑物质实用性。大学理念是精神文化的核心,如何通过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物质文化体现大学理念,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大学校园作为一种文化实体,以物质与精神有机结合的方式不断传递文化内涵,对于育人而言,物质的与精神的内核是无法截然分离的,其实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符号来共同完成育人的功能。
      3)缺乏创新精神,没能形成大学的“个性”。有些高校将校园物质文化等同于一般的建筑,忽视了物质文化的公益性及其传播文明、树立内在的“灵魂性”作用。东北很多高校模仿意识浓厚,将本不属于自己的物质形式“生搬硬拽”般的嫁接到本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投入大量金钱打造“人工湖”、“绿荫草坪”,将这些不适宜北方的景观投入到北方,在季节交替过程中就会出现大面积的景观衰败,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塑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精力投入不足,缺乏创新精神,有些高校为了提升校园品位等目的,违背自然地理等客观因素,破坏自然,采取低水平的复制、粗制滥造、生搬硬套等手段,炮制了一批又一批无价值无社会意义的校园景观、地标性建筑,有些甚至将世界知名学府的地标性建筑,原封不动的搬到本校。也有一部分新型院校在依靠媒体搞炒作,想通过媒体使自己的校园物质文化得到推广,校园的商业化气息极为浓厚。
      4)发展过于盲目,忽视本地遗留的传统物质文化的重要性。东北的物质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个性,自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以后,先后受到俄日等国的文化侵袭,这对中国固有的古典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今仍能够从一些古老建筑风格中感受到当年的文化印记,尤其是前苏联的风格,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掀起了学习苏联模式的风波,东北作为离苏联最近的“桥头堡”,受苏联文化影响最为深刻。最为直观的就是东北高校的建筑风格,以黑龙江为例,这里绝大多数的高校主楼都采用“前苏联社会主义民族风格”,前苏联建筑风格偏于古典,吸收并折衷了欧洲多种建筑风格,以高大、庄严、神秘的气势取胜。同一时期及稍后一段时间,东北几所大学都出现了这种风格的建筑,并且无一例外地成为各个学校的主楼和标志性建筑,正是因为这些国外的建筑才使得这片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大地拥有了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些是东北地区特有的美学思想元素,不仅为校园增添了几分灵气,更增加了使命感。
      影响东北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经济因素,即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大的变化:有政府管理的因素,即高校等级划分的硬性指标,例如评定“211院校”、“985院校”必备的建设条件、建筑的规格、校区占地面积等等;有国外影响的因素,外国大学在世界院校排名基本都很靠前,国内院校为了赶超外国高校,盲目的在基建上下功夫,而忽视学术研究。这些情况都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只有摒弃发展中的缺点,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才能向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所以,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建设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2 优化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我国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高校的建设不仅要符合自身的建设要求,同时也要符合社会本地区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样才符合大学服务社会的本质需求。同时,请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大学发展建设“把关”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体现科学育人的功能。   创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突出育人功效。一个文化之所以长久而成为文明,关键就在于“创新”,为自己输送新鲜的“文化血液”。东北地区受前苏联影响较深,深受那种“死气沉沉”的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创新的元素极少,这就使东北高校在更新旧文化方面显得效率较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创新、地标性建筑的创新、校园绿化的创新、生活区的创新、“遵古”创新等方面。基础设施创新主要是针对教学区,尤其是实验室等应紧跟时代科技发展建设,确保教学和科研的成果;对于高校的地标性建筑要做到维护性创新,在保证其地标性建筑地位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思想革新,使不同时期不同的师生、社会人群,在提到该所院校的地标性建筑时都会有一种崭新的感受,而不是想到其“曾经的辉煌”;绿化创新就是对校园的植被面积进行合理扩大,对植物种类进行科学扩充,提高校园氧分子含量和负离子浓度,以此提高师生的工作学习效率;生活区的创新主要针对学生宿舍和食堂。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现有的学生宿舍无法承受源源不断的生源,提高学生生活环境的质量也成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新的重要部分;“遵古”就是充分遵循原有的物质文化,对于历史文化较少的东北高校,这点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些“历史遗迹”进行发散性的创新建设,使古老和现代进行有机结合,利用现代化的建筑重新赋予古老文明以鲜活思想,重启古老文明,将现代物质文化置入神秘的境界,全面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的综合水平。
      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环境,突显高校个性。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环境是指影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社会意识、社会客观环境、社会的发展水平,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发生作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东北虽处于全国经济建设发展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但这里的高校并没有迟缓建设的脚步,相反很多院校却走在同级别院校的建设前列。因此,东北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同样也受全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于社会发展这样的大环境,也许一所高校无法去改变,但是摒弃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污染还是有可能的。学校通过优化自己内部的建设环境,从而营造出适合师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在这样一个“小社会”中,师生在其中教书育人、学习研究,从而形成了一种符合高校身份的特有的文化气息,从此这种文化气息就伴随着每一代校园人成长,逐渐形成该所大学的个性。这种个性是在本土长时间形成的,因此完全符合本地区的文化气息,绝对不是那种短期催生的“舶来品”可以比拟的。《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有符合自然的,才会是最完美的。尽管当今改革浪潮涌动,建设大军此起彼伏,在这种背景下要保持自然状态,确实不易。因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环境常常受“制度”和“风气”的双重制约,校园建设处于一个良性的规范,不仅可以避免建设中走入弯路、误入歧途,而且能形成真正的“个性”,好的个性是自然而生的,自然会得到突显,这种个性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而且比正统教育更具有感染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同样应该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使建设过程充满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气氛。
      3 加強引导,构建规范化体系
      自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以来,东北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一直处于校园建设的龙头地位,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正确的引导是高校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高校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置身于社会之中的,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高校经常被人们称作“象牙塔”,在外人看来是遥不可及的,这就注定高校与外界缺乏沟通,应加強与社会的合作,使来自社会自然产生的城市个性化气息走入校园。高校育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服务于社会,社会与高校的结合不仅可以使校园人提前感受和适应社会,更能在这种氛围中产生生存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思想。社会的氛围进入校园,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研究热情,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就会有“着落点”,而且对高校管理者进行高校建设的预测和规划也有着前瞻性的作用。
      构建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规范化体系。社会各界公认的高校建设规范化体系,是根据一般院校客观实际要求而产生的标准,产生这样的标准离不开社会的正确引导。东北的省属院校占主要部分,这对于地方政府统筹高校管理十分有利。一方面,采取积极的政策,根据高校实际情况,通过增加和优化教育资源,调整发展规模,使高校拿出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的工作当中去;另一方面,高校的领导层要充分配合政府的科学指导,把合理的建设规划、严谨的建设思想贯彻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从社会到校园形成一个由统一思想作指导的科学战略规划。
      总之,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环境是为了更有效的进行教书育人的活动。教师和学生的各种行为是校园文化的直接反映形式。通过优化建设的环境,创新运行机制,加強学校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立志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使东北高校优化校园环境,继续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郭广银,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3]王向阳.21世纪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和新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2,(7):63-75.
      [4]汪银生.论一流大学的文化品格[N].科学时报,2006-2-24(B04).
      [5]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
      [6]潘大庆.先进文化:社会进步永恒的动力[EB/OL].(2008-7-10)[2012-04-30].http://www.gzwh.省略/whw/channel/whzwgk/whlt/xjwhshjbyhdd.1.
      [7]汪雷.大学生弱势群体与社会主义和谐校园[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91-93.
      [8]刘勤炼.谈新世纪对新青年的新要求[J].中国成人教育,2004,(9):30-31.

    推荐访问:初探 物质文化 特色 高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