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海浪》与弗吉尼亚·吾尔夫的人格冲突 弗吉尼亚伍尔芙海浪

    时间:2019-04-25 03:26: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海浪》是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吾尔夫最具实验性的作品,它是一部朦胧晦涩、难以卒读的意识流小说,完全取消故事因素,记录了六个人物从童年到老年内心活动的轨迹,六人内心独自作为人性各个永恒侧面所发生的声音,又在对比中组合起来,而代表理想和信念的珀西瓦尔之死,使人格整合的理想变为空想,同时表明了作家的精神危机,与作家的最后自杀有着微妙的联系。
      关键词:弗吉尼亚·吾尔夫;《海浪》;人格冲突
      一九三一年出版的《海浪》,是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吾尔夫最具实验性的作品,标志着她小说创作的一次巨大飞跃。它不仅对小说美学和传统叙述模式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使既定的文学批评程式和阅读期待视野接受了一次考验,连吾尔夫自己也认为《海浪》“是部艰深的作品,这部作品写得很艰难……我试着写出了我的梦幻。”[1]这部梦幻之作的确是“一部朦胧晦涩、难以卒读的意识流小说,”[2]它完全取消了故事因素,记录了六个人物从童年到老年内心活动的轨迹,最后由伦那德来总结他们六人之间的奇特关系,并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思考。
      其实,吾尔夫本质上是一个诗人,一个带有浓厚象征色彩的诗人,但她没有去写诗,而是去写小说。所以,她的小说大多极富象征意味,而象征作为一种能指,其所指是未知的、不确定的。真正的象征都是有生命的象征,它具有丰富的极不确定的内涵和意蕴。美国评论家哈维纳·里克特在分析《海浪》时认为六人“经历着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但却共同显示了意念如何挣扎着开始酝酿一直到产生的过程。根据荣格的理论,可以说,他们象征着富于创造性自我的个性化。”[3]这的确有道理,但若是把这部作者最后的意识流小说纳入到作者一系列意识流小说中去分析,笔者认为它似乎更多地象征着作者人格整合的失败,表明了她严重的精神危机。书中的六个人有不同的性格和相似的经历,但他们彼此紧密相连,合在一起代表了一个完整人的所有侧面,而最终伦纳德联合了每个人的感觉,把六个人的全部经历编织起来,作了书中最长的独白,以他对死亡的一声痛苦的呼唤而告终。
      吾尔夫以一段描绘大自然景观的抒情散文作为小说的开头:“太阳尚未升起。海和天空浑沦一体,只有海面上微波荡漾,就像有一块布在那里摇摆出层层褶皱。”[4]此刻太阳还未升起,自然界处于模糊一片,暗示书中人物的意识尚属朦胧阶段,而只能凭借敏锐的感觉器官来辩认周围的世界。随后的章节则揭示出六个人物各自具有的特征:奈维尔是位剑桥知识分子,崇尚理性主义的秩序和精确,但学术地位和成就却无法安慰这个精神上的孤独者;路易斯由于内心凝聚自卑情绪,过于追求世俗的成功,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他满足于用打字机和电话武装自己,但灵魂却无所依傍,日趋衰朽;苏珊向往自然,鄙弃伦敦,她体现了母性的充沛能量,最后她对于自然的乐趣感到厌倦,发觉自己的生命缩小成了一个蚕蛹;珍妮则是性欲力量的化身,她是用肉体来想象的,伦敦在她心目中是一个由舞会、鲜花和男人组成的世界,她代表着用肉体来接触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但随着年华渐逝,她内心深处暗怀恐惧;罗达同上述两位女性相比,她的生命似乎不存在物质性,她完全倾向于精神的东西,一切有关肉体的方面都令她厌恶,只求生存于梦境中,并对生活感到莫名恐惧,最后终于自杀;而伦纳德是一位作家,他在生命早期就有某种自己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意识,他不相信分离,认为他们六人是连为一体的。他还自认为承续着拜伦、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贝多芬的使命,他虽在生命的旅程中充满着焦虑,但抱着挑战死亡的勇气。
      吾尔夫通过勾勒主要性格和描绘轮廓的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六种生命的样本、六种人格的类型,但同时更应看到,六人内心独白作为人性各个永恒侧面所发出的声音,又在对比中组合起来。她的友人认为“可能因为弗吉尼亚(即吾尔夫)缺乏小说家对人物的戏剧特性的意识,而且对人的精神构造更感兴趣,她很喜欢引申它们,依据它们来纪实地描述自己。”[5]吾尔夫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书中的六个人物应为同一人……我自己渐渐老了起来——明年我就五十岁了,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要将我整个人集中在一个弗吉尼亚·吾尔夫的躯体中是多么的困难;即使是我目前居于其躯体之中的这个特殊的弗吉尼亚·吾尔夫,也极易受到各式各样彼此不同感情的影响。”[6]我们知道吾尔夫不但阅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而且她和丈夫合办的霍加斯出版社,还出版过弗洛伊德著作最早的英译本。她受弗洛伊德学说影响,把人的心灵看作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结构,例如她在日记中曾经说她有二十个自我,在小说《奥兰多》中,她说一个人可以有两千个自我,因此我们认为吾尔夫把《海浪》中的六个彼此各异的人物比作自己人格的各个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它们总是处于矛盾冲突之中,而这六个人所感到的痛苦、孤独和失意,以及他们对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关系的惶惑感,说明那种和谐统一的整合人格对他们来说已是遥不可及。荣格认为,“个体的精神是从一种浑沌的、未分化的统一状态中开始的。在这以后,正像一粒种子成为一棵大树一样,个体的精神也发展为一个充分个性化了的、平衡和统一的人格。”[7]虽然完全的分化、平衡和统一很难达到,但这是人格发展所选择的方向,而人格各个方面的个性化和整合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步骤,它们应该是并驾齐驱的。《海浪》一开始的太阳初升等景物描写象征着个性化的开始,但人格的整合却没有与此同行,特别是代表着理想和信念的珀西瓦尔之死,使人格整合的理想变为空想,同时表明了作家的精神危机,即作家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时对追求完美人格、理想人生的幻灭感和挫败感。与健康的精神相比,精神危机是病态的,但与精神麻木相比,危机却显示了生机。一个人精神上发生了危机,至少表明他有较高的追求,追求受挫,才产生危机,在一个支离破碎、筚路蓝缕的世界,一个人也许就只能在危机和麻木二者中作选择,而只有那些优秀的灵魂,才会对这个世界感到切肤之痛。《海浪》并不仅仅只表现出作者的精神危机,同样也是一战后英国民众精神混乱的真实反映。
      马·布雷德伯里等主编的《 现代主义》一书中认为,《海浪》 “包含了令人不安的恐惧和弦外之音以及隐晦洞察力,它们无疑与她一九四一年的自杀有联系。”[8]现实生活中的人格整合是渺无希望的,只有在艺术的世界中去追寻了,而一旦不能写作,吾尔夫就失去了她安身立命之本。《海浪》是一支交响乐,奏响着命运的篇章,预示了十年后作家的结局。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想到我的生命的构成真是玄秘而深奥,只有写作才能将它变成一个整体。”[9]即在创作中实现她的人生理想;而在《往事杂记》中她表述得更明白,认为生命的启示必须变为语言:“只有将其付诸语言,我才能使它完整;这种完整性意味着它已丧失了伤害我的力量。或许因为我这样做的时候便去除了痛苦,所以将分离的部分组成整体会给我极大的乐趣,或许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强烈的欢乐,当我写作时获得的正是这种极度的喜悦。”[10]她把这种认识称为她自己的人生哲学,这种哲学同时也暗含着假如你不能写作了,是否还有生存价值的意味,而恰恰吾尔夫是非常看重生命意义的女性,看得甚至比生命本身还重要。她一生都在致力于思考、寻求和创造这种意义,如果要她停止这种寻求,她就会活不下去。一般认为自杀是弱者的最后选择,或者说,自杀总意味着怯懦、逃避和失败,但对吾尔夫来说,她选择了自杀,就是选择了勇气、挑战和辉煌,就是选择了直面惨淡的人生。她的墓碑镌刻了《海浪》的最后一句话作为墓志铭可谓恰如其分——“死亡啊,我要朝着你猛扑过去,决不屈服,决不投降!”[11]
      注释:
      [1]弗吉尼亚·吾尔夫:《吾尔夫日记选》,戴红玲、宋炳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41页。
      [2]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73页。
      [3]瞿世镜:《吾尔夫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216页。
      [4][11]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曹元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1页,第260页。
      [5]转引自昆汀·贝尔:《伍尔夫传》,萧易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00页。
      [6]弗吉尼亚·吾尔夫:《弗吉尼亚·吾尔夫文学书简》,王正文,王开玉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84页。
      [7]霍尔等著:《荣格心理学入门》,冯川译,三联书店,1987年,第112页。
      [8]马·布雷德里、詹·麦克法兰编《现代主义》,胡家峦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30页。
      [9] [10]转引自伍厚恺:《弗吉尼亚·吾尔夫:存在的瞬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62页,第362页。
      何玉蔚,文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师。

    推荐访问:弗吉尼亚 海浪 人格 尔夫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