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北野武 全员恶人 [死亡视域下的北野武电影研究]

    时间:2019-04-12 03:14: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死亡”是北野武电影的至高命题,他对于死亡有着近乎疯狂的执着。无论是以静谧风格为显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还是以暴力因素为重的《花火》,无不彰显着北野对于死亡的深深迷恋。北野武的电影介于暴力气质与童话感性之间,是一种残酷的温柔。
      【关键词】 死亡;北野武电影;暴力气质;童话感性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207-02
      死亡,是人类无法逃遁的一个谜。人类惧怕的,不是已知的而是未知的事物。没有人曾经从那个死之国度回来过,向我们描述那里的真实境况。死亡是无法回避的哲学问题。
      日本人酷爱哲学,对于人生、生命的命题尤其关注。他们的死亡观念很独特一一轻视死亡,不把死当作一种负面的存在,或者说以死为美。日本崇拜死亡,且不说武士喜以剖腹自杀为荣,文学家从泉静花、秋田雨雀、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到川端康成,每一部作品的主人公几乎都以死亡终结,甚至连作家本人都逃脱不了自杀的命运。而日本漫画发展到今天,随着画技、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不断发展,情节也从温馨浪漫逐渐转向了阴暗杀戮。日本人是希望通过死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而总会沉迷于死亡的诱惑和震撼。
      作为日本电影“暴力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北野武师承黑泽明与深作欣二,却另辟蹊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继创作了《凶暴的男人》《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花火》、《兄弟》、《玩偶》、《坏孩子的天空》、《菊次郎的夏天》等影片。他的影片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出现激烈的暴力前,总会先让人感到他的作品会是一部平静的影片,最后观众却发现,在平静中蕴藏着惊人的暴力。可以说,北野武的电影介于暴力气质与童话感性之间,呈现出一种残酷的温柔。
      一、电影层面:叠加死亡元素
      在电影作品中,北野武喜欢将电影元素与“死亡”叠加。1989年,北野武拍摄第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一个凶暴的男人》,影片充满血腥暴力,而且这些暴力往往是突然间满不在乎发生的,浓重的死亡意识初见端倪。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把男主人公的死亡与他对冲浪的执着、对大自然的热爱结合。在北野武的眼中,他的逝去与其说是这段生命的结束,勿宁说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一次向大自然的回归。
      《兄弟》则将暴力美学上升到了一种理念的高度,在此片中,兄弟义气高于一切。在主人公等一批黑社会成员进入这个行当时,他们就知道迟早要死去,他们是用自己的生命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
      《坏孩子的天空》是以高中生的视角讲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片中的两名青年角色诠释了青少年独有的执着、叛逆与大胆。他们不愿忍受等级的制约,渴望自由,且有勇气承担一切后果,他们为追求自我而活着,最后却都因为涉世未深而宣告失败。电影的最后导演北野武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局,也许安和了生活的本质:无常。
      《花火》是将暴力、死亡元素与友情、爱情元素结合的一部电影作品。北野武饰演的警察,面对同事的殉职、残废,毅然把对朋友的友情转化为责任;面对患有不治之症的妻子,他把能让妻子享受最后的快乐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他在自责中活了下去,因为他认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所以自己必须承担所有的后果。多方面的压力使他不能履行照顾妻子和朋友时,他选择了去抢银行,选择了牺牲自己。《花火》中所展现出的,是与日本传统生死观不同的生命意识,在强调生命流失的悲观主题的同时,也在试图寻找生命永恒的超脱。
      北野武电影里的人物会为了他们认为值得的东西选择去死,如同另一种形式的切腹。
      二、电影技巧:死亡表现者
      1994年,北野武由于酒后骑车发生车祸,曾悲观到想去寻死。自此以后,他的电影风格发生了变化,就像钟摆,从一个极端摆到另一个极端,他会经常用突如其来的死亡,刺破温馨的画面。在《小奏鸣曲》中,画面明明是冲绳岛碧海蓝天的景色,黑社会大哥村川带领弟兄整日在沙滩上嬉戏,每日却始终被死亡气息所笼罩。影片行进中,有一瞬间,枪、血、死亡就相继登场了,鲜血淋淋的温馨。村川曾与女人有一段对白:“死的问题想太多的话,就会真的变得很想死。”这应该是北野武车祸后对生死变奏问题的思考所得。
      在电影技巧上,北野武喜欢使用固定机位,镜头位置没有太多变化,始终对被拍摄对象保持冷静,疏远的距离感。北野武在影片《花火》的几处镜头插入了自己的绘画,成功地创造了一个温馨、宁静的世界。这些画很随意地摆着,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影片中有相当长的时间展现崛部注视着花店前的一束束鲜花,通过闪回的方式剪接花与那些图画,营造和谐与宁静。其中在插画里,有一幅上反复写着“雪与光,然后自觉”几个字,这是北野武事先画好的,使用在影片中,画上又泼了墨,展现主人公崛部当时的心情,很有震撼力。给我更深印象的则是那幅在樱花盛开的树枝间,一个坐着的少女的背影的绘画。少女的身旁有一把匕首,光亮的匕首破坏了画面的纯美,象征着死亡,一种美到极致的毁灭。
      北野武如同一个死亡表现者,电影则是其对生死观的一种诠释。他喜欢让自己一次次在自己的电影中死去,希望通过凭借这一途径,抵消死亡焦虑带来的恐惧。这是北野武的死亡哲学,即从容地行于死亡之途,就算温情都不能阻断。
      三、对北野武电影中死亡因素的思考
      日本文化中这种对生命的轻视,这样的死亡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武士会切腹自杀?为什么在自然界里求生应该具有的根本意义,在人类这里却变成了自己要去寻死。或许是因为死亡被涂上了过多的意义。或许真的就是因为死亡被涂上了过多的意义。死亡该有意义吗?在很多哲人看来,它应该只是生命的结束。人类觉得死亡是人生中很重大的一件事情,因其不可触碰。死亡无法为人类所掌握,它似乎是我们无法知道的另一个世界,充满神秘、幽暗,所以死亡就被赋予了无数意义。
      回到电影《花火》,里面那个北野武扮演的警察崛部就是一个轻视死亡而去选择死的人物。把自己的死赋予了意义,并为这个意义付出生命,就像“花火”一样燃烧,顷刻将所有能量在瞬间花光。我不知道这种选择是对是错,只能说这就是日本人的文化,一种如花火般为某些东西自燃的文化,它跟武士切腹本质是一样的,总结为一句话:为某些认为值得的东西选择去死。电影里的北野武是另一种形式的切腹。
      想起日本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位少女突然自杀,不是为了殉情,也不是受到什么伤害。从遗嘱中我们得知:她是怜惜自己灿烂的生命,害怕一天一天老去,所以,她决定在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死去。姑且不论传说的真伪,它却暗合了日本人传统观念中的“樱花情结”。春夏之交,樱花从北向南依次开放。樱花怒放后又会迅速凋零,无论开放还是凋谢都极其灿烂,所以日本人非常喜爱樱花。在日本的传统的和歌俳句中,都流露出强烈的生死无常的观念。北野武的电影充满了这种“极端”,也许是因为有了这样激烈的死亡和暴力的展示,才能用其反作用力来描写更强烈的感情。
      北野武电影的至高的命题是“死亡”。其实,当人类对死亡作出思考的时候,恰好能在某种程度上去感受到“生”;反之,过分疏远和回避“死亡”,则同时也会远离了“生”。这是北野武对自己、对在电影作品演出“北野武杀死北野武”作出的最明确的解释。北野武是想用对死亡的蔑视去消解对死亡的恐惧。
      参考文献:
      [1][日]北野武.向死而生[M].李颖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推荐访问:视域 死亡 北野武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