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辜鸿铭】

    时间:2019-04-03 03:18: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民国时代,既是风云激荡、变幻莫测的时代,又是一个大师学者辈出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许多人以其特有的才学和性格特点而谙熟于百姓之耳,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辜鸿铭正是这样一位十分有特色的人物,相比于章太炎的“疯”、黄季刚的“狂”,用“怪”来形容同为学问大家的辜鸿铭实不为过。而事实上,辜鸿铭的桀骜不驯的个性并不是他有意装出来的,而是各种因素在他身上集合的结果。
      远在30多年前,他住在北京东城一座寒素的四合院房子,每月不知有多少国际名流学者亲自造访他的“寒舍”,听他讽刺讥笑,若不服气,与他辩论,大都逼得面红耳赤,还得赔笑拉手,尽礼而逃,否则那拖着小辫子的老书生绝不肯绕,尤其是对客从西方来的。
      —凌淑华
      他是公开主张多妻主义的,他的一个最有名的笑话就是“人家家里只有一个茶壶配上几个茶杯,哪有一个茶杯配上几个茶壶的道理。
      —罗家伦
      他脾气倔强,他以对立为生,大家接受的,他拒绝,大众喜欢的,他厌恶。大家崇拜的,他鄙视。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乐趣和骄傲,因为剪辫子成了时尚,蓑衣 他偏要保留,如果别人全都留着辫子,我敢说他就会成为剪辫子的第一人。
      —温源宁
      像以上这样的关于辜鸿铭的趣事记录是很多的。终其一点,辜鸿铭的怪就怪在他逆潮流而上,他宣扬君主主义,却是满清的帝制,而非袁世凯的帝制,他一生拖着作为奴役标志的辫子特立独行,他动辄开口老庄孔孟,动辄闭口歌德卡莱尔,没有谁能够驳倒他,而他那句非常有名的:“有些人脑后的辫子剪了,但心里的辫子还留着!”让很多人哑口无言。辜鸿铭就这样以一种固守传统的卫道士姿态,拖着长辫子满民国的大街上乱跑,很是出风头。
      那么究竟哪些原因促成了这样一位怪人的产生呢?
      一、时代背景与家庭因素
      辜鸿铭出生的时候正值中国的海防大门被西方的炮舰打开之际,这时候西学开始向中国渗透,中国人开始苦苦探索救国之路。这种大的背景是辜鸿铭保守思想形成的一个总的历史因素,在这样一个对洋人盲目崇拜畏惧的时代里,辜鸿铭产生了要保住中华帝国精神遗产的想法实不为过。
      辜鸿铭之父辜紫云是当时槟榔屿英商布朗的助手,而辜母则是葡萄牙人。所以辜鸿铭是混血儿,辜家在槟榔屿已历经四世,成为世家大族,社会地位高,财力充裕,因此辜鸿铭在少年时能够接收良好的教育。同时其父对他十分严格,辜鸿铭初学的东西都是忠君爱国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同时,其父还教他背诵佛教经典《大悲咒》,令其刻苦修学,成就大业。在此情况下,辜父成了辜鸿铭思想最早的启蒙人和督促者。后来辜父为了让辜鸿铭在国外完成学业,甚至一直让人隐瞒自己逝世的消息,直到辜鸿铭学成归国。对父亲的感激和对父子间不成文的承诺的遵守使得辜鸿铭一生捍卫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保守派的代表。
      二、西式教育和一战
      布朗没有子嗣,所以布朗便收辜鸿铭做了养子,并在辜鸿铭14岁时带他去德国学习,临行前辜鸿铭牢记其生父告诫他的:“不入基督会,不剪辫”,而作为养父的布朗也告诉辜鸿铭:“你的国家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你要出国好好学习,将来为你的国家和人民效力。”到德国后,布朗亲自教辜鸿铭背诵歌德的《浮士德》、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并教辜鸿铭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后来又送他到柏林工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就读。辜鸿铭在西方接受了系统完整的教育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完成此类教育的第一人。于是,辜鸿铭熟谙西方文化(包括历史、哲学、文学等)。但这样也产生了一个弊端,那就是辜鸿铭对西学中的瑕疵也分外清楚,所以他以后便利用熟知的西学中的不利因素反对西学而推崇中学,如辜的代表作《春秋大义》一书就是这样的显例。
      在辜鸿铭游学西欧之际,对他影响深远的而且被他视作终生崇拜的人当属歌德和卡莱尔。初期,辜鸿铭最先接触的是歌德的诗,后来在辜鸿铭归国研究了数年中学后,发现歌德的思想与中学中的一些思想不谋而合,再加上歌德也是赞扬中学的,如歌德说:“世上只有两种势力,公道与礼义”,而这个“礼”恰恰是儒家思想所着重强调的,歌德的话深刻的表达出了中国文化的思想本质,亦即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这也与辜的观点不谋而合。而卡莱尔的“人类一线光明是中国的民主思想”、“西方没有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等言论也深深影响了辜鸿铭,使得辜越来越坚持中国固有的“真民主精神”和“中国早就有民主”的论点。此外在辜读巴黎大学时,凯莱尔的一位学者朋友曾经找到他谈论过中学并告诉他《易经》是中国最有价值的经典并希望辜回国后好好研究《易经》,这件事对辜的影响从辜自号“读易老人”和奉《易经》“三才论”—“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为瑰宝可以看出。以上这几位学者正是在辜鸿铭思想逐渐形成的时期出现的,他们的著作和思想深深影响了辜鸿铭。
      辜鸿铭归国后,一战爆发,欧洲人民陷入战争的苦难之中,辜由此进一步认识到了西学的弊端,他从欧洲拜金主义和群氓崇拜出发分析欧战的原因,并宣称只有中国的“义”和“礼”才能拯救西方的危机,在辜看来,西方自古是不注重“礼”的,因为辜坚信西学中缺少“礼”是西学和儒家思想最大的区别,所以辜鸿铭便断言:西方唯有寻求中华文明方可以解决问题,这一断言是受到当时很多欧洲人认同的。托尔斯泰也致信辜鸿铭表示认同,所有的这些因素集中起来进一步巩固了辜鸿铭对中学的固守。
      三、自身能力因素
      辜鸿铭游学欧洲11年,熟通9国语言,获得11个博士学位,翻译著书都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对西学及西方人,无论是大家学者还是总统王公,辜鸿铭一概不畏惧,这也是其性格傲慢张狂的一个重大因素。因为其本身有才所以恃才傲物。辜鸿铭归国后入张之洞幕府随张之洞学习《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同时跟随大儒沈曾植学习中学,使其在中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以致于有人说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即是来自辜鸿铭。辜鸿铭深刻的辩解能力,超凡的记忆能力也使得他能背诵《康熙字典》,并且熟练的研读“四书五经”。后来辜鸿铭翻译的《论语》、《中庸》在西欧广泛出版,再加上辜精通外语在洋务中应付自如,所以大大提高了辜鸿铭的知名度,而这些又从一个侧面影响了辜鸿铭,中学和西学的兼得使得辜鸿铭对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于是他便用西学批评中学中的媚洋人士,用中学批评西学中的自大人士,这些对辜鸿铭来说都是很容易的事情,这也成为辜鸿铭骄傲的资本。但是辜鸿铭虽然受到了完整的西学教育,但是他所受的中学教育就不是完整和深入了,他是“半路出家”学习中学的,而且归国后的辜鸿铭并没有完全钻研学术,而是在张之洞的幕府干洋务,所以他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研习中学,这正如吴宓所说:“辜氏乃归国后自修中学,所以对中学不能深窥底蕴,所以言论多武断而偏激……与中国传统中获取与自己崇拜的导师相类似的思想,故爱不释手,以此炫耀。”吴宓的话是很深刻的,辜鸿铭并没有熟谙中学,他只是从中学中寻找和所受西学中相似的东西,而且对和自己崇拜的人物相吻合的观点最为推崇,于是辜鸿铭对中学就怀有一种偏执的感情了,由于发现了中学中和自己崇拜的导师相似的思想于是爱不释手,对中学越加赞扬,趋于固守也就是自然而然了。

    推荐访问:辜鸿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