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大鼠行为学【CCI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学观察】

    时间:2019-03-29 03:21: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目的:探讨CCI(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模型大鼠一般行为学及痛阈变化。方法:SD(Sprague-Dawley)大鼠48只,6~8周龄,雄性,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三组,即正常对照组(Nave组:n=16,分7、14 d亚组,每亚组8只)、假手术组(Sham组,n=16,分7、14 d亚组,每亚组8只)以及CCI组(n=16,分7、14 d亚组,每亚组8只)。按Bennet和Xie方法制作CCI模型,通过von Frey测定大鼠神经结扎侧(左侧)及对侧(右侧)后足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结果: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CCI组大鼠术侧痛阈在术后第3、6、8、10、13天明显降低,且低于术前基础值。结论:CCI大鼠行为学的改变与痛阈的变化有一定联系。
      【关键词】 CCI模型; 大鼠; 疼痛行为学; 痛阈
      疼痛是人们一生中经常遇到的不愉快感觉,它提供躯体受到威胁的警报信号,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保护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各种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当今困扰人类健康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根据神经生理功能,疼痛可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神经系统损伤或异常引起的一种难以治疗的疼痛状态。CCI模型是最常用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本研究主要观察CCI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学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SPF级SD大鼠,6~8周龄,雄性,体重180~200 g,购自川北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动物饲养环境安静,有良好的通风和空气过滤系统,室温22 ℃左右,湿度50%左右,明暗光照12 h:12 h,自由摄食,隔日更换笼具和垫料。动物适应环境3 d。雄性SD大鼠(n=48只)随机分为三组,即正常对照组(Nave组:n=16,分7、14 d亚组,每亚组8只)、假手术组(Sham组:n=16,分7、14 d亚组,每亚组8只)以及CCI组(n=16,分7、14 d亚组,每亚组8只)。
      1.2 CCI模型的建立 (1)按Bennet和Xie[1]方法制作CCI模型;(2)称重:采用腹腔给药10%水合氯醛麻醉,300~500 mg/kg。侧卧位,手术侧在上,消毒,铺巾,选择左后肢,在股骨下方约l cm平行于股骨切开皮肤,用小剥离子经股二头肌间隙钝性分离肌肉,暴露坐骨神经,用神经剥离子轻柔将坐骨神经与周围软组织分离;(3)在坐骨神经分成三支前的主干部位游离神经7 mm左右,在距神经起始处(三支分叉处)上方2 mm处,用4.0含铬羊肠线结扎坐骨神经4道,每道间隔约1 mm,使被结扎的神经长约4~5 mm。注意结扎的松紧度,以打结时可见肌肉轻微抽动为准;(4)局部生理盐水冲洗,间断缝合肌肉筋膜、皮下组织以及皮肤;术毕将大鼠放入鼠笼,于温暖、安静环境自由喂养;(5)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坐骨神经外,其余同模型组;手术由同一人操作。
      1.3 行为学观察 在手术后2周内,每隔1~2 d观察1次,包括大鼠的步态和左后肢的姿势、局部皮肤以及肌肉张力的改变程度、是否存在舔咬肢体现象等。
      1.4 机械刺激伤害感受阈值(MWT)的测量 在安静的环境中,将大鼠单独放置于透明的有机玻璃体中,待大鼠适应环境15~30 min后,以Electronic von Frey刺激针刺激大鼠左、右足底,每只大鼠刺激3次,间隔大于10 s。大鼠会出现抬足、缩足、快速甩足以及甩足后舔足等反应。将3次读数取平均值作为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各组于术前、术后第1、3、6、8、10、13天进行测量。测量时间固定为9:00~13:00。术前测定值为基础机械痛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PASW Statistics 18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样本均数间的比较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资料方差分析和post hoc检验,P0.05)。在术后第6、8、10、13天,CCI组大鼠体重与Nave组、Sha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机械刺激伤害感受阈(MWT)变化 各组大鼠术前机械性痛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Nave组大鼠痛阈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非术侧机械性痛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I组大鼠术侧痛阈在手术后第3、6、8、10、13天明显低于非手术侧,亦明显低于Sham组和Nave组(P<0.05)。CCI组大鼠术侧痛阈在手术后第6天降低最明显,此后一直保持此趋势至术后第13天,见表2。
      3 讨论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大多来源于动物模型,尽管目前模型还存在不少缺陷,但是它为理解和探索人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病理性疼痛按其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前者多由损伤或炎症反应所致,当损伤痊愈或炎症消失时,疼痛即可消除。后者则多由难以消除的慢性炎症或神经病变所致,病程常迁延很久。慢性病理性疼痛模型主要分为两大类:炎症性及神经源性[1-2]。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机制比较复杂,病变部位可从外周感受器一直到脑。神经病理性疼痛一般均伴有血管功能异常及炎症征象[3]。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由于患肢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神经递质释放量下降,引起表皮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性功能丧失[4]。Bennett和xie于1988年首次复制出CCI模型,是国际上应用较多的疼痛模型。该模型操作简单,易掌握。该模型术后第2天开始出现痛反应,10~14 d达高峰,持续2个月后痛反应消失[1]。本次实验研究结果与上述理论相符。

    推荐访问:大鼠 模型 行为学 疼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