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土地与黑夜的迷狂 句子迷经典语录

    时间:2019-02-05 03:18: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海子是20世纪极具才华的诗人之一,他热爱土地、黑夜、雨水。土地是他精神的栖居地,是他与神对话的通道;雨水是神的眼泪,是心灵的洗涤剂;黑夜是拯救他的哲学,这些乡土意象是他赖以生存的价值根基,是他获得生命意义的源泉。他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生与死的纠缠,灵与肉的分裂,终于在那个黄昏走向了人类的尽头,走向了属于他自己的生命根基。
      [关键词]土地 黑夜 水 死亡
      
      Land and Night Furor
      ――Analysis of HaiziPoetry
      
      ZHANG Yanbin
      
      Abstract:Haizi the 20th century,one of a very talented poet,he loves the land,night,rain. The spirit of the land is his habitat,his channels of dialogue with God;rain is God"s tear and the soul of the detergent;the nightis the philosophy saving him,these local imag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value of his survival the source of the meaning of life.His life body and soul of the division was a life of contradictions,and finally in that dusk toward the end of humanity toward his own life,belonging to the foundation.
      Keywords:landnightraindeath
      
      
      海子是当代文学史上罕见的用生命抒写诗篇的伟大诗人。他是一位真挚的人,纯正的人,有一颗干净圣洁透明的心,对外界始终保持着敏感超越的情怀,似乎不染尘世。然而他也是被轻轻的尘土夺去生命的人。在尘世与神世、理想与现实、世俗与超越中苦苦挣扎,却对大地麦子怀有宗教般虔诚的赤子,在对“大地”的反复歌咏里追寻生存的本质和精神的故乡,将透明的智慧和纯净的梦想,植入泥土、麦子、粮食、马群这些乡村物象之上。那种眷恋,挚爱,在一首首诗歌中像火山喷发似不可遏制而又惊天动地。他被认为是后朦胧的代表,他们认为朦胧诗对于政治、道德、历史、文化的探讨充满了精英意识,远离了现实与人类,于是他们从各个角度为自己心目中的诗歌确立新的的审美规范,更注重从哲学层面探讨人生价值与终极意义。就是这位人类可爱的儿子在一个寂寞悲凉的黄昏,静静地躺在冰凉的铁轨上走向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
      海子生活在一个旧的价值体系崩溃,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整个社会充塞着彷徨、迷惘气息的年代,商业大潮的滚滚而来,昔日的乡土文化逐渐变质甚至不复存在,作为曾经生活在农村的海子而言,土地麦子已经化为他的血液,这样无异于在撕裂他的生命,他只能在京城一角默默的舔着流血的伤口。海德格尔说:“那些被舍弃与本原接近而离开故乡的人,总是感到那么惆怅与悔恨。”这种惆怅与悔恨并没有使他沉沦,而是借助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尽情书写自己的诗歌理想与抱负,企图通过诗歌这座阶梯与神对话,缩短黑夜与大地之间的距离,使两者沟通与碰撞。
      
      一、土地:精神的栖居地
      荷尔德林在他的颂歌《佩特慕斯》中说:“哪里有危险,拯救行动就在哪里生长。”在海子的精神图景中,真正有危险的是乡村,正在被吞噬的乡村,而这个乡村的心脏就是土地。土地,是诗人的精神家园,生命意义的源泉。在其诗剧《弥赛亚》的第十章:“大地啊,伴随着你的毁灭/我们的酒杯举向哪里/我们的脚举向哪里”,第12章《众神的黄昏》:“现代人,一只焦黄的老虎/我们已丧失了土地/替代土地的,是一种短暂而抽搐的欲望/肤浅的积木,玩具般的欲望”。土地的毁灭使海子不知道“脚举向哪里”,在时空与空间的巨大包围与挤压中,海子找不到自己的生存坐标,生命的意义,土地的毁灭使作者的精神处于极度的迷乱、紧张的状态,但是他却找到了土地毁灭的原因――欲望,在“欲望”前作者加了“短暂而抽搐”、“玩具般”等定语,在海子眼里,只有土地是永恒的,与之相对的欲望是短暂的,甚至是肤浅的、游戏似的。其实在这里,海子对欲望进行了强烈的嘲讽,意在表明都市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戏谑、游戏的生命价值,他们根植在虚无缥缈的并不能使人得到根本解放、自由的价值的短暂自慰中,他在其《诗学:一份提纲――辩解》中说:大地本身恢弘的生命力,只能因欲望来代替和指称,可见我们已经丧失了多少东西。在《麦地与诗人》中:“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在这里,麦地已经不是客观的麦地,而是作为一名神秘的质问者,审判者,这种质问就是关于为何“玩具般的欲望可以是使土地毁灭的原因”的愤怒声讨,下文:“当我痛苦的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在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激烈的你死我活的较量中,作者只能用充满张力、血色的诗歌为即将逝去的乡土文化作最后的呐喊与迷狂,然而一己之力,是那么的无力与脆弱,但他仍要继续飞蛾扑火的精神,此时的诗歌就是他人的一场烈火,这场烈火来源于两个文化之间的对抗,诗歌就像一束在小草在他们之间顽强的生长,又是他们摩擦出的耀眼的火花,照亮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上空,最后一句:“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作者将个体的体验上升到人类的集体经验,使诗歌的艺术内涵得到升华。
      艾青在《土地》最后说:“为什么我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作者对土地的“爱”比艾青走得更远。在《土地》的第三章《土地固有的欲望和死亡》:“我会一无所有/我会肤浅的死亡/在这之前,我要紧紧的抓住悲惨的土地/从中心放射,延伸到/我们披挂的外壳/土地的死亡迫害我,形成我的诗歌/土的荒冷与沉寂”,土地是他的精神家园,海子就是将自己想象为土地的化身,土地是他的心脏,他又继续说:“土地,这位母亲/以诗歌的雄辩和血的名义吃下了儿子。”在这句诗里,土地既然被作者唤作母亲,为何下句用“吃”这个残暴的字眼,难道是作者在控诉土地吗?非也,作者控诉的是淹没土地的工业文化,土地依然是土地,依然是作者的母亲,依然是他栖居的天堂,然而在时代的大潮中,土地,作者精神的母亲不可避免的被异化了。他变的冷漠、无情,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要吃掉,但作者还是爱的如痴如醉,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是精神的痛苦、绝望、分裂。
      
      二、黑夜:拯救的力量
      海子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说: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海子的精神居所有两个:一个是闪着金色光芒的麦子、土地,但那只是“空虚而寒冷的乡村”,另一个就是黑夜与死亡,紧靠人类尽头,黑夜又徒具诱惑。如在《献诗》中,海子说:“黑夜降临,火回到一万年前的火/���/火回到火,黑夜回到黑夜,永恒回到永恒”,在海子看来,在黑夜中,没有空间这个概念,历史与现实在黑夜里相遇,因为黑夜降临,火可以回到一万年前的火,只有黑夜能使万物回到他的本真状态,只有遮住了天空,才能聆听大自然的心跳,黑夜拯救了大自然同时也拯救了诗人自己。在《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献诗》中:“黑夜比我更早睡去/黑夜是神的伤口/你是我的伤口”。只有在黑夜里,海子才有可能与神相遇,只有在黑夜中,才能接近本原,然而此时的本原已烙上商业文化的痕迹,黑夜成为揭示真相的环境,所以作者说:黑夜是神的伤口。王富仁在其主编的《20世纪中国诗歌经典》中有这么一句话:海子的诗歌往往追求一种神言与人言相融合的精神体验。诗人努力体验神的体验,所以他说:你是我的伤口。在《弥赛亚――夜歌》中:“黑夜,年青而秘密/像苦难的火/像苦难的黑色之火/看不见自己的火焰/这是我的夜歌/黑夜抱着谁/坐在底部/烧的漆黑/黑夜抱着谁/坐在热情中/坐在灰烬和深渊/他茫然望着我/这是我的夜歌”。在作者看来,黑夜是年轻而神圣的,是充满神秘的,在它面前,海子找不到他自己,但黑夜又是在受难,“灰烬”一词似乎预示类的末世,而“深渊”则所指世界的沉沦,这两个词的使用勾画出了人类末世的灰色景观,而“他茫然望着我”,则突显了它的无奈与伤感,其实此时茫然的是他自己,他想借助黑夜来隐喻“世纪之夜”,与海德格尔提出的“世纪之夜”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诚如朱大可在《先知之门――海子与骆一禾提纲》中所说:“在由时间复叠起来的黑夜中,暗作为它的本性大量涌现着,以宣称明的不在场,这就是暴力之暗、恶行之暗、迷津之暗和慌语之暗在世界之夜的集合,他们构成了海子和骆一禾的诞生背景。”
      
      三、雨:神的眼泪,心灵的洗涤剂
      克尔凯郭尔认为人是有罪的,这种罪是原罪。他来自于上帝意识,“人面对上帝之责任的重托下,因上帝之助,犯罪意识即会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但克尔凯郭尔又告诉我们:做一个“有罪意识”的人并不是坏事,相反,它更能使我们产生神的意识,神界意识。海子就是这样的一个诗人,有“原罪”意识的人,土地、麦子、粮食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是一块禁地。一旦遭受践踏,雨水就是神在流泪,海子在《我请求:雨》:“岁月的尘埃无边/秋天/我请求:下一场雨/洗清我的骨头”,海子在用神的眼泪赎罪,所以是通过“洗清我的骨头”洗心革面赎掉自己的罪恶和过失,就可能建立一个人间“神界”,但最后作者说:“我的眼睛合上/我请求:雨/雨是一生过错/雨是悲欢离合”,这种“罪”并没有因雨水的清洗而消失,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获得了永恒,一种终极的存在。清洗使“原罪”意识更强,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强烈,这是精神的黑暗与长夜,它无止无尽,孤寂自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无期的大忏悔,诗的开头:“我请求熄灭/生铁的光、爱人的光和阳光/我请求下雨/我请求在夜里死去/我请求在早上/你碰见/埋我的人”。李金发在《小诗》:“生无家可归/死了终得掩藏地下/吁,何以有这无端的笑/粗笨的呻吟”。两位诗人在这里表现的都是一种极端的悲观厌世。在海子那里只有死亡才能摆脱“罪”的咒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海子的诗歌是用灵感和神性体验写成的,一些寻常的意象在他那里有一种奇迹般的魔力,似乎难以言说,好像是圣灵在人间的代言。他热爱着土地麦子,但让他回到那片土地又不可能。尼采说,“在大地上找不到比善和比恶更大的势力了。”它无形的支配着诗人的心灵,支配了你人生观、生死观,然而现实世界又是一团乱麻,海子偏执的理解只能使他更痛苦和矛盾,土地、麦子、黑夜没有把他引向积极的人生,而是引向人类灰烬的片面臆想的深渊,他获得了灵魂的解脱,是渺小的必死生灵超越了平庸无奇的生活,并最终证明它是超越“艰难岁月”进入永恒的唯一途径。西川在《怀念》中说:海子的死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成为神话的前提就是他奇迹般的洞察到了神秘而丰富的生命体验,也许在他的世界观里面,死不在是单纯的死,而是融入,当生与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以致合二为一,死即生,通过死来融入大地与黑夜,从黑夜到黑夜,从大地到大地,黑夜是死亡的颜色,死亡是黑夜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人,郜元宝译.诗意的栖居.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2]程光炜.海子作品精选.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
      [3]朱大可.逃亡者档案.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推荐访问:黑夜 土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