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微_高校特困生和贫困生

    时间:2019-01-20 03:25: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特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学校、社会的关注。所谓特困生是指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缺乏经济来源,无力支付学费或必要的生活费用的学生。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变,高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特困生的人数也随之不断提升。2005年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接近30%,其中特困生的比例达到10%~15% ,而在一些偏远的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一比例更高。可见,特困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特困生的心理现状
      1.自卑心理明显
      自卑即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看不起自己,这是人的一种心理缺陷。有个别特困生,总认为自己经济贫困而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总觉得低人一等,缺少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的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以及由自卑导致的逆反心理,自我封闭。
      2.敏感文饰心理突出
      文饰是特困生运用较多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特困生遇到挫折无法达到目标或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常规时,就需要一种理由来解释,借以掩饰自己的苦恼、失望与焦虑等情绪以保护个人的自尊,即特困生掩饰自己心理处境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人特困生对自己的贫困处境和因经济拮据而带来的寒酸而羞愧,从而使他们在行动上极力掩饰经济困难,私下节衣缩食,表面上穿着华丽,交往中大手大脚,文饰心理表面上保护了“自尊”,使人达到一种暂时的心理平衡,但实际上内心却在忍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和压力。
      3.竞争意识薄弱
      特困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长期的、特有的城乡差异,使他们从小就形成了注重现实、自食其力的习惯,贫困地区自给自足的经济方式养成了他们安分守己,缺乏竞争意识的性格特征。特困生生活的环境相对闭塞,难以得到丰富的信息刺激,使他们习惯于安安稳稳地生活,对自己的欲望往往采取克制、压抑的方式,因而不热心于社会工作,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不高,学习上有时也缺乏明确的目标。
      4.人际关系不和谐
      强烈的自卑心理,往往导致特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他们有融入集体的愿望,但又因为自身的经济状况而导致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有获得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表现出人际关系上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二、影响特困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因素
      1.社会因素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正处于接受新事物、新信息、新知识的最前沿,他们极易受到各种思潮和观念的冲击。尤其是当前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剧了大学生尤其是特困生的心理困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变的势利和冷漠,加剧了特困生对金钱的渴望,导致其心理严重失衡,特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2.学校因素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规化和科学化程度较低,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突出。这样,当特困生出现心理危机时,就无处倾诉或咨询不当。
      3.家庭因素
      一般特困生家庭经济条件拮据,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多数特困生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精力用于为生计奔波,从而缺乏与子女的沟通,处理子女问题的方法也十分简单,加大与子女的心理距离,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特困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特困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受到了教育部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而现实工作中多数的做法是直接给予他们以经济上的资助,却缺少对特困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对于特困生而言,他们除了需要经济上的支持之外,更需要特殊的心理关怀,然而这却是我们在实施帮助过程中有意无意忽略的方面,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工作中的缺憾。
      2.缺乏教育的系统性
      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特困生人数已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0%左右,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面对这样一个特殊而复杂的群体,绝大多数高校却缺少系统的教育措施,对学校的特困生工作缺乏整体的工作研究和分析,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指导,导致对特困生的教育难以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3.助困与育人相脱节
      高校在政府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通过奖学金、贷款、助学金、减免学杂费、勤工俭学等多项措施,力求通过各种渠道解决特困生的经济问题。但国家的才力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学生的经济问题。这些帮助仅仅停留在物质方面,没能针对特困生的心理实际。这种对特困生经济上的扶助与对他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过程相互脱节,即助困与育人相脱节。
      四、构建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远大理想与诚信意识相结合的人生观教育
       高等院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然而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在长久的贫困生活中形成了狭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仅仅希望通过大学教育的途径向社会索取回报。因此,作为高校应加强对特困生的人生观教育和诚信教育,让他们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式,提高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要加强对特困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增强与同学、老师、社会的接触,加强人际关系的质量,建立对他人、社会的信心,确立自我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相统一的人生价值观。
      随着国家开展的助学贷款等扶持贫困生业务的开展,对特困生开展诚信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要。很多大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助学模式步入了大学校门,然而,银行贷款和很多助学模式却是以学生的诚信为基础的。因此,我们的工作要以银行贷款的诚信教育为突破口,把诚信立人教育作为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使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并在生活中做到:目光有自信,行动有把握,生活有朋友,做人有自尊。
      2.经济扶贫与心理教育并举的工作方法
      学生以学习为主业,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在特困生工作中,也要遵循这一宗旨,在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应注重特困生自信心的培养,自主能力的加强和自强精神的提升,鼓励他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在特困生的扶贫育人工作中,我们要使经济支持与增强特困生的自立自强相结合。目前,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国家奖学金,就是在既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又实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其次,还要将勤工助学与成才有效结合。再次,要让特困生把社会的支持与用自身能力去回报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在一些资助活动中,把活动内容加以祥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特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多层面立体化与挫折教育相交叉的心理辅导
      高校特困生工作要转变思路、更新观念。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特困生的心理教育中更应贯彻这一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尤其要强化服务意识和育人意识。要多层面、多侧面、立体化的进行特困生的心理辅导。在高校中,要形成一个以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为主,政工干部为辅的多层面交叉配合的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网络,为培养特困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帮助。
      在高校特困生中,一部分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高校特困生中开展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经受挫折的能力。特别是一些自尊心较强而又十分敏感的学生,要帮助他们适应挫折,树立受挫折后能采取积极乐观的精神,帮助他们解开心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成才观,在挫折中进步、成才。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教育 特困生 高校 探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