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800字【发挥德育的生态性功能 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时间:2019-01-17 03:35: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它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德育的生态性功能对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可或缺。
      关键词:德育;人与自然;生态性功能;和谐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99-02
      
      一、发挥德育的生态性功能,形成新的自然观
      
      人类产生之初,人便与自然相依为命。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技术与能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以改造自然为己任,认为人是地球的主宰,是自然万物的灵长,其他生命体都是人类的附庸,自然界的其他一切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和机器,它们没有权利可言,没有自在价值,只是为人类所用;人对自然万物没有所谓的责任等,即是说,人对待自然界一切非人类存在物的任何行为,都不存在道德问题,不受道德的约束。这种长期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观念,导致了千百年来人类对其以外生命体行为的盲目和残忍。直到近期,在人类难以解决自己面临的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难题时,才认识到自然万物之于人类是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统一体,不可互相代替。德育的作用就在于引导个体形成这种新的自然观。
      
      1.新旧观念的比较
      以往的传统道德教育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其观点主要表现为“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唯一相关因素”,“人是唯一的道德顾客,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价值,大自然的价值只是人的情感投射的产物”[1]。而新的生态世界观强调三个方面:(1)强调整体,认为世界是由相互关联的复杂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现实中的一切单位都是内在地联系着的,所有单位或个体都是由关系构成的,每一事物都包含着其他事物,事物之间相互包含,所有事物都包含在整个世界的复杂的关系网络体系之中。(2)强调秩序,认为世界是变化着的有序整体,事物的内部力量与环境影响的外部力量保持着动态平衡,世界的永恒变化导致了世界的宏观有序和自然界的进化。(3)强调对自然界所有生命的尊重,人类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而且人类价值包含于自然价值之中,人类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都有赖于对自然有机整体的维护以及同自然界的和睦相处[2]。
      
      2.德育的生态性功能可以使人们形成新的自然观
      在面临大自然的强烈报复行动的当代,德育要在更新传统的人生观、自然观方面发挥其功能,使人们树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观念。观念的更新是行为转变的前提,人们一定要“破除人类活动是为了主宰和统治自然,无限制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传统做法[3],取消人对自然的主宰意识,改变自然无限、无主、无价的观念,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认识并承认自然的价值。自然环境价值包括人类栖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方面,德育强调环境价值,旨在引导人们树立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观念,热爱并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积极参与美化自然、促进环境良性发展的行动,并在行动中培养生态是非观、生态义务感和生态参与感,培养他们为创造人类美好生存空间而努力的自觉意识。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平衡,承担起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自觉树立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发展平等的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的平等观,将自然视为平等对话与交流的伙伴,“倡导一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之道的伦理性态度,倡导一种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匹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精神”[4],进而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价值实现改造为人类离不开自然而存在、不能离开自然而发展的新观念。
      
      二、发挥德育的生态性功能,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
      
      人类在建立自己的家园的历史过程中,把科技、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内涵,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道德关系。这就使人类在狭隘的视界下自认为是自觉地征服自然的一系列行为,而在更高远的视界下来观察却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从而使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在由“自在”、“自为”向“自由”状态过渡时表现出一定的迟滞性[5]。由于人类自身缺乏对人与自然整体性的认识,在行为上往往形成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们只有突破过去只着眼于个别利益的褊狭眼界,为人类的共同生存和发展采取共同行动,将保护生态,追求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持续发展作为自身内在约束力的要求,并将之上升到伦理规范,才能显示出“真正的人的道德”。
      
      1.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
      生态伦理学创始人莱奥波尔德在《大地伦理学》中说:“一切事物趋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当的,而当它与此相反对时,它就是错误的。”在对待自然环境上,人的生态道德情感不同,其善恶的评价也大相径庭。这种生态道德情感是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世界交往行为、方式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人对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共鸣,也是人对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道德理想、道德建构的向往之情。它总是对是否需要善待自然、如何善待、在何种程度上善待发生作用,使人们的行为因为与生态道德基本原则相符或相违背,而被认为是善或恶。
      
      2.德育的生态性功能可以使人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
      生态道德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规范,而德育的生态性功能正“可以使人们懂得在与自然交往之中的是非与善恶,从而对个人及社会行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自觉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来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将这种道德认识和判断内化为个体人格的部分,提高人类精神文明的水准和境界,使得人们在与自然交往中超越自我和浅近的视野,从人类世世代代生存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出发,从对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的关系”[6]。从而选择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对待自然的方式,拥有一种超越人类自怜自爱的、对无情无欲的自然之爱。由此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素质,意识到自然环境的价值,自动地做出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避免自然环境破坏的行为(趋善避恶),形成生态良知、生态审美等生态人格,自觉遵守生态道德原则,履行生态道德义务,使社会形成普遍的生态道德意识,形成一种崇尚自然、爱护自然的社会风尚、社会思潮。
      
      三、发挥德育的生态性功能,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
      
      1.人与自然交往的规范行为
      “生态道德交往是人为着自己的生存必然与自然发生关系但保持道德性的活动,把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当成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7]。为此,人与自然交往的规范行为应遵循三个规则:一是所有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并过上健康生活的权利,承担保护子孙后代持续生存发展的责任;二是地球上所有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能够维持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三是每个人有义务关心、制止破坏与侵犯他人和物种生存权利的这种违背人类责任的不道德行为。
      
      2.德育的生态性功能可以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
      没有对自然生命的正确态度与行为,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中的难题就不会得到积极的改善,最终,人类将因自身行为导致自我毁灭。因此,发挥德育的生态性功能的意义就在于,它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它教育人们善待自然、善待万物,学会与大自然和平共处、互尊互惠,力所能及地参与、参加维护自然环境的活动;它试图引导人们在研制和应用科学技术的同时防止和解决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并着眼于全球的环境改善,最终实现“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最佳生存环境。人类为了自身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就必须更好地保护它、利用它,自觉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成人与其家园的关系。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做到三个统一:第一,改造与保护的统一。人与自然既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也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即人化的自然和自然化的人。保护就是需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出发,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改造,科学的行使人自身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公平的善待万物,积极地保护自然生态的稳定。第二,获取与奉献的统一。获取是指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从自然中获得一定的物质资料;奉献是指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的同时,需要为自然的生存与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人类应该对自己的获取有所节制,把自己从大自然中的获取规定在合理的程度,限制在大自然再生能力以及生态稳定的范围内。第三,利用与尊重的统一。利用就是人们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同时,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尊重就是人应该把自己当做整个大自然中的一员,善待大自然中的每一物种,人类不应该把自然仅仅当做自己发展完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应该切切实实地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界中其他物种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尊重自然生态稳定机制的运行。德育就是通过各种活动,教育人遵循上述三个规则,亦即规范了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德育就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德育的生态性功能作为一种新的德育实践活动,有学者称之为生态德育。生态德育必然要冲破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些界限,把传统道德责任从强调现实利益延伸到人类未来的利益。它要求人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崇高的思想境界为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和可资利用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以谋求人类自身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和人类发展权利与自然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使人类在更高层次上回归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国的生态德育应该成为一种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吴玉福.谈天人合一�[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8):19-23.
      [2]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137.
      [3]方志军.生态伦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18.
      [4]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6-67.
      [5]刘惊铎,王磊.生态德育及其跨世纪意义�[J].教育评论,1998(5):36-37.
      [6]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2.
      [7]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47.
      〔责任编辑:邹芳启〕

    推荐访问:人与自然 德育 性功能 构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