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缓苗期”缩短乃至消灭的模式分析:缓苗

    时间:2019-01-13 03:24: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生毕业后,在2~3年内不适应教学工作的现象叫“缓苗期”,其大大降低了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影响了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文对缩短乃至消灭“缓苗期”,作一对策分析,其“模式”内容及其依据可概括为五“统一”。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注重实践,改变了传统的至今仍为许多师范院校沿用的重知识传授、轻实践的做法。理论与实践并重,使毕业生理论功底扎实,教师技能娴熟,一毕业即成为合格教师。注重实践,切中“缓苗”之弊。“缓苗”的主要表现是:新教师的理论功底扎实,但口头表达能力和板书能力较差,而讲和写的技能是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形成的。这就要求加大实践力度,着力培养教师技能。为此,“模式”提出了“七步”实践的模式。“七步”对于传统的一次性实习,是个重大突破,“七”之多表明了“模式”对实践的重视程度。
      具体表现在:在校内阶段,有五个步骤。与教法理论课并列,开设教学技能实践课,包括讲演、书法等等;仅有校内练习基本功等是不够的,还要走出校门,在中小学学习教师的实践,即“见习”;经过一段技能训练和见习,进入模拟教学阶段,即师范生分别模仿中小学教师讲课和中小学生听课,边讲课边录像,将师范生的讲课录像与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等相对比,在比较中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在备课、看录像的基础上,可以试实习,尝试讲课,讲课合格者可以试当班主任;之后,在总结教学实践课的过程中,注重树立标杆,由一系列“选优”组成。小组优秀者参加班讲课比赛,选出“班优”;“班优”者,参加系讲课比赛,选出“系优”;“系优”者,参加学校讲课比赛,选出“校优”。对于校系先进生的成功经验予以推广,号召全校师范生学习。不但注重选拔在校优秀实习生,而且不断发现本校往届优秀毕业生。通过对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其先进事迹及其成因。当然,也从在校生和往届生中发现问题并找出对策。成功经验予以推广,发现问题予以解决,即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实习等。通过上述技能训练、备课、见习、试实习和学习往届生等,师范生的素质提高很快。接着就是收获阶段,包括校外实习和校内模拟实习两个实践。校外“顶岗实习”,由优秀师范生承担。而较差的同学,则留在校内模拟实习。校内模拟实习包括技能训练,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着力加强薄弱环节,之后,讲课。讲课后,每课一评,师生讲评结合,以评促讲,以讲带评,评讲的水平都得到提高。在讲评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的指导。所谓适时,就是要及时对优秀者和好做法予以表扬,对于重要问题提出对策;所谓适度,就是批评和表扬都要科学、准确,达到较好的效果,尤其注意凡是师范生能说的和能做的,一律由师范生去说去做,教师不得包办代替,因而给师范生更多的锻炼机会。
      经过评讲的若干反复,使差生的讲课水平很快提高。不少同学的讲课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老练和成熟,让人觉得仿佛已在讲台上任教多年。之所以取得如此之好的成绩,首先在于“模式”适应了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主要是技能性职业,而技能是通过连续的、循序渐进的、反复的实践取得的。老教师的水平比年轻教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经历了多年的技能演练。需要明确的是,高师院校的学制虽有限,但师范生年龄处于精力高峰,而且精力最容易集中,完全可以在二三年的时间里学到毕业后数年难以学到的东西。其次在于加强实践,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逐渐深入。学习了教法理论,钻研教材,仍然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法理论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备课、见习、试实习乃至实习,才能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况且,学习教法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师范生讲好课,而一个人讲课是否优秀,只能通过实践锻炼和实践检验。在实践中,学习教师技能和检验教师技能的水平,升华对理论的认识。同时,也通过实践校正理论,指出理论的狭隘性、肤浅性,从而完善和深化理论。完善的理论又进一步指导实践,使实践在更高的层次进行。实践是重要的,在实践中,师范生不仅经过生动的、直观的、有目的地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过程;而且经过身临其境,并且是身体力行。从一般教师技能训练到专业教师技能训练,从专业教师技能训练到试实习,从模拟教学到教育实习,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训练过程。
      在实施目标的手段上,理论与实践统一是指针,理论指导和典型示范是其重要体现。典型示范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理论指导解决为什么这样做,使师范生知其然和所以然,从而增强参加技能训练等的自觉性。加强实践,绝不是忽视理论,而是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为,理论越是能指导实践,越能调动师范生学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加强了理论学习,打好了理论基础。但仅有理论指导,对于搞好技能训练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典型示范。典型范例有: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优秀师范生的汇报课,高校教师的课,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师范生认识如何上课的效果更佳。在各种示范课中,对师范生影响最大的是高师院校教师的课,其语言、板书、一招一式的教态都无时不在地影响师范生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因此,要缩短师范生“缓苗期”,必须从高师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入手,抓好院校的师资进入关是最重要的,还要有激励和竞争机制。激励就是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制度;竞争就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工作竞赛,优胜劣汰。用高素质的高校师资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师资,用高质量的高校课程带动中小学课程的质量。师范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进有方向,改有所得,从而缩短“缓苗期”,快出合格师资。
      
      二、师与生的统一
      
      在实施实践的主体上,重视调动教师和师范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力培养合格师资。出现“缓苗期”的原因除了缺乏经验和技能以外,就是缺乏对中小学生的了解和认识,诸如不了解中小学教学的特点、中小学生的文化、心理状况,而传统的一次实习,到中小学来去匆匆,是难以全面、准确的认识这些情况的,甚至是刚刚有点认识,但实习也将结束。因而,有必要在实习之前,增加见习和试实习,以便师范生了解中小学生和学习中小学教师的实践。对中小学生来说,师范生是“教师”,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师范生仍然是“学生”。师生统一,是指师范生在见习和实习期间虚心向中小学教师请教,这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这时两者仍然是师生关系。教师教学生天经地义;师范生请教教师,理所当然。而毕业后,师生关系演变为同志关系,教师或老教师不愿意教,恐怕教了“学生”、饿了先生;同时,青年教师也羞于开口,怕老教师瞧不起。二是实习生留在实习学校的可能性很小,一般不存在徒弟对师傅的威胁。师生统一,还指师范生对中小学生的了解,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每个班级的情况,以便因人制宜、因班制宜、因材施教地确定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案及治班方法。为了尽早了解中小学生, “模式”主张在第一学期结束后的寒假即开始见习,开始了解小学生,产生共同语言,建立师生感情。这样,师范生既教又学,教学结合,教学相长,以学促教,以教带学,教学融合,从而尽早实现角色转换而进入教师状态,显然利于缩短“缓苗期”。
      师生统一还表现为高校教师与师范生的多样化统一。一是高校师生共同努力提高,包括教师的导,师范生学和练,以及师生讲、师生评,共同提高。二是教师指导师范生实践,如批改教案等,全身心投入。做到课上教,课下导。既言教,又身教;既教理论,又演示和指导技能。全方位教学,最终实现师范生基础理论和教师技能全面发展。
      
      三、校内外的统一
      
      在实现目标的场所上,坚持校内外统一。加强实践是“模式”的核心和原则,通过校内外两种场合实施。校内实
      践,诸如基本功训练、备课、模拟实习等,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校内实践,缺乏实战环境,师范生难以进入“实战”状态,一旦“出战”,则可出现“缓苗”现象。因此,需要校外实践如见习、试实习和实习,校内实践侧重基本功训练,这是校外实习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校内实践基础打得越好,校外实习就越可能成功。凡是校内基础好,校外实习又很投入的师范生,实习都是成功的。因此,校内外实践都要抓好。解决中小学接受实习生困难的问题,需选派优秀师范生去实习,这类师范生基本功扎实,讲课水平较高,能够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对于基础较差的师范生,留在校内实习,对于基本功差的师范生,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短项。之后,这些“留校生”的水平有所提高后,方可派出实习。至少可以派回其中小学母校实习。通过校内外实践,实现了学和用的统一。技能训练和备课、讲课等试实习是“学”,实习是用,学是基础,用是目的。在校外,合格生实习;在校内,差生训练,提高达到合格的水平后,其可以进入实习基地实习。
      
      四、课上课下的统一
      
      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上,把课上和课下统一起来。缩短“缓苗期”,主要是通过校内教学完成的。课上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后者包括技能训练和示范课。课上的特点是教师的理论教学及其示范,体现理论性,规范性(符合教学规律),实践性或操作性,连续性(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紧密,过渡自然),典范性(抓好师生的典型示范),多样性(针对不同师范生提供不同的训练要求和训练方法),应变性(有应变措施),系统性(即教育理论和技能训练均坚持统筹规划、统一安排,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课上,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布置课下训练内容。课下主要是基本功训练,如演讲、练口才、练书法和加强胆识。加强胆识训练的基础是具有过硬的理论水平和高超的教师基本功。课上指导课下,对师范生来说,课上是接受理论,课下是实践;课上统一听课,课下各自为战。各个师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侧重的练习,包括弱项或强项的练习,对于优秀师范生要把强项加强,对于差生要把弱项变强。教师可根据一般情况确定统一的标准;同时,对于尖子师范生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差生提出合格要求。实现普遍合格和优等生更好的目标。为此,在课下训练过程中,要实行优等生带差生,一帮一、二帮一,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五、德与能的统一
      
      在目标上,把提高师范生的师能和培养师德结合起来。这是切中时弊的,必须注意解决一些学校中比较突出的重业务轻政治、重师能而轻师德的偏向。众所周知,有些毕业生,虽然业务水平高,但是师德水平低,当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有些教师热衷于有偿育人,育人不得好处不投入,甚至“身在曹营心在汉”,热衷于业余经商,而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导致误人子弟。这些现象,都是“缓苗期”滋长的病根之一,因此必须注重师德教育,为此,“模式”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如新生入学伊始的“师范教育宣传月”,包括发给新生相关专业的初中教材。这是实实在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师范生来说,热爱党和祖国,一个重要体现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为教育献身的思想。二是师范生回中小学母校“现身说法”,以激励中小学生努力学习,这就对师范生提出自律的约束。三是在教育实习中,关心和热爱中小学生,养师德、树师魂,身教胜于言教。四是表彰在技能训练、实习的各个阶段上品学兼优的师范生。
      在实现目标的步骤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师范生一步一步的练习技能,积累教学经验,直到达标为止。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必要准备,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必然趋势,如此步步为营、步步相连,互相补充、互相依赖。没有校内的技能训练,就没有校外的实习成功。可见,五统一是一个系统、一个模式,一条培养教师的成功之路。

    推荐访问:苗期 缩短 消灭 模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