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赞助人活动在林译小说中的影响|林译小说名词解释

    时间:2019-01-11 03:32: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晚清中国翻译事业的第三次高潮,其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较之前两次,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又以林纾的翻译活动最为突出和众多。而赞助人这一角色,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研究晚清翻译活动中赞助人的作用,有助于对此次翻译活动的高潮进行全面了解和把握。
      关键词:晚清翻译;赞助人;林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228-02
      
      一、引言
      对于“晚清”这一概念,史学界存在争议,持有多种观点,采用最多的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2年清宣统帝溥仪退位这一观点[1]。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庚子国变、辛亥革命……晚清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使中国以一种从未有过的积贫积弱的形象出现,这也使得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中国翻译事业第三次高潮有了不一样的特征:众多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所持的心态所有变化,显得格外迫切;翻译范围较之以往更加广泛,呈现无所不包的趋势;译介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更加强大,更加符合时宜。但综观整个第三次中国翻译事业高潮,翻译活动的赞助人[patronage]这一角色,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改写和操控
      赞助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这一概念由比利时裔美籍翻译理论家André Lefevere引入翻译研究领域。受Even-Zohar多元系统论思想的影响,Lefevere倾向于将文学系统视作社会多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认为有内外两股力量使得该系统不会脱离社会的其他系统,即文学系统内部的专业人士及文学系统外部的赞助。
      因为翻译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处于双重甚至多重的文化及语境之下,“it[translation] is able to project the image of an author and/or those works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their culture of origin[2]”,Lefevere将翻译看作一种“改写”的过程。根据Lefevere的理论,这种改写就是对文学的一种操控,使其能够在特定的社会中以特定的方式起作用,而从始至终操控都是为权利服务的。作为改写的翻译,受三大因素的操控,分别是(1)意识形态[ideology],(2)诗学[poetics]和(3)赞助人[patronage]。
      Lefevere所指的意识形态,包括译者自身的及赞助人施加于译者的思想意识两个方面,是指一种被某一特定时期的一个特定社会所接受的、由观念和态度组成的概念网格[conceptual grid],它并不仅限于政治性的意识形态;诗学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各种文学方法(包括文学体裁、符号、主题及典型境况与特征等)和文学的作用的概念;而赞助人通过三种方式发挥其作用,即意识形态的方式、经济的方式和地位的方式。[3]这三方面的力量相互作用,可以统一于同一个赞助人身上[undifferentiated],也可以分散于不同的赞助人[differentiated]。
      三、赞助人对林纾翻译活动的操控
      由André Lefevere及Susan Bassnett主编的论文集《翻译、历史和文化》(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中的标志性作品之一。该论文集的扉页上写有法国翻译家Nicolas Perrot d"Ablancourt的一段话:
      Two things can be held against me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translation:one concerns the selection of the work,the other the way in which I have translated it.One group of people will say that I should not have translated this particular author,another group that I should not have translated him in this way.[4]
      不难看出,翻译实践的过程首先涉及两大问题,即翻译选材及翻译方法。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进步之处在于将视野从“词语走向了篇章”,而文化研究学派翻译理论在此基础上,将文本放入文化大背景之下进行研究,更加注重翻译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如此,作为文本的翻译开始走向文化及政治的翻译。而将文本放入文化大背景进行考察,就必然涉及到译作接受度的问题。而在晚清翻译活动中,赞助人在以上三个方面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下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赞助人的操控活动进行考察。
      1、赞助人对翻译选材的操控
      关于林纾先生的翻译生涯,郑振铎先生在其逝世一月以后发表的《林琴南先生》一文中进行了总结评价。郑先生对林先生在并言译著上的才能颇为推崇,但同时他又指出,林先生的译介的外国文学作品质量参差不齐,认为这是与林先生合作的口译者的过错。然而从Lefevere改写和操控理论的视角出发,不难发现这其实是赞助人的力量在发挥着作用。
      如前文所述,林纾先生本身并不通晓外文,因此他并不具备事先了解所译外文作品内容的能力,不能自主地选择译介作品;至于到底应该译介那些作品,则很大程度上由赞助人决定。
      林先生出生贫寒,他在《冷红生传》中曾自嘲“家贫而貌寝”,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林先生最初开始尝试译介外文作品前适逢他母亲去世,妻子又不幸病故,友人王寿昌先生为解其丧母亡妻之痛,邀请他合译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一书。哪曾知晓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经发售,顿时洛阳纸贵,他在翻译事业上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此一直以译书谋生。林先生的乐善好施是远近闻名,郑振铎先生《林琴南先生》一文中写道:
      他[林纾]虽时时怒责别的人,常使受者难堪,而当他们有危急,有需求时,他却不惜奔走营求以救其困难。他的热情,不仅于此可见。差不多他终生都在这热情的生活中度过。[5]生活所迫,一家老小之托,再加上时常接济友人,生活自然不甚宽裕,有道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林先生接受赞助人选择的外文作品进行译介,也在情理之中。
      林先生的翻译生涯中曾先后与二十多家出版机构有过业务往来,其中与商务印书馆的合作时间最长也最为稳定。商务印书馆一项秉承着“以扶助教育为己任”的出版方针。而林纾在《不如归》的序中写道:“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我同胞警醒,恒于小说序中,摅其胸臆。”二者在广开民智、促进教育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也使得林先生再无拒绝其选材的理由。
      由此可见,林译小说的选材受赞助人的操控可见一斑。
      2、赞助人对翻译策略的操控
      当有读者批评林纾的翻译不甚信实之时,林先生在《西利来郡主别传》的序中做了这样的解释:“近有海内知交投书举鄙人谬误之处见箴,心甚感之。惟鄙人不审西文,但能笔述,即有讹错,均出不知。[6]”但比较林先生的译文和原文可以发现,林先生所采取的各种翻译策略,实际上也有赞助人活动的影响的原因,但可能他本人对这种影响却并未察觉。
      众所周知,林先生翻译的绝大部分作品均为小说,一些剧本也被变译成小说的形式。要研究赞助人在林先生翻译策略上的操控首先要从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说起。虽然出现得较早,但小说一直在文学舞台上处于边缘的位置,直到明清时代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集中出现了一批小说作品,但仍是以史为尺度,未能摆脱以史为比照的方式。小说真正摆脱史的束缚,社会地位得到真正的提高是在戊戌变法以后,改良派开始将小说作为保种救国的武器,其中梁启超先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至于很多人所耿耿于怀的林先生任意删减原文及改写的做法,除了口译者的因素之外,赞助人的意识形态因素也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为作品在接受读者的阅读之前,首先必须先被赞助人所接受。以《黑奴吁天录》为例,林先生对其中涉及宗教的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译和删减,对这些内容采用了最大化的归化策略,以符合当时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的观念和态度等。
      3、赞助人对译作接受度的操控
      林译小说的流行与林先生深厚的语言功底固然关系密切,但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赞助人的活动在林译小说流行的背后实则起到了幕后推手的作用。
      依然以商务印书馆为例,中国的出版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到了晚清时期已经得到了蓬勃发展,其中又以商务印书馆一支独秀,甚至一度占据晚清中国出版业的半壁江山有余。而林译小说最早就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合作也最为密切。大树底下好乘凉,商务印书馆的良好口碑及雄厚实力可以说为林先生译作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其次,商务印书馆除了出版发行林译小说的单行本及小说集外,还在其主办的多种杂志上将之进行连载,例如《小说月报》、《东方杂志》、《小说世界》等,以提升读者的粘滞度。同时,还在杂志的醒目位置为林译小说的单行本等进行广告宣传,如《小说月报》第4卷第1号的《迦茵小传》、《红礁画桨录》、《洪罕女郎传》、《玉雪留痕》广告,第4卷第8期的“林琴南先生译最有趣味之小说”,直到第10卷第7期,依然在为林译做广告[7]。恰到好处的出版方式再加上有利的舆论氛围,不仅使林先生名声大作,也使得他的译作得到了广泛的接受。
      四、结语
      前文已经分别从林纾翻译活动的选材、策略以及译作的接受度三个方面考察了赞助人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不难看出,林译小说风靡一时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背后的赞助人因素在很好地运作,从而使得林先生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两位“并世译才”之一。当然,依据Lefevere的改写和操控理论,其余的两个因素――意识形态和诗学在林先生成功的翻译生涯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各自的作用和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三者之间相互的作用及合力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刘兴民.“晚清”的含义及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 2005(6)
      [2]Lefevere,André.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2
      [3]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4]Bassnett,Susan and AndréLefevere,eds.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C],London:Routledge,1992
      [5]郑振铎.林琴南先生[J/OL].维基文库:http://zh.省略/zh/%E6%9E%97%E7%90%B4%E5%8D%97%E5%85%88%E7%94%9F
      [6]李宗刚.对林译小说风靡一时的再解读[J].东岳论丛,2004(6)
      [7]高献红,白贵.“林译小说”热的传播学分析――以“五四”前夕为中心[J].河北学刊,2007(5)

    推荐访问:赞助人 影响 活动 小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