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传统文学基于小程序环境下的任务书【网络大环境下文学生产\消费结构与传统结构比较】

    时间:2019-01-11 03:20: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网络文学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发展,文学的创作阵地得以由现实世界转移到数字虚拟的“赛博空间”。赛博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的最大特点是时空距离的消失,使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具有同一性。这使得网络文学的生产、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将其与传统结构比较,同中见异,有利于了解网络文学本质概念。
      关键词: 传统文学 网络文学 生产、消费结构 特点
      
      网络文学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发展,文学的创作阵地得以由现实世界转移到数字虚拟的“赛博空间”。赛博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的最大特点是时空距离的消失,使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具有同一性。赛博空间的这个特性使得网络文学的生产、消费结构具有新的特点,下面通过对传统文学生产、消费结构与网络文学生产、消费结构的比较来初步了解网络文学的一些特点。
      一、单线型、循环型结构构建
      将文学作品看成一种待价而沽的商品是马克思在“艺术生产理论”中首次提出的,他将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下的文学作为一种商品,将文学生产的主体看作“劳动者”。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商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文学作品作为商品在“分配”、“交换”的环节,我将它合并成“文学传播”这个环节。因为文学作品的“分配”、“交换”,就是消费者的审美评判在对于商品在观念上的取舍,这与传播的作用具有一致性。同时在文学消费之后,我加上了“读者反响”这一环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又指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如果说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的对象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可见,消费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生产的对象,而马克思所说的“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就是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反响。以大机器印刷业为代表的现代印刷业的发展为标志,文学作品作为商品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者接受理论开始影响文学生产。文学生产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样可以形成单线型结构。
      互联网作为文学的一种载体,它没有改变文学生产、消费的共性。但由于赛博空间中时间、空间的同一性,文学生产、文学消费、读者反响没有了时空的限制,即时空法则失效。当文学生产完成后,读者马上可以通过各个终端观看作品,并及时向作者反映。由此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平台,文学生产主体与文学消费主体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循环、双向的结构。
      现实世界中的单线性结构和赛博空间中的循环型结构存在很多的相似点及不同点。对于这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从平台、文学生产、读者反响、文学传播等方面入手。但必须清楚单线型结构的时空差异性和循环型结构的时空同一性是造成文学生产、消费结构差别的根本原因。
      二、T1―T3周期的缩短
      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消费在这两种结构中一定意义上具有不可逆性。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产品。可见,文学生产是先于文学消费发生。再者,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得以完成,必然是通过文学传播来实现,所以文学传播是连接两者的媒介。但在现实世界中,时间、空间的距离造成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消费,即T1、T2、T3三个环节之间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即滞后性。譬如,一个作者完成作品后,要先投稿,被出版社采用后,进行排版印刷,然后出版进入市场。最后,经消费者之手实现作品的价值。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前提更是那个作者的书能够得到出版社的认可。在赛博空间中,文学生产者在电脑上完成写作,即可通过终端传至网站或BBS等平台,读者可以几乎同时完成阅读。T1―T3的实现,在赛博空间中周期大大缩短。
      三、两种结构异同比较
      T1―T3环节周期的缩短,使得“读者反响”(T4)这个环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单线型结构中,T4作用于文学生产Ⅱ(T5),即新一轮的文学生产。这是由于上文讲到的不可逆性,文学生产Ⅰ(T1)完成后,才进入消费领域。这使得读者反映不能对T1的生产过程产生影响。各种文学概论书籍都会提道:“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但这里提及的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的影响,是指文学消费对于T5的影响。当然,T3对于T1也会影响,这体现在制约了T1完成作品的发行量。但这归根结底还是对T5产生影响,即生产读者爱阅读的文学作品。也许还有人会提及连载文学的问题。传统媒介作用下的连载文学常刊载于报纸、书刊,这属于大众传播范畴,而大众传播的一大特点就是“单向性”。受时空距离局限,读者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得不到实现。即使有读者不辞辛劳向出版社寄来了关于作品的观点和建议,待到作者手中时,也往往过了许久。况且这样认真的读者已越来越少。如此,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可以用“施事―受事”来描述。在单线型结构中,作者保持了高度的主体性,按照自己的意图完成作品。读者也是单纯地作为接受者,孤独地完成阅读过程,而不参与写作。
      在循环型结构中,由于时空距离的消失,上文中提到扔T1―T2―T3周期可以缩短到极短的时间,甚至可以忽略。T1―T3具有同一性,而T3是通过T4影响T1,所以T4对T1的影响较单线型结构增强。在循环型结构中,T4对于T1的影响,不同于在单线型结构中T4对T1或是T2的影响。在循环结构中,T4对T1的影响是对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进行影响,而在单向型中,T4是对已经完或是未进行生产的作品的影响。这直接影响了文学生产者主体性及文学可塑性。就主体性而言,在循环结构中,主体性逐步丧失,向主体间性转变。这是因为T4的即时作用,形成了“散点辐射与焦点互动并存”的生成模式。欧阳友权在《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中提道:“互联网的活动主体分散在不同的联网计算机终端节点的,但又可以通过在线的交互沟通与对话形成信息聚焦,从而把原子时代‘施动→受动’的主体模式,延伸为电子数码时代‘施动→施动’(或‘受动→受动’)的间性主体关系,让那张覆盖地球的网络成为‘人性化地球的神经’和‘全球图像空间’的结构。”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在循环结构中,读者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他可以直接参与到文学的生产之中,具有“施事者”的性质。同时,文学生产者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这造成了作者的意图受外在影响加大,可能使最终产品偏离甚至背离了自己的创作意图。不过,这也增加了文学的可塑性。更多活动主体参与文学创作中,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譬如一个句子A由五个词关于网络文学本质的论断很多,这里不做收录。文学形式不能以传播方式的变化而划分类别。网络只是一个载体,不是以.txt形式存在的文本就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也可以是现实的纸质形式。关于网络文学本质问题,从文学流通结构角度探究或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6,(4).
      [2]范玉刚.网络文学:生成于文学与技术之间[J].文学评论,2008,(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消费结构 结构 环境 生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