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什么 [教育使人类更加向善的社会活动]

    时间:2019-01-09 03:32: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教育是人类的特殊实践活动,在促进人类发展、社会进步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活动最明显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人性向善,从而使人类与自然世界、万物生灵共生共融、和谐相处。
      关键词: 教育 向善 和谐
      
      教育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类思考了几千年,并将继续为未来人所不断探讨、不停地追问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教育”一词赋予了不同的概念和内涵,并由此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内容、实施方法等各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准则。每一种理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都有它自己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是,作为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教育到底是什么?
      中国教育学界普遍认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义说,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即学校教育)说,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由此看来,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或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格,促进人的心智的全面发展。人是教育的核心,一切的教育活动都要以人为中心,要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教育活动首先要进行知识的逐代传递,即把人类已经掌握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本身的知识通过言传身教,灌输给下一代,使他们一步步地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人类组成的社会和人类自己。可以说,这种人类文明的传承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它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中十分重要的特殊活动的基本意义所在。但是,后代继承了前辈遗留下来的文明成果,并在这些文明成果中得到熏陶和启迪之后,应该在什么方面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呢?亦即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哪里?
      归根结底,教育是使人类更加向善的社会活动,即人类通过教育活动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提升和净化,使自己更加趋向于“善”。
      一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释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重人伦、讲仁学的儒家学派将“善”、“至善”作为教育的重要目的,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及传统教育的重要方面。
      “善”是什么?
      善与恶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在中西方历史上,“善”有着不同的涵义,如在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主义精神,赫西阿德的“公正”原则,七贤所谓的“节制”、“听命于法”,苏格拉底的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德”,柏拉图的节制、勇敢、理性,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善”的内涵。同样,中国的先秦时期,诸子从道德的意义上研究善和恶,使中国的善恶观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我所有之”的“四心”,等等。纵观中西思想发展史,古希腊和先秦的善恶观都为以后的哲学思考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并深深影响到了中西文化的发展脉络。相比较而言,古希腊思想家往往将道德的善恶和一般的善恶(好坏)混淆起来,而中国先秦诸子更注重于道德原则上的善恶[1]。“善”无疑是道德原则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尽管对“善”的界定各不相同,但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善应该具有这样最基本的含义:爱,尊重,平等,公正,和谐,等等。
      显然,作为伦理学方面的一大问题,以往的思想家们注重的是人伦关系上的善与恶,即善与恶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随着近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新兴的社会学科、思想体系应运而生,并对现实的社会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生态伦理学的产生。所谓的生态伦理学,是将“生态”(自然存在)与“伦理学”(社会存在)相结合,“从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角度来建立起一种新的道德评价体系,即将人置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两种关系序列中来进行价值判断或意义思考”[2],它的理论前提是“人不仅要生活在社会中,而且要生活在自然中”,“道德的维度就不能只是受人与人的关系的限制,它必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生态伦理学的产生是近现代社会环境恶化、人类生存危机和人的自我反省的结果,将“道德”引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用一种伦理关系解读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其中必然需要一种原则或价值标准。这样的原则有很多,但“善”的原则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
      如上所言,“善”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含义,但诸如爱、尊重、公正、和谐等是“善”最基本的原则。在一般的伦理学中,这些原则都有集中而明显的体现,而在生态伦理学中,“善”富有更深层次的涵义:“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与此相对,“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3]这里的“生命”不仅仅是人类的宝贵生命,而是所有具有生命活力、生命意志的宇宙存在物,更广泛意义上说,即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物质。生态伦理学认为,伦理的基本原则就是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给予任何生命充分的善和关爱,而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是“善”的本质。在当今世界,人类要做到的“善”不仅仅是要“关爱周遭人的生命,并给予他们真正的人道帮助,最终使所有人共同努力,使世界消除战乱,实现和平,使人类得到自我拯救”[4],还要关注和照顾那些不如人类强大、一直受到人类粗暴对待的幼小的生命,关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关爱这个经受了重重灾难、在人类的折磨下伤痕累累的自然界,使整个世界得到拯救,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要实现这一点,人类首先应该也必须对自己过去所犯下的滔天罪恶承担责任,并进行深刻的反思。因此,人类必须承认万物平等,应该尊敬自然、敬畏生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物种,使整个世界达到和平、安宁、和谐。这也是人类最高的善,即“至善”。
      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古代的圣贤把“善”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和一大功能,并力求在教育实践中达到这个最高的教育目的。那么教育是如何促进善的发展呢?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使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关于整个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知识,了解人类的家园和自我的成长过程。为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人类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分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类,而且在每一类下分出若干学科,然后分门别类,传授给一代一代的受教育者。人类不仅在逐代传递已得的知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的认识当作客观真理,加以膜拜。人类学习关于世界的知识,目的在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使人类在整个世界中更加强大,能占据更高地位。人们通过一步步的探索、思考和学习,认识和掌握了众多关于世界的知识,并掌握了一些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方法、原则。从最初人类劳动技能、生产经验的传递,到当今科学文化的广泛普及,无不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在传递、学习知识,处理基本的人际关系过程中,人类产生了最初的善恶观念,这种观念又指导着人类的实际生活。荷马时代的“善”是勇敢、智谋、力量和健壮,因为人类改造世界、在自然中生存必须具备这样的基本素质;中国上古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是处理人与人、人与国家的关系的一种德行,这也是一种“善”。古代的“善”重在人伦,但也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天道的相生关系,因为人类自知离不开自然,人必须遵从天道。古代的教育在很大方面是对人的品德、修养的引导与训练,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论往往是与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联系在一起的,各种“善”的原则不仅是他们理想中的人格的必备因素,而且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人的发展是心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的内心(或曰灵魂)的成长和净化;社会的进步也应该是人与整个世界的和谐共处。人的心灵的净化需要自身的反思,人也必须经过反思来确定下一步行动的方向,而这种反思要建立在人对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和对自身的进一步了解之上。人类通过教育来传递各种知识,培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在教育活动中加深对人本身的认识,进而使自身得到改造和进化。人对自身的改造,关键就是心灵的体察和感悟,是人的内心对一切美好、和谐的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随着文艺复兴以来“人的重新发现”,人类越来越显示了自己在世界中巨大的力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先辈告诉未来世界的主人:人类是宇宙中最聪明、最强大的物种,人类是宇宙的中心,世界是人类的,万物不过是供人类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而已。因而后人们致力于改造社会,利用自然的职业教育、技能训练蓬勃发展,各种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大放异彩,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一系列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显露,越来越成为困扰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造成了人类文明的畸形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自以为是万物之灵长,是宇宙的尺度,骄横自大的人类凭着自己的兴趣和利益需求肆意地破坏物种、毁灭生灵,使得整个世界满目疮痍、惨不忍睹。幸而人类也是一个善于发现错误、进行反思的物种。人类看到了自己的无知和狂妄带来的深重灾难,也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与整个世界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人文学科在学术和教育领域重新得到重视,各种新兴的综合学科,如生态伦理学、环境史学等崛起,并开始指导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这些学科旨在通过教育活动的引导和熏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世界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类只是大千万物中的一部分,人应该与其他自然的有机体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这种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普及、思想强化,而是让人类从真实的所见所闻中受到心灵的触动,使人类从心灵深处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滔天大罪,并通过心灵的深思和感悟去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种反思体现在,人类不再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人们明白:这个世界上其他的物种与人类一样,也是有生命、有尊严的,它们同样需要尊重和保护;人类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帮助它们保护它们,而不是暴君似地抢掠和践踏;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这种价值谁也不容漠视;世界是统一的整体,各种物种是相互平等、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人类自以为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生物,那他就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接纳万物,以自己的智慧帮助和促进其他生命的成长,以自己的才能保护和拯救整个世界。这也许就是人类的“至善”,也是教育所能达到的最高目标。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就像历史的真相只能接近、无法穷尽一样,人类也许只能一步步地接近这个目标,却永远达不到,但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教育的启迪和熏陶无疑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权利是公民的,教育的义务是国家的,但是在教育促进人类的“善”的意义上,教育应该是跨越国界、跨越阶级、跨越社会形态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终极意义是培养“至善”的人,是建立一个尊重一切生命、万物平等、充满公正的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倪愫襄.善恶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4]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推荐访问:社会活动 使人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