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雪夜林边停步》及其几个汉译版本】雪夜林边停

    时间:2019-01-07 03:24: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语言是多层次的,因此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在不同层次都有所反映。诗歌作为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要将其译为另一种语言并在目标语中再现其文学之美,就必须研究和运用各种语篇衔接手段,使译文自然、连贯、传神,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作者以韩礼德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及物性系统为视角,对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停步》的英文原文及四篇中文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诗歌翻译中的功能对等问题。
      关键词: 《雪夜林边停步》 及物性 汉译
      
      在翻译中,各种衔接手段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衔接手段无法实现译诗的语篇衔接与连贯。因此,各种语篇衔接手段应当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而且必须在对原诗背景知识及深层意蕴全面了解和深入领会的基础上展开和进行。诗歌翻译中的语篇重构不应只是用目标语对原诗作进行形式上的转换,还要借助各种语篇衔接手段来保持原诗的意境与神韵,体现其本来的情趣和风格。诗歌注重情境和氛围的营造,一句诗里有一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意象,这些意象往往并不直接相关,只有读完全诗后,才看得出这些看似随意组合的意象之间的内在关联。所以诗句虽短却传神达意,内涵丰富,但这也为诗歌的翻译带来了困难。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及物性系统可以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韩礼德认为人们思想中要反映的主客观世界不外乎是六个过程。这六个过程不是真空过程中发生的,它们涉及到一定的实体(即参与者)、时间、空间和方式(环境因子),这就是及物性(胡壮麟等,1984)。及物性系统依据过程、参与者和环境因子可分为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对原文的及物性分析可以帮助充分地解读原文,揣摸作者的意图,理解原诗的内在含义。如果对原文理解出现差错,译文必然会远离原文意义;同时,对译文的及物性分析和不同译本之间的对比还可以衡量英汉译文的功能对等。首先,我们来看原诗。这首诗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的代表作之一,诗人继承了传统诗歌的优秀形式,吸取田园诗作的独特风格并以平民化的用语著称,他的诗作形式简洁却寓意深长。
      原诗如下: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在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骑马走在郊外的“我”停留在静谧的森林和湖边,驻足观赏雪花静静飘落,填满树林。“我”为这种氛围所吸引,却想到还有约定要赴,睡前还要继续前行。这看似简单的叙述读来却意义非常。诗中用的都是些普普通通的流水句,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自然简洁。这些看似随意的诗句却有着严整的格律,aaba,bbcb,ccdc,dddd抑扬四步格的韵式使原诗如珠链般环环相扣、浑然一体。而原诗之神正在于这平淡简单中所蕴含的大美,诗人看似简单却凝练精到的语言在寥寥数笔之间已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心灵的图画,一种淡泊之美、自然之美已跃然纸上。
      关于这首诗的中文译文,本文共收集了四种,他们是许渊冲、朱墨、方平和赵彦春(以下简称许译、朱译、方译和赵译)的译文。
      全诗以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为主,通过“我”的感受和所见重点说明了场景这个外在的环境因素,一系列的景物意象的组合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境。
      第一个心理过程出现在诗的开头“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将读者带入到全诗的叙述者“我”的意识中,该句中被感觉或认知的对象“whose woods”提前放在了句首。这点明了全诗的关键所在,森林代表着原始和野性的力量,而作者在看到森林时想到了它的所属,这是人类社会的理性力量。四篇译文也都遵从了这一点。第二个心理过程出现在第一节的第三行“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He”对应开头的“Whose”指代林子的主人,这里的心理过程“see”有看到和知道两个意思,译为“看到”更为直接,而“知道”“知晓”则是在逻辑意义上的引申。第三个心理过程在第二节的第一行“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前三篇译文都采用了与原文一致的心理过程,感觉者是小马,心理过程被译为“觉得”和“感到”,生动地再现了原文。朱译中换用了感觉者,一个“想必”使感觉者变成了叙事的“我”,虽然对原诗中拟人化的用法在“小马惊异之情”中有所体现,但不符合原诗明快平实的风格,并已稍显累赘。
      另外,诗中还分别出现了一次言语过程和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出现在第三节的第二行“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这里隐含的说话者是小马,整句为讲话的内容。我们知道言语过程要求的参与者,即说话人和受话者都应当是有生命的人,才能具备人类所特有的语言功能,而原诗中唯一的一处言语过程发生在我的小马和我之间,讲话的内容实际是具有语言功能的“我”对小马肢体动作的语言解读。这里由及物性体现的拟人化手法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小马的俏皮可爱,还更加突出了小马提醒“我”的内容实际上是“我”内心理性力量的提示。离开了日常生活的社会环境,身处雪夜林地的“我”为眼前幽深静谧的树林所吸引并停下了脚步,而此时身边的小马则是与人类社会的唯一联系。小马是受人类驯化过的,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类文明与社会规则。在这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在周围没有屋舍的雪地中停下是不对的。再看行为过程出现在全诗的最后两行,重复着“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眼前的景象让“我”驻足停留,天地间只剩下这森林和无际的夜晚,轻风卷着绒雪静静飘落,但“我”却不能就此抛开一切停留下来。想到还有承诺,还有路要赶,那么“我”睡觉之前还有几里路要走。这里的行为过程sleep呼应着前面诗中出现的环境因素,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森林似乎格外地安静迷人,让人想要在此停歇下来。这是非理性的力量,而“屋舍”、“小马”、“承诺”则是社会理性力量的召唤。这样的简单描述和组合体现出了一种淡泊之美和超然忘我之情。再看译文,在朱译和方译中分别将sleep译为了“安歇”和“安睡”,这里译文中被加入了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如上文中所分析的那样,弗罗斯特将sleep用在诗的结束部分对应诗中的环境因素,所要表达的意图或心境是隐含的,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而“安”与“睡”只是一种可能的关系而非必然联系,加上“安”字破坏了原作的意图和可能的隐含,效果反而不如许译和赵译中所采用的直译“睡觉”或“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全诗中还出现了三次物质过程,分别是第一节的最后一句、第三节的第一行及最后一节的第二行。
      从过程类型看,四种译文都采用与原文过程类型相同的物质过程,这些动作部分很好地表现了全诗的内涵和深意所在,即理性与非理性的交替。
      诗中始终对比着这两种力量,理性与非理性。“我”离开了人类社会走入大自然的湖边森林,这里有说到林子的主人我认识,“主人”“约定”“小马”都代表人类社会的力量、文明与进化,但这里林子的主人看不到,在“最黑暗的夜晚”“森林”和“湖泊”“雪”都象征着非理性力量的吸引。没有农庄、房屋、小马摇着铃铛提醒。这些环境因素对全诗的理解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也在诗中被格外强调,放在主动位置。而上述三个物质过程中的动作则正提示了这种转换,看林子被白雪笼罩,为这种非理性力量吸引,到“小马摇着铃铛”提醒,再到理性力量:想到“还有约定”,继续赶路。而对这三句话最佳的处理方式就是采取直译。如江枫所言:“一首诗赖以存在的全部语言材料全都属于诗歌形式的范畴,都应该在翻译中尽可能加以再现或移植。”第一句话赵译和朱译中将“watch”译为“观赏”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但与受动者“林地”稍显不搭。第二句中方译将“he”译为“你”,虽增强了情境对话的语气,但对原文意思改变较大,原文中突出的是小马做出的提示和所起到的作用,而译为“你”用在这里就变成了强调小马本身。第三句话的处理上,许译前半句的物质过程后又加上了一个存在过程“有约会在先”,突出了这个和别人的约定或承诺对“我”的重要和分量,很好地契合了原诗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最终是社会的规则和人的社会属性要求“我”遵守自己的承诺,理性的力量大于这片森林对我内心无声的召唤,让我离开这片森林去赴约定。在这一刻,宇宙和内心世界的无限广阔和神秘就在眼前,似乎已融为一体,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参考文献:
      [1]江枫,许钧.形神兼备:诗歌翻译的一种追求[C].2005.
      [2]许钧等.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沈伟栋.话语分析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0.
      [4]胡壮麟编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
      [5]赵彦春.翻译诗学散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该文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级科研课题KYF095609037“衔接与连贯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张艳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几个 林边 物性 停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