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失地农转非保险 国家征地后失地农转非人员就业问题研究

    时间:2019-01-06 03:28: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许多农用土地被转化为非农业土地,由此产生的失地农转非人员大多被安置在城镇,并被纳入市民化的过程中。然而,由于享受不到完善的社会保障与职业技能培训,又存在劳动技能缺乏、自身思想转变不到位等诸多局限,“就业难”成为诸多失地农转非人员目前面对的问题。文章作者通过对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三个农转非安置社区的实地调研,对农转非人员所面临的工作不稳定、就业歧视、培训效果不明显、就业满意度低等现状进行描述,并基于调查结果,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就业的因素,以提出改善就业培训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失地农转非人员 就业问题 失业原因 可行性建议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征为非农用地,因此产生了失地农转非人员,这些人员在失地后虽获得了政府的补偿和保障,但仍需就业并在城市谋生。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的国情在和计划经济时代“以农补工”的影响,加之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压力,农转非人员的就业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我选取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的三个农转非安置社区――西史赵村、燕庄村、西关虎屯进行实地调查,采取文献调查、问卷调查、访谈与观察的方式,全面获取资料,综合了解目前郑州市失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问题。在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相关计量学模型,深入探究这些人员的失业原因,并结合相关政策法规,提出改善的可行性建议。
      一、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一)调查地的选择。
      选取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的三个典型农转非安置社区――西史赵村、燕庄村、西关虎屯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为2010年2―3月。由于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西史赵村、燕庄村与西关虎屯三个社区的发展又具有层次梯度,各具特色,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社会结构,因此选为调查地。
      (二)研究方法及说明。
      本次调查采用文献调查、问卷调查、访谈与观察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社区农转非居民,一部分为社区干部,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本次调查共发放1500份问卷,有效回收1120份,有效率达75%。
      (三)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在有效回收的1120份问卷当中,被访者为女性的人数为480名,占样本总量的43%;男性人数为640名,占样本总量的57%。
      2.年龄。本调查选取20岁以上达到工作年龄的成年人作为样本,按照比例抽样,其中,20岁至30岁的有110名,占10%;30岁至40岁的有250名,占22%;40岁至50岁的有280名,占25%;50岁至60岁的有230名,占21%;60岁以上的有250名,占22%。
      3.受教育情况。为了调查受教育程度对于失地农转非人员就业的影响,我将被访者分以下几种学历: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高中学历、大学及以上。其中,小学及以下的有370名,占33%;初中学历的有450名,占40%;高中学历的有250名,占22%;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有50名,占4%。
      4.失地年限。在调查中,绝大部分的实地人员失地年限都在10年以内。为了调查失地年限对失地农转非人员就业的影响。被调查者失地年限的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被调查者的就业基本情况。
      1.就业情况。在被调查者当中,有稳定工作岗位的人数为570名,占总数的51%;有就业岗位但不稳定(平均每3个月更换工作一次或以上)的人数为280名,占总数的28%;被调查时没有工作的人数为270名,占总数的21%。
      2.行业分布。目前有稳定工作和有临时工作的被调查者所从事的主要行业是: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建筑业等对工作技能要求较低的行业,“其他”主要指从事房屋租赁。具体的行业分布如图2所示。
      3.就业收入。在有稳定工作和有临时工作的850名被调查者中:最高收入在1800元左右,最低收入在500元左右。郑州市统计局2010年所公布的数据显示,郑州市在岗职工每月平均工资为2395元,农民每月人均现金收入891元。由此可见,这些被调查者的工资收入普遍低于城市职工的平均水平,基本维持在农民的收入水平上。就业人员的收入分布如图3所示。
      (二)被调查者的主要就业问题。
      1.工作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完善。调查显示,在暂时没有工作的270名失地农转非人员中,一年内有一次以上失业经历的人数占失业总人数的79%,此数据说明这些人员的工作相对不稳定,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访谈也说明这些人员更换工作的频率通常是三个月一次。
      与此同时,失地农转非人员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尚不完善,尤其在就业指导和保障方面存在问题。调查显示,86%的失地农转非人员获得工作的主要途径是自己寻找或亲友介绍,而通过政府安排解决工作问题的比例只有6%。
      2.就业过程中的权益侵害与就业歧视。调查显示,74%的调查对象就业时不签任何劳动合同,65%的调查对象就业时单位不为其购买工伤保险,93%的调查对象的就业单位未给其购买医疗保险,97%的就业失地农转非人员每周工作时间在40小时以上,而且其中54%每周工作时间超过了70小时,而工作时间并没有伴随着工资的显著增加而增加。
      由此可见,由于失地农转非人员在失去土地之前是农民,文化程度偏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很少接触工商业,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他们表现出工作技能缺乏、法律意识淡薄、维权观念不强等弱点,容易受到雇佣方的侵害。在访谈中,一些被调查者表示,由于他们失去了土地的保障,承受的风险要比农民工大得多,比农民工的谈判能力更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接受企业的就业歧视。
      3.接受就业培训不足,培训效果不明显。调查显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有730人参加过就业培训,390人未参加过培训,参加过培训的人占65%。但在参加过培训的730人中,认为在培训中能学到东西的仅有230人,占32%;而认为在培训中学不到东西的有500人,占68%。
      从对村民与村干部的访谈中得知,目前的培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培训时间太短,内容不充实;其次,培训偏理论化,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很难切实掌握技能;最后,培训基本上没有用工企业的参与,所学技能脱离企业具体要求。
      4.就业满意度低。调查显示,在已就业的850名失地农转非人员中,对目前工作非常满意的有50名,占6%;比较满意的有104名,占12%;感觉一般的有110名,占13%;不满意的达451名,占53%;非常不满意的有135名,占16%。由此可见,已就业者对当前就业满意程度较低。进一步调查显示,已就业者对工作的不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对工资收入的不满、对工作稳定程度的不满、对工作时间和强度的不满,如图4所示。
      三、影响失地农转非人员就业的因素分析
      这部分先采取描述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引起失业的因素,提出有待检验的假设,然后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来验证并作进一步说明。
      (一)描述性分析。
      1.性别。在失业的270名失地农转非人员中,女性有190名,占70%;男性有80名,占30%。失业人员中性别的失衡主要出于以下三个原因:(1)农村女性承担着生育、抚养子女及家务等负担;(2)在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下,女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3)相对而言,女性可从事的行业范围相对较窄。由此认为,性别原因是影响就业的原因之一,提出假设H0:农转非女性比男性更难就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年龄。在失业的270名失地农转非人员中,年龄偏大的较多,失业者的年龄分布如图5所示。
      由于失地农转非人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相对偏低,其从事的工作往往需要较强的体力作为支撑,随着年龄的增大,农转非人员往往越来越不适合在这一群体普遍从事的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工作。由此提出假设H1:年龄越大,失地农转非人员就业状况越差。
      3.失地年限。刚刚失地的农转非人员由于刚刚进入到城市生活,缺乏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技巧,存在不适应等情况。随着这些失地农转非人员在城市居住的时间增长,情况有所好转。由此提出假设H2:失地的年限越长,就业情况越好。
      4.受教育程度。失业的270名失地农转非人员的学历反映出这部分失业的人员几乎全是小学和初中学历,如图6所示。
      在城市中,人力资本是就业的重要因素,学历对农转非人员的就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提出假设H3:学历越高,就业情况越好。
      5.接受培训情况。虽然一部分失地农转非人员认为接受培训起到的作用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能够帮助失地农转非人员获得最基本的求职技巧。调查结果也证实,在失业人群中,未参加就业培训的居多。由此,提出假设,H4:参加就业培训的人员比未参加的更易就业。
      (二)计量分析。
      在提出待检验的五个假说之后,下面利用调查所得的数据来验证影响失地农转非就业的因素。本文选用样本的就业与否为因变量,因此采用二值反应模型之一的Logit模型(Logitmodel)。
      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是适用于因变量为二分变量的回归分析,在分析人口增长等预测模型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因变量为失地农转非人员就业与否,若就业则记Y=1,若未就业则记Y=0。假设失地农民是否就业用以下模型模拟:
      i=1、2、3、…、112,假设随机干扰项u有着标准的Logistic分布。
      其中,X是影响失地农转非人员就业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失地年限、学历情况和参加培训与否。具体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情况如表1。
      为了检验上文提出的假设,以及研究以上变量对失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影响,用Logit模型来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结果如表2。
      根据计量的检验结果,在影响失地农转非人员就业的因素中,性别、年龄、学历、培训情况四个因素对失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有显著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男性农转非人员,年龄越小,学历越高,参加过就业培训,这些条件对失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有积极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
      1.性别因素与失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显著相关,表现为男性比女性更易于就业。农村女性失地后搬进城市后,相对于男性而言,文化程度、就业能力、工作范围都较差,所以其就业情况不如男性。假设“H0:农转非女性比男性更难就业”成立。
      2.年龄与失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呈现负相关,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越年轻的失地农转非人员越容易就业。20岁以上的年轻人相对来说更有体力优势,更易于从事建筑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失地农转非人员普遍从事的工作;而年龄偏大的失地农转非人员因养老保险的缺失,必须找工作,但大龄的失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相对困难。假设“H1:年龄越大,失地农转非人员就业状况越差”成立。
      3.失地年限与失地农专非人员的就业无显著关联。先前的假设考虑到失地不久的农转非人员可能由于不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而找工作受到不利影响,故认为失地年限与就业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即假设“H2:失地的年限越长,就业情况越好”,但这个假设不成立。可能的原因是年龄因素的干扰,失地农转非人员刚失地时可能正值青壮年,找工作较为容易,适应能力较强,而随着年龄增长,就业一方面受到负面限制,另一方面也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而受到正面促进。因此,失地年限对失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的影响可能是:先正相关,达到临界值(某一个年龄),再呈现负相关。
      4.学历与失地农专非人员的就业是呈现正相关,学历越高,其就业的可能性越大。调查发现,拥有大学或大学以上学历的被调查者都有工作,而就业率随着学历降低而递减。假设“H3:学历越高,就业情况越好”成立。
      5.参加就业培训与失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显著相关,参加过培训的人更易于就业。数据的结果显示,培训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失地农专非人员的就业,由于这些人员的起点较低,基础较差,参加培训往往对就业有帮助,至少能够帮助这些人员完成由务农到务工的基本过渡。这些人员对培训的主观态度与培训的客观效果之间存在一定认知偏差。假设“H4:参加就业培训的人员比未参加的更易就业”成立。
      四、改善机制与政策建议
      创立一套综合的培训机制,是解决失地农转非人员就业问题的关键,这套机制应以政府为核心,以企业为主导,通过高效率、高水平、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切实提升失地农转非人员的劳动素质,消除就业市场上对失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歧视,并辅助适当提供的直接就业机会,为失地农转非人员打造高质量的就业水平和强有力的就业保障,从而最终提高失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满意度。具体而言,可以在培训中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的课程,如对女性、老年人员提供家政、手工行业工人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这些弱势群体的就业率。
      就业改善机制如图7所示。
      
      
      
      
      
      
      
      
      
      
      
      
      
      
      图7 改善就业的机制
      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郑东新区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相关政策,本文结合研究结果,提出符合本市实际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努力开发社区服务岗位。
      大部分的失地农转非人员都是被安置在城郊社区中,随着“城中村”的改造,新社区形成后,会产生一些服务岗位,如保安、清洁人员、家政服务人员等,这些岗位可以提供给本社区的人员,解决就业问题。
      (二)健全培训体制,积极拓展劳务输出。
      有重点、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是解决失地农转非人员的重要途径。政府可以首先开展专业性的培训,并在此基础之上,为劳动力提供向西部、南部甚至跨境输出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创收,而且能够缓解郑州市本身的就业压力。
      (三)鼓励和引导失地农转非人员的自主创业。
      据悉,在失地农转非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创业意愿,但缺乏资金或技术。政府可以开展适当的创业辅导,辅以相应的资金支持,增加创业平台,提供创业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转非人员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芹.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4,(5).
      [2]孔祥智,王志强.我国城镇化进程失地农民的补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
      [3]李富田.失地与失业: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调查[J].江汉论坛,2009,(2).
      [4]李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分析[J].经济与法,2009,(3).
      [5]李秀伟.城乡统筹下成都市近郊区失地农民就业因素分析[J].2009,(24).
      [3]刘丽敏.失地农民就业的政府服务――基于服务行政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09,(1).
      [4]温同驷,冯晓英.花园村模式浅论―国家征地后农转非就业的新途径[J].城市问题,1989,(1).
      [6]文晓波.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调查分析[J].经济论坛,2009,(1).
      [7]吴瑞君.农村已婚女性农转非就业状况及模式探讨[J].中国人口科学,1990,(4).
      [8]解巍.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问题和建议[J].宜宾学院学报,2009,(4).
      [9]严燕飞,付继元.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因素及对策[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6,(2).
      [10]喻萍.失地农民再就业与制度创新[J].兰州学刊,2004,(2).
      [11]张媛媛,贺立军.城市化进程中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4,(2).
      [12]郑风田,孙瑾.从生存到发展――论我国失地农民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J].经济学家,2006,(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农转非 失地 就业问题 征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