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道士塔》的教学意义_道士塔

    时间:2018-12-26 03:39: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2002年10月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在这里第一次收录了当代散文大师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首篇《道士塔》。这是一篇以史为鉴,呼唤文化良知的优美篇章。收录此文有着极其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
      
      《道士塔》以批判王道士为线索,从道士塔引出王道士,到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塑雕、出卖文物、报送官员,文章采用了小说的叙事笔法,处处充满合理的虚构的想象。有的批评者反对散文之中的这种虚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合乎情理的想象和虚构,使文章的悲剧色彩更加突现出来,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矛盾着又清醒着,悲愤着又无奈着的余秋雨。
      同时余秋雨的散文在此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与散文的界限,把小说的叙事笔法引入散文的创作中。一般说来,传统散文追求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而很少有人注意把小说创作中缓急不同的节奏引入散文叙事之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虽然有一批年轻的散文作家致力于这方面的尝试,但很少有成功的。本文开端作者用叙事的手法仅三言两句,就把读者吸引过去,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文章开端写道: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椭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余秋雨的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还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因为作者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如文章的第二节余秋雨在写到无知、盲目、毫无品位的王道士用石灰粉刷唐宋壁画,捣毁敦煌雕塑时,他发出了“住手!”“请等一等,等一等……”的呐喊。还有文章的第三节作者在感叹王道士出卖国家文物,躬身送别国外“取经者”时,他写道“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一个当代学者,为了保护文物,穿越时空,回到百年前的文化胜地,阻止王道士的愚蠢行动,拉住抢夺者的马头。文章中散落的诸如此类无可奈何的提问与感叹,使文章充满理性思考的分量,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而且也是读者了解作者思绪,把握文章主题的关键。
      《道士塔》这篇散文在以上三方面突破了以往散文的创作模式,给散文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启了散文创作的新路径,让学生对散文的写作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就如一位学生在《道士塔》的读后感中写道:在看到作者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的情节时,在看到作者因激愤而把自己投身于那一时代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感动于他的义举。同时,也让我了解《道士塔》这篇散文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的这一创作技巧对我今后的散文的写作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倡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融合是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关键,新的课程标准也倡导在语文教学时要充分结合审美教育。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笔者认为:要把培养学生的个性自由、人格的全面发展当作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要善于发掘语文教材中的“美”,用教材中的“美”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道士塔》这篇散文中,作者娓娓的叙述饱含了对国人心智未开的苦恼,对浮躁官员贪婪无知的责怨,对国外侵略者有恃无恐的愤恨,对国家积贫积弱的历史反思,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大量流失的悲痛和无奈。教学中可分别通过作者对王道士、中国官员、国外侵略者的描写及情感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来看作者笔下的王道士,他是一个愚昧、无知、肤浅、毫无品位的平民,他毫无文化保护的眼光,在他的眼中只有金钱和欲望。“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静静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他吩咐几个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屈一下。敦煌文明被掠夺了,作者知道王道士是不会有任何阻拦的,因为他能从侵略者那里得到一枚针一颗纽扣或一叠银圆,在他眼中,这远比那些发黄的书卷、斑驳的文物现实得多,有价值得多。他根本不知道侵略者的车轮已深深地勒进了中华民族的脉搏,雕刻着中国历史的耻辱。”当看到这些,听到这些,学生震惊了,为王道士的愚昧和贪婪。甚至有的学生喊出“为什么要让如此愚昧,无知的人来当莫高窟的家,来把持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换一个有文化、有良知的人不行吗?”
      即使是换了其他人就不会出现王道士的情况吗?再来看作者笔下的中国官员。那时那些官员都干什么去了?作者再一次发问,得到的答案很简单――没有运费。文章写道,“但是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们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他们(斯坦因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屡屡。”中国是穷,穷得只有官员们酒池肉林的生活排场、锦衣玉食的豪奢风范,却没有一点点运送文物的运费。因此作者在文中写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这里,不仅是文物的流失,而是知道是文物,是宝贝,却不知道珍惜,是典型的自作孽。面对中国官员的腐败、麻木、不作为,学生再次震惊了、心痛了,偌大的一个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学生明白,在那个中华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里,不要说把国宝盗卖给外国强盗,就是连国土和国宝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那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学生为那样一个任人宰割的政府而捶胸顿足。
      诚如余秋雨在一次访谈中说:“文化无论如何能够在我们的民众当中唤起一种比较高贵的情绪。”在教学中让学生走进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走进余秋雨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学生这一路听来情绪激昂,在伤心、痛恨、愤怒中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同时也让学生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完善了品德,唤起了学生一种比较高贵的情绪,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的。
      
      三、唤醒学生对文化的崇敬
      
      《道士塔》是余秋雨的一次苦旅“文化”,不仅有着强烈的人生感、民族感,而且更富有历史感。他的“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感,并不是对过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历史作为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用文化把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在他那里,文化如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滚滚浪涛,推动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为我们永久的痛……这就是敦煌文化。余秋雨在《道士塔》一文中给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敦煌文化。在学习此文中,学生了解了融建筑、绘画、雕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宝库,以及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莫高窟;同时还认识了藏写经、文书等文物5万多件的藏经洞。当如此灿烂的文化遭受王道士的出卖、满清政府的不作为、外国侵略者的掠夺时,学生在痛心之余,更激发了他们对敦煌文化的崇敬之情。一学生在读后感想中写道:面对久远的文化,总以为那是过去的、过时的文化,于今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如今我才明白我是如此的愚昧,就如同王道士,对悠久文化的无知从而导致悠久文化的流失,这是怎样的悲剧。余秋雨的《道士塔》激起了我了解文化的兴趣及对文化的崇敬之情。

    推荐访问:道士 意义 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