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叙事策略【解读《宠儿》中的爵士乐风格的叙事策略】

    时间:2018-12-26 03:32: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其巨作《宠儿》(Beloved,1987)奠定了其作为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爵士乐风格的文本特征和叙事策略来分析这部小说,指出作家将爵士乐的演奏方式运用到文学创作之中,从而将爵士乐这一美国黑人独创的艺术形式与小说完美地结合,体现了美国黑人文学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爵士乐 托尼・莫里森 塞丝 宠儿
      
      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Beloved,1987)是她创作生涯中赞誉最高、最为独特的一部长篇小说,近年来已成为一部美国文学的经典,文学评论的焦点。这部小说为她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扬,并使她荣获普利策文学奖。作为一名美国当代女性作家,她致力于维护和宣扬黑人文化。
      目前国内对《宠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这部作品的黑人文学性、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宠儿身份的探讨等方面,本文试图从爵士乐风格的叙事策略来分析这部小说,使读者体会到她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对黑人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黑人民族文化中的独特性和魅力。
      莫里森从小受到黑人音乐的熏陶,对黑人文化的热爱使她发现,黑人民族要生存下去,除了拥有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外,必须保留黑人文化。而源自非洲的爵士乐正是黑人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美国黑人的爵士乐19世纪发祥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爵士乐是在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的基础上,以小型管乐队的形式即兴演奏而逐渐形成的。爵士乐以非洲音乐传统为重要起源,早期的音乐形式可以追溯到奴隶制时代的做工歌曲、田间号子、儿歌以及对街头小贩叫卖声的模仿。最初奴隶们没有乐器,同一个村庄与家族的人都被打乱分开安置,使得一群奴隶之间没有共同语言。然而依靠对共同的民族传统和音乐的热爱,他们从各自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将爵士乐发展成为以歌曲讲故事的一种新的交流形式。奴隶们保存了从非洲带来的艺术传统,发展了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劳动歌曲、从教堂的赞美诗中衍生出来的宗教歌曲,用木棒和骨头击奏出各种节奏型音乐,等等。19世纪中叶南北战争结束后,黑人逐渐流入城市,由黑人创作和演奏的音乐也开始在美国南方和其他地区的城市中流行起来。爵士乐成为美国黑人历史的对照和民族文化意识的音乐类比。正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说的:“只有在音乐中……美国的黑奴才能够讲述自己的故事。”
      莫里森的小说中很多文本特征和叙事策略源自美国黑人的爵士乐。莫里森多次强调她所效仿的正是黑人艺术的伟大成果:“它(爵士乐)对我来说,从某方面说明了我所生活的文化以及我的作品。”在《宠儿》这部小说中,用爵士乐风格的文本特征和叙事策略来写作成为莫里森独有的写作风格。这部小说中爵士乐般饱满的音质、绚烂的声部、悲伤激越的曲调强有力地反映了奴隶制下黑人生命的动人旋律。这部小说不仅揭露了残酷的奴隶制度,唤醒了黑人勇于面对过去的勇气,而且继承弘扬了黑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一曲宏大的黑人民族文化之歌。
      一、爵士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即兴演奏。
      爵士乐手在演奏中即兴变换曲调,并且从不重复同一种乐调。“不同的夜晚,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演奏伙伴可能把同一支曲子演变成完全不同的版本”。《宠儿》的整篇故事就好像一曲即兴演奏的爵士乐。“开篇突如其来,没有章节标题,首行也没有缩进,让人不明就里,读者仿佛一下子置身于爵士乐纷乱的音符中。随后的章节同样既无标题,也无明显的过渡,动荡的叙事节奏,把故事拉向不同的人物和事件,恰似爵士乐的即兴演奏”。同时整篇小说并不是按线性展开情节,而是把不同的时间、地点组合交织在一起,叙事支离破碎,时空不断错置。现在与多个层次的过去交织在一起,过去的故事时而出现在人物的回忆里,时而掺杂在现时的故事里,仿佛如一曲时而跳跃、时而舒缓、时而又突然多变的爵士乐。
      二、爵士乐的另一特点是,在演奏中一个人不能主导整个演出,他必须非常关注别的声音,别的乐器在做什么,说什么。
      爵士乐是各自独立、又具有充分价值的多声部的合唱与交响,不同的乐器用不同的音调唱同一首歌。莫里森将之运用到小说叙事中,做到多声部的即兴阐发。这些人物的不同声音,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使小说的不同成分构成统一与反对,肯定与补充的对话关系,如同音乐中的多声部和旋。同一个故事由几个不同的声音说出,而在每个声音里听起来都有不同,作品的主题就在众多不相协调的不同声音中得到体现。在《宠儿》中,“塞丝、宠儿、贝比・萨格斯、保罗・D、爱拉、约翰等人虽然唱的都是同一首歌:奴隶之歌,但是他们却不是齐声合唱,而是各有主张,他们的歌声是相呼应和、补充或者修正不同的变调。塞丝与宠儿之间演绎出关于母爱的绝唱。保罗・D与塞丝的声音是一曲捍卫作为男人与女人的尊严、重获自我的对唱。瑟克斯欧的声音是在烈火中演绎的一曲关于黑人男人尊严的铿锵有力的男高音独唱。贝比・萨格斯的声音是六十年奴隶,十年自由经历之后处于生命尽头的一曲哀歌。这些不同的声音以不同的方式演唱着同一主题――奴隶制下爱的创伤”。
      在《宠儿》的叙事中,叙述自己的故事与倾听别人的故事交错在一起。《宠儿》的中心情节是塞丝杀婴,塞丝的声音为主旋律,但是作者借助了多重声音、多重层面才完成对这一主要情节的叙述。“这些声音的叙述跨越时空界限甚至阴阳的分割,让过去与现在,虚幻与真实杂糅并存”。每个声音的叙述都扩大或修正了塞丝杀婴事件的版本。塞丝、“邮资已付”和白人所观察和感受到的杀婴情景各不相同,因此同一故事在每个人的叙述中各不相同,形成了多声部乐章。塞丝的回忆中没有手锯,没有锯断婴儿的喉咙,只有目的和动机:她想“收好她所创造的生命的每一滴血,每一片肌肉……转移到没有人能够伤害它们的另一个安全的地方去”。在“邮资已付”这个专门为黑奴摆渡而且热心帮助过塞丝的黑人眼中,塞丝是一位惊慌失措的母亲,她“飞翔起来,像展翅的老鹰一样提起自己的孩子。她脸上长出长喙,双手变成了劲爪,调动全身,将儿女四个全部带在身上:肩上一个,腋下一个,手上一个,另一个则一路哭着被带进了遍洒阳光和木屑的木棚里”。而在白人――学校老师、侄子、法官和追捕手的视角里,塞丝发疯了:“里面,两个男孩在一个女黑鬼脚下的锯末和尘土里流血,女黑鬼用一只手将一个血淋淋的孩子搂在胸前,另一只手抓着一个婴儿的脚跟。她根本不看他们,只顾把婴儿摔向墙板,没撞着,又在做第二次尝试”。杀婴的不同版本由多声部即兴阐发的乐章奏出,虽然乐曲的版本不同,但奴隶制的残酷和穷凶极恶被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莫里森把她的愤怒以沉重的鼓点演奏着,恰似铁锤般砸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上。莫里森以多个声部,高低不同的语调奏出了奴隶制下黑奴所遭受的痛苦和屈辱。他们以一种启应式轮唱的方式唱出了一首悲情的爵士乐。《宠儿》通过多声部、多角度的描述把黑人的历史和命运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小说像一曲激情的爵士乐,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同一故事的不同版本交织在一起,“使叙事在不同时间层面,不同人物之间滑入滑出,犹如爵士乐的变奏,凌乱中有着和谐,琐碎中显出恢弘”。莫里森“用人物自身的声音来展示肤色的惩罚所带来的黑色的愤怒,并且让众多人物以各个不同的声音相互交锋,在争辩之中完成对于美国人种复杂命运的理性思索,从而提出道义的质问”。
      三、爵士乐的乐曲是以黑奴的内心生活为主。
      黑奴们把做工的生活片段和心情感受加工成为具有黑人文化传统、表达黑人心与灵的本能音乐。塞丝、丹芙和宠儿的内心独白好似一曲曲陈述心与灵的爵士乐,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几百年来奴隶制和种族歧视沉淀在黑人民族心中的精神创伤。在《宠儿》中,当塞丝认出宠儿就是她多年前杀死的女儿后,她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快乐和激动之情,以“宠儿,她是我的女儿”为开篇进行了长达五页的内心独白。塞丝此处的内心独白是一曲母女重逢的喜悦之歌,反映出了塞丝浓烈的母爱和她因杀女产生的愧疚。然后是小女儿丹芙的内心独白:其中有着对塞丝杀婴的惊骇、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从未谋面的父亲的想象以及对拥有姐姐作伴的渴望,演唱出的是经历恐惧、孤独最终走向未来的希望之歌。而在宠儿的内心独白中,大段的内容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纷繁杂乱的意象交织在一起,好像一曲即兴演奏倾吐心声的爵士乐。“在这段独白中,宠儿的经历与千千万万被贩卖的黑奴的遭遇融合在一起,在非洲大地摘花的女人、贩奴船上跳海的女人、与宠儿的非洲妈妈以及塞丝混同起来。这里的回忆并非宠儿个人的回忆,它蕴含着整个黑人民族的历史记忆,记忆中的母亲不再只是塞丝一个黑人母亲,而是无数被剥夺了爱的权利的黑人母亲的集体象征”。最后一部分的内心独白以宠儿的话语为开端,接着却变成了一句一行,如同歌词一般的文字。这是一曲多音符的爵士乐,开始由宠儿、塞丝、丹芙母女三人的独唱最后汇成一个统一的呐喊:
      我一直等着你
      你是我的
      你是我的
      你是我的
      《宠儿》采用内心独白描写了奴隶制下悲惨凄凉的黑奴生活,唱出了黑人心中的爱与恨、悲与痛、恐惧与彷徨、喜悦与哀伤。
      四、爵士乐节奏感很强。
      爵士乐(Jazz)是从非洲的土语Jaiza演变而来的,原意是加快击鼓。在《宠儿》中,这种独特的音乐节奏是莫里森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进行了一种语言的乐感表现,语言中不时地呈现出爵士乐的节奏感。莫里森“使用一种纯净、华丽的抒情性语言,通过不断改变音调和节奏――前后反复、句式长短、语气缓急――来控制情绪的起伏和情节的演进。例如在宠儿回忆运奴船的一章中,几乎没有标点,语流急促纷乱、缺乏逻辑,节奏与黑人爵士乐相似”。
      又如描写保罗・D和其余四十多名黑奴被拴在一条锁链上干活的情景形象地模拟了爵士乐的鼓点。反复出现的“唱着”好似爵士乐中鼓点的节奏,读者仿佛看到黑奴们的铁锤一次次抡起,砸下,表达着黑奴们的愤怒和对未来自由生活的期冀。同时,这一段的“唱着”展现了启应式轮唱的魅力,黑奴们通过音乐的力量抒发内心情感,唱出曲境中求生存的顽强之歌。
      结论
      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采用爵士乐风格多声部即兴阐发的声音来叙事,来书写黑人的悲剧命运,用心与灵的本能音乐来表达内心生活,用爵士乐的节奏感来诉说故事。莫里森这种独特的文本特征和叙事策略体现了她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对黑人文化传统的热爱。她的作品不仅在主体方面扣紧了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而且她采用黑人特有的爵士乐风格来叙事,更能让读者体会到黑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坚持自己的文化价值和传统才是黑人在美国社会获得认可的关键,只有在自己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下才能寻求积极的生存策略。因此,抛弃了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就等于放弃产生精神力量的源泉和定义自我的基石,没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莫里森通过爵士乐风格的文本叙事呼吁她的同族人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把保存并发展本民族独有的文化方式作为黑人本民族力量的真正源泉。
      
      参考文献:
      [1]“A Conversation with Toni Morrison,”conducted by Sheldon Hackney in Humanities,1996,6.
      [2]王��.欧美主流文学传统与黑人文化精华的整合.当代外国文学,2004,(4):123.
      [3]Toni Morrison,in an interview,in Black Women Writers at Work,ed.Claudia Tate.New York:Continuum,1983,125.
      [4]托尼・莫里森著.潘岳,雷格译.宠儿[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6.
      [5]肖腊梅.论《宠儿》作为一部复调小说的魅力.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2):3.
      [6]严启刚,杨海燕.解读《宠儿》中蕴含的两种文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19.
      [7]桂宏军.论《宠儿》的黑人文学性.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2):73.

    推荐访问:爵士乐 叙事 宠儿 解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