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工笔人物画的审美取向|何家英工笔人物画审美取向

    时间:2018-12-25 03:31: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工笔画尤其是工笔人物画在现在的大型展览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它、关注它,并试图把握它的主流方向。在这种形势下,作为画者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新形式、新关注点的出现会让人耳目一新,但在这众多的“新”中我们不应该被冲昏头脑,而应该时刻保持平静的心态去客观地审视“新”是否符合绘画的真谛。不跟风是艺术家应具备的一种基本品质。本文试从如何认识工笔人物画、工笔人物画的现状和发展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针对现状中存在的谨毛失貌和色彩堆积的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工笔人物画发展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审美 格调 思想性 表现方式
      
      如何选择专业的发展方向是每个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画者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手法。选择方向不是靠凭空的想象就能完成的,需要进行踏实的、认真的思考。但同时它又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它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从美术史的角度去找定位。关注艺术发展的态势,并以平和的心态去衡量时下风格的优劣,不要被当下所谓的大师、大家吓倒,同时也不要轻视任何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季羡林先生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评价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走向。其实万物同理,艺术亦然。因此说只有把握住这个依据才能给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定位,坚定走下去,就是“自己”。
      
      一、如何认识工笔、如何认识工笔人物画
      
      工笔画是相对于写意画而言的,它的特点是工整细致。本文要把工笔画仅限制在人物画的范围来讨论。既然工笔人物画是工笔画的一个分支,那它就脱离不了总体的属性,也就是说,工笔人物画的特点也该是工整细致的。这个问题毋庸置疑。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工笔画又同样脱离不了中国画的属性。它的衡量标准应该以中国画的品评标准为依据。在此我们重温一下中国画品评标准的部分内容:
      1.气韵生动
      在“六法”中,“气韵生动”被列为首位。宋代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历代名画记》中有“鬼神入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的记载。我理解的气韵生动就是指人物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面貌的感人之处,是通过画面传达的一种生气。我认为这是工笔人物画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因为人是活生生的、是有情感的。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一种诉说。不是麻木不仁,不是死气沉沉。
      2.格调
      格调的含义何在?一曰艺术本身的档次即艺术性的高低;二曰艺术内涵的深浅与价值;三曰与艺术形式、表现、内涵相联系的人格层次。概言之,格调是一种批评标准,它坚持艺术与画家人品、人格相一致的原则。①
      格调既是画家追求的目标,也是理论家对绘画作品评价和分类的一种重要的依据。
      3.意境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出现最早见于唐王昌龄的《诗格》,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在古画论中意境一词最早发端于郭熙的《林泉高致》。在明末唐志契《绘画微言》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②
      
      二、工笔人物画的发展现状
      
      在近几年的中国画大展中可以看到:工笔人物画真可称作是一朵耀眼的奇葩,形式和题材的更新速度之快不能不让人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同时,还应看到在这种形式的背后隐藏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谨毛失貌和色彩堆积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谨毛失貌。谨毛失貌来源于西汉刘安《淮南子》中的:“画者谨毛而失貌”。意思是说不能因过分注重细微的变化而有失整体面貌。目的是提醒作画者必须要注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尽管如此,当下这种现象还是泛滥地出现。牛仔装和皮毛的成堆出现是一种潜在的危机,似乎到了质感追求的鼎盛时代。逼真近乎是衡量工笔人物画的唯一尺度。放大镜也同时变成了工笔人物画家的最爱。这样做得越多离艺术的本质就越远。因为大家争着去做的不是艺术家该做的事而是技术工人该做的活。工笔比写意在写实性表现上有一定优势,但这不等于说要抓住一点不放并进行无限制的放大。这样的做法只能导致极端化。
      第二、色彩堆积。中国画是很重视用色的,在着色方面古代已经开始了积累经验的过程。现在属于工笔范畴的名称很多。其中重彩和岩彩几乎垄断了工笔画坛,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受到了极大的冷落,高温结晶颜料充斥了整个市场。这些并不是决定因素,因为材料的多元性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的可能性,关键是我们这些画材的使用者如何利用。现在很多作品都是把五颜六色的颜料厚厚地堆在画面上,沥粉的手法肆虐,整个画面被颜料吞了进去。让人有种粉尘过敏似地喘不过气之感。
      无论是“谨毛失貌”还是“色彩堆积”,都迫使观者在画前被局部细节或厚厚的颜料所吸引。整体性荡然无存。我不否认技术性可以为表现主题增光添彩,但片面地追求技术性,想完全靠技术去打动人、感染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作者过分过度地表现使人们无法对画作的内涵进行联想回味,画作缺乏一些意境的抒情性。因而作品也就缺乏了艺术魅力,其价值也就少了。这违背了中国画贵在意境的基本理论。”③工笔画少不了制作,工笔人物画当然也少不了制作,但当制作性跃居绘画之首要地位后,就像一个丑陋的女人试图用华丽的服饰和浓厚的脂粉来吸引人的眼球一样。希望我们尽量少做华而不实的事,踏踏实实会更好。难道你不觉得一个漂亮而朴实的女孩更可爱吗?因此我认为:以中国画正宗的审美准则为依据,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是非常重要的。
      
      三、工笔人物画该如何发展
      
      为什么这些存在弊端的作品还会受宠呢?不客气地说是我们的审美取向偏离了艺术的真正本质,太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诱惑,下意识地认为表面形式的新就是一种风格的确立、就是绘画上的创新。其实不然!郎邵君在评价当代工笔画的的无表情现象时这样说过:“把工笔画作为一种时尚来追求,放弃了对人物内在精神与个性的刻画,也就把工笔画完全等同于大众流行艺术,阉割和放弃了工笔画的精英性即精神性和创造性追求。”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我们一定要反思这种现象,把审美取向拉回到追求高格调上。我们要借助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多种方式去充实自己、提高审美品位,从而树立正确的绘画观念,走一条正确的路,就不会担忧没有好作品出现。
      
      注释:
      ①郎邵君著.现代中国画论集.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434页.
      ②周积寅著.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251页.
      ③黄培杰.个性与工笔人物画形象深度析辨――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再读有感.
      
      参考文献:
      [1]国画家.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期(总61期).
      [2]国画家.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3期(总63期).
      [3]俞剑华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第二版第三次印刷.
      [4]汤一介主编.国学举要――艺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推荐访问:人物画 工笔 取向 审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