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时间:2018-12-23 19:42: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针对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凸现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有效论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 主体性      前言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要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展现学生主体性的主要阵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会自己学习数学是自主学习精神的一种体现。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认识过程,培养认知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发现、思考问题。
      
      1. 拓展教材,激发动机,凸现主体性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和的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i”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进军;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2. 利用表现欲,激发兴趣,凸现主体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在某方面可以充分表现自我时,这时他们的关注点就会集中在这件事情上,而且很愿意迎接这方面挑战。当一个人充满着做事兴趣时,他们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甚至一些旁观者看来很困难的问题,他们也能迎刃而解。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一改过去“老师教,学生听”的方式为“学生教,学生听”,学生在讲题过程中,教者也认真听讲,及时有效地提出意见。课始,在表现欲的驱使下,学生们争着讲题。一位中等生手拿自制正方体,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问题。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们积极思考,纷纷质疑,但该生都能一一作答,且讲解清楚。最后,我让没有机会上讲台的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讲解。
      
      3. 营造环境,生生互动,凸现主体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教者要表里如一,通过言行举止,树立威信,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要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激发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上进心。教者要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他们交换思想的过程,是学生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切磋,并互相促进提高的过程。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在互动中,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这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同时,通过互动,学生能体会数学的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的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构成一个立体的多维的学习共同体,使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缤纷世界,他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赋予课堂教学以独特的魅力。
      
      4. 加强实践,开发思维,凸现主体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学生的实践,达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目的,让学生积累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发现规律、培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对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要尽量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我们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通过“摆一摆”、“摸一摸”、“圈一圈”、“量一量”等这些简单的动作来感知数学,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此外,操作也并非简单的身体动作,它与学生的思维是密切相关的,学生操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是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完成的。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圆的面积计算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告诉学生计算公式,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运用,如此看来,是不是这堂课只需教师花两分钟把重点直接告诉学生,其余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就可以了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我们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拼成所学过的一些近似图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学习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小结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推荐访问:课堂 主人 数学 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