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诵读: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

    时间:2019-01-02 03:29: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诵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形成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达到的一种心领神会的境界。其中就包括人对言语声音形式的感受、领悟;对言语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把握。因此,诗歌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
      在朗诵格律诗《春晓》时,我引导学生这样处理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眠、觉、闻、来、知”作为平声,稍微延长处理,而“处、落”作为仄声,则短促处理,念到韵脚“晓、鸟、少”时,字音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这样处理,言语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就立即在他们的诵读中表现出来了。因为“读”的本身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读到传神发兴的地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音质感和音量感、对语流中意义组块的整体感应能力、层次分隔感悟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另外,通过“诵读”,学生心、眼、口、耳并用,对符合的语法规则也会形成直觉的判断,例如把 “处处闻啼鸟”改成“鸟闻啼处处”,学生就会感觉不顺,这主要是语法感在起作用。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它是客观语言对象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不断积淀的结果,因此,背诵和积累是培养语感最基础的一步。
      
      二、品读,在反复的推敲中形成语感
      
      语感还包括对言语内容的感受或领悟。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诵读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义感、语像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品读诗歌中的语义。中国古代教育强调“熟读精思”,也就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涵咏中,逐渐领悟书理。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诵的方法时说,先生“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也只有多加品味,学生才能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体验语文材料,进而形成语感。《木兰诗》的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诵读者可以透过(十三辙)“以欺”的细微韵:唧、织、息,感受到木兰停机叹息时内心的苦痛。
      (二)品读诗歌中的语像。语像感指人对言语描述形象的感受。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都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在学习诗歌时,我就常常引导学生仔细品味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精华。如品味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就可以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感受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进而联想到江南春天的美景――绿树红花、小桥流水、碧波荡漾……如果说“绿”字把江南的春天写活了,那么“又”字则道出了作者对家乡的魂牵梦绕――如今,春风又吹绿了江南,也吹绿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景色是否是原来的样子?此时此刻作者身在瓜洲,看着江南却不能回到故乡,因此,心里该充满怎样的思念、向往、期待、无奈和惆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江南之“绿”、江南之景进行描述,对作者内心复杂而细腻的情感进行揣摩,就是学生语像感的外在表露。
      
      三、美读,在独特的审美旅程中形成语感
      
      语感还包括对言语所传递的情感信息的感悟。诗歌字里行间总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心中的琴弦总能轻易地被文章所拨动,沿着披文以入情的这一条路去进行诗歌教学,它还将成为一次审美的旅程。
      (一)美读,欣赏诗歌中所展现的意象美。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往往能将他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形成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身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美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我引导学生根据其诗想象其画面: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此时,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浣纱女子洗衣归来了;莲叶翻滚,传来渔舟荡水之声,原来那是乘着月夜捕鱼的渔人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再现,形成一幅幅立体的图景,以此将学生带入诗中的境界,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从而有节奏、有感情地读出诗歌的韵味,与诗意、诗情、诗境合拍,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美读,体味诗歌中所闪耀的人情美。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在心中形成“内心视象”,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放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浮现在眼前的是千山万径都被白雪覆盖,没有飞鸟、没有人迹的寂寥空旷的意境,以及身处孤寒之界、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的渔翁形象;吟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受的是诗人“铁马冰河”的拳拳爱国之情;而浅唱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我们则可以通过美读细雨、飞尘烘托出的边境古城,体味满眼的荒漠、凄凉,吟诵客舍、绿柳渲染出的送别气氛,感受朋友摆酒话别的依依不舍。试想当时元二即使有最好的马,过去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何年才能回来?此刻引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里饱含的朋友之间难分难舍的离情别绪,这杯酒外则是诗人对朋友别后生活的关怀牵挂。
      (三)美读,思索诗歌中所隐含的哲理美。很多古代诗歌都含有哲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慢慢美读,认真体会,感悟诗歌中包含的人生真谛、万物奥秘、自然规律。美读杜甫的《望岳》,面对巍峨的泰山,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定要登上泰山之顶,到那时候,周围所有的山峰都会伏在你的脚下。)学生仔细体味后,就会发现这两句诗客观、自然地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只有锁定目标,不断进取,才能获得成功,领略无限风光。在学习这类古诗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头脑中再现艺术形象,借助形象领悟人生的真谛,获得奋进的力量。
      因此,诗歌语言作为一种载体,同思维、感情密不可分。我们在诗歌诵读的教学中,若能将诗歌的积累、品味、赏析统一起来,学生的语感就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推荐访问:归去来兮 诵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