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启示

    时间:2021-07-11 00:02: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国共产党自从建立之日起,特别是在中共三大作出“农民问题决议案”以后,对农民问题就非常重视,也因此取得全民族的解放。①新中国建立以来,对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广大农村,如何让农业发展、农民富裕、乡村繁荣,中共进行了60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期间有顺利,也有挫折。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历程,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以物质文明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进行了变土地的地主阶级所有为土地的农民所有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共中央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我国在1956年底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起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57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公布了《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②的口号。10月27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这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③它给中国5亿农民描绘了社会主义农村的宏伟蓝图。而1960年4月10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指出:“中共中央制订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④
      为了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各地加速了农业合作化的进程。1958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合并为大社的意见》,误认为农业合作社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也说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得越好。故在各地试办了一些一千户乃至几千户的大社。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⑤的总路线。总路线正确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强烈愿望,但却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二次会议以后,大跃进运动从各个方面开展起来。“农业提出‘以粮为纲’的口号,要求五年、三年以至一二年达到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产量指标。”⑥为此,各地出现了虚报高产的现象。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导致各地农村兴起并社活动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此后,“人民公社迅速发展,到11月,短短的几个月间,全国农村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⑦人民公社追求的是“一大二公”的组织规模,强调的是政社合一的组织体制。但是,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人民公社这种组织形式和所有制结构,中共中央马上就觉察到,并于12月作出《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在肯定了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性质的同时,强调要继续发展商品生产和继续保持按劳分配的原则。然而,1959年7月的庐山会议,由于对1958年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认识不足,在全党开展了反“右倾”斗争,结果是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给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农村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
      对此,中共中央于1960年11月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全党必须坚决纠正“共产”风。1961年3月,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几经修改后,对调动农民积极性乃至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之后的1963年至1965年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村的各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打破了刚刚建立起来的良好局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一次受到挫伤,农村的经济也长期处于徘徊状态。20世纪50年代所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成为一句空话。
      
      二、以两个文明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充分认识到:“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因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些年来受了严重的破坏。”基于这种认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农村的经济,再一次兴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潮,农村经济因而也摆脱了长期徘徊的困境。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契机,农村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再到多种经营和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由于真正尊重农民的意愿,没有强迫命令,其结果是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在这期间,面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共中央于1982年1月1日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指出:“有些农民还不可避免地保存着旧社会遗留的思想和习惯……我们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广大农村开展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策教育……为建设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物质文明的新农村而努力。”继而,中共中央意识到某些上层建筑的改革赶不上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便于1983年1月2日在《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央“一号文件”)中发出号召:“为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新农村贡献力量,使农村社会主义事业更加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并指出“必须……使整个农村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思想政治不断进步,文化知识不断提高”。1984年1月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在不断改善农民经济地位的同时,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改变软弱涣散的状况,带领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团结亿万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同月21日,中共中央又发出指示:希望各地结合本地的实际,“有领导有步骤地把建设文明村的活动开展起来”,并指出,文明村建设中的要求和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经开创的农业新局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广大农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使新道德、新风尚在广大农村蔚然成风”。⑧建设文明村的活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发展。
      为此,各级党委根据中央的布置,采取措施,首先开展了“五好家庭”、“包户助耕”等活动,创办了“青年之家”、“文化中心”等文化教育阵地,建立了“党员联系户”制度,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还从农村实际出发,不断充实各种活动的内容,完善其形式,使创建文明村的活动把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实践证明,建设文明村活动是在基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两个文明一起抓的一种好形式。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又一次实践。
      
      三、三个文明一起抓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所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为农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当时的活动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农村社会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进入21世纪以后,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各地区各部门也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新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时期,还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2004年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当时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国已经到了以工业去促进农业、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阶段。随后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从“十一五”开始,要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并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新时代的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保障。

    推荐访问: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 中共 启示 实践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